武昌珞珈(图)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从这里共走出了132位中外院士,其中96位国内两院院士(含中央研究院院士)
  

武昌在江南,物盖天华,历史久远。珞珈在武昌, 依湖傍水, 仙山琼阁, 占尽天时地利。

曾旅居武昌七年。读书, 研究。那《荀子·劝学》" 青, 取之於蓝而深於蓝"曾激励与培养了一代奋进向上的读书人和一群生活的弄潮儿。

武昌住七年有很多理由,现想起来基本点无非四种:

风雅之地:
尽管一生对登堂入室、攀龙附凤的渴望只是叹为观止,但闲来扯淡时,武昌随手可以抓一大把上下五千年的话友谈伴,话题信手拈来,无须绞尽脑汁。据师妹池丽说李白曾游居武昌达十年之久(见[天生的江湖城市]), 我没考证过其真伪, 她把偏远楚地的孟浩然, 皮日休, 书画家米癫和晚明的三袁都拉了进来。 自然俞伯牙钟子期这样知音难觅的风流雅士, 屈原这样的爱国诗人都永恒的镶嵌在这片土地上。
久远沉淀下来的楚文化氛围,时时刻刻让人书香扑鼻、墨趣横生,尤其到了晚间,小巷大院里断断续续传出的钢琴声,尽管指法陌生旋律踉跄,但毕竟铺就的是将来的行云流水梦幻人生。如此佳境,想不斯文都难!

风流之地:
因为社会布局的原因,武昌居民多为政治、文化、经济中人,人等各色,南腔北调,在楚文化的基石上,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性日渐凸现,杂交出优势的生物学概念引用在武昌的人文发展中,又是别样风味。
武昌街头巷尾,学子如云,少却海淀商业的浮华恶俗,少却徐汇引车卖浆的世象。尽管人间各种丑恶一样具全,但毕竟还是满脸文质彬彬,一口国语洋腔,多数家庭故事都遮掩在轻纱飘缈的窗后树下,于是,眼不见为净,耳不闻不烦,如此始得延年。

风光之地:
武昌不光有楚国之都、首义之城的美誉,更多的是山水相得益彰,湖泊连环,绿山延绵。三里见水,五里见山的地理格局,构架了武汉最宜人居的绝好地貌,是对山踞虎水盘龙的传统中华文化信仰图腾的最直接和最自然的诠释。黄鹤楼与晴川阁的遥江对望, 龟蛇锁大江的壮阔, 一桥飞架南北让天堑变作通途的气势, 点缀和勾画出了三江平原的灿烂明珠.


尤其珞珈位坐江南,樱花成道, 玉兰成荫, 梧桐成林, 漫山翠绿. 建筑宏伟, 盘山而坐, 琉璃飞檐, 欧式风格. 百级石阶, 拾山而上. 其殿堂万千气派. 在中国高等学府那是独领风骚, 绝无仅有. 即使在世界学府建设中, 那也是千里挑一. 不让一二. 春夏秋冬 严如世外桃源. 其低密度人居条件,少了北京的车水马龙,于是少一分浑浊,多了一分健康。

读书之地:
张之洞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为划时代的开明校训, 影响了几代国人。说起张之洞创办的武昌“自强学堂”(武大的前身)和“两湖书院”,和他在广州创办的“广雅书院”,还有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大的前身)并称19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学府。

开国之后三十年,那时浩大的中国只有两个图书馆学系, 一在未名, 一在珞珈; 盘山而坐的琉璃飞檐图书馆, 其藏书之丰富, 馆模之宏大, 她说二, 无他敢称一. ( 既使今日紫竹院之国家图书馆, 也是流着珞珈图书馆的影子. 不过少了那黄金分割的美态)。书是读书人的食粮. 有了她就有了一切. 再加上文理工商法, 社经外图医, 诸子百家, 科科具全. 造就了你博学多闻的先天环境。无需质疑, 去了就知道,那是中国读书人的最好去的地方。

有风雅方能风流,多风流才可风光。之后的近三十年,不才先后又在6所大学学习工作过, 不管比她有名的还是没名的, 除了她和我现在居住的温哥华, 还没有另一处让我如此留恋.

家住武昌珞珈,其乐融融, 人生终身受益并让人终身难忘。



她说二, 谁人敢称一

-------

珞珈山校园这一片有十几个相连的山头,原有落驾山、狮子山、郭家山、廖家山等称谓。
“落驾”之名源于战国时楚王御驾曾在此山落脚的传说。
《江夏县志》记作逻迦山、罗家山。源于唐代名将
罗成于此山会见鄂国公尉迟恭的传说。
1928年,时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的诗人
杨子 发表评论于

真是天下之大,人间之小....
这文学城里到处都是家里人
化学键 发表评论于
早年关于樱花的短文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503&postID=20037
化学键 发表评论于
你这杨子还真是师兄啊,不是半个,而是一个半啊,呵呵。 那座山里出来的人,不一般,呵呵。
小米和小麦 发表评论于
你对珞珈的感情,让我觉得很亲切。我老公在武大也呆了七年,我也去过那儿,很美很有学术氛围的地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