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 中国和世界
这一年,汪伪政权对英美作战。
这一年,上海市民上街游行,反对日本第21条。
这一年,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发表《中美英三国开罗会议》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以及八路军呼吁停止内战。
这一年,日本向蒋介石劝降。
这一年,日本共产党号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人民政府。
在大战的背景下,各种力量因为利益和观念进行组合。但是也正是这一年,很多人生老病死,恋爱结婚。
张爱玲和胡兰成就是其中的一对。
对于这一场恋爱和时事,张爱玲分别在两年之中写了《倾城之恋》和《红玫瑰白玫瑰》两部中篇小说,微妙委婉地表达了她当时恋爱中的心情。
对于这一场恋爱,胡兰成则到了1959年写《今生今世》才有所触及,经过多年的漂泊和沉浮,难得胡兰成还能把那场恋爱写得如此的清晰。
不客气地说,胡兰成对张爱玲的爱情到那时才变得深情含蓄,但那时张爱玲已经在美国和赖亚结婚。
这段不合拍的爱情,和《红楼梦》的贾宝玉和晴雯有着很大的类似[1]。
故事转到1944年旧上海静安寺路赫德路口一九二号公寓的客厅。
张爱玲慵懒的坐在客厅里,听胡兰成演讲自己,演讲自个儿的小说,看着这个因崇拜而显得幼稚的男人,不由得感到兴奋。
对胡兰成来说,张爱玲的身世才华和少女寂寞的心情,都让他感到惶恐,但是一谈起小说和文学,却是那样的鲜活明亮,俨如《红楼梦》的史湘云,豪气逼人,又放佛林黛玉,笑声洋溢。
《红楼梦》显然是他们众多话题中的一个。对于张爱玲那样身世的女孩子来说,《红楼梦》是她早年必修的功课,而这些对胡兰成来说,却似乎打开了一个新的宝库,琳琅满目,耳接不暇。
因为受张爱玲的熏陶,恋爱中的胡兰成在1944年于上海《天地》发表《读了红楼梦》, 这篇文章对于研究胡兰成和张爱玲有很大的价值,因为这篇文章很好地表现了胡兰成对于张爱玲的崇敬和对晴雯的喜爱。
说实在的,我不喜欢他的文章,简直比《狂人日记》还斑驳,还错杂。当然有人称之为才子,如果这就是才子的话,只能说我对才子的预想居然全部失败;有人说这是恋爱中的呓语,那么只能说胡兰成从1943年到1959年一直处于恋爱的状态。
他的文章一如既往的散乱,不知所云。在我的印象之中,我只在中学时代写过这样的文章。
那是为了写一篇我喜爱的人。我把所有能想起来的成语形容词都用来赞美我所知道的一个普通人。具体的细节当然记不得了,只记得我一会儿夸他如水,一会儿夸他似火。如水, 就如雨水,雪水,冰水、溪水,河水,湖水,海水。似火,就似星火、大火、野火、春天的希望之火,夏天的热情之火,秋天的成熟之火,冬天里的熊熊之火。
我当时写这样幼稚的文章纯粹是为了感动自己。比起胡兰成来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胡兰成在这篇文章中说“小时候听人提到富贵之家,我总有一种好感,往往不愿意听人说下去,因为怕说得不好破坏了我的想象”。
但接着又说到:“在我的想象之中,富贵之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阕词”。。。“所以词比诗是更现实的。词比诗更和谐,不仅因为它有和谐的音律,更因为它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与人的感情的和谐”。
在胡兰成看来,想象也许更现实,更和谐,更是现实的生活的升华。感情却是战斗的,是岁月的记载。
换句话说,他和张爱玲的恋爱充满着争论和战斗,但是在他的想象之中是那样的和谐。
这就是《红楼梦》中的晴雯,是热闹的,也是胡兰成等人的最爱,即使是战斗,也因为晴雯的美丽变成了和谐。
要我说来,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1]在这以前,我一直以为《红楼梦》横在张爱玲和胡兰成之间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颇不明白他们的婚姻怎么可能失败。现在看来,横在他们之间的是贾宝玉和晴雯, 那么他们的爱情和婚姻的结局就清晰了起来。
原创文章,严禁剽窃,欢迎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