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歌剧先听卡门 (图)



听歌剧先听卡门

西洋歌剧难懂,不仅在于语言障碍,更由于许多人听不惯美声唱法。那种似歌非歌,不知何时能唱完的“咏叹调”是只熟悉中国民歌和流行歌曲的人们所望而生畏的。

    要想听懂西洋歌剧必须了解美声唱法。美声唱法诞生于意大利,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和声乐学派。美声唱法采用比其它唱法的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圆润又具有金属色彩富于共鸣的音质。
    听一听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演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重归苏莲托》、《燕子归巢》、《玛丽亚·卡莱》等曲目,我们会领略到美声唱法的绝妙之处的。这些民歌短小、质朴、旋律流畅,其结构形式与一般的歌曲非常相似,因而是了解美声唱法的最佳教材。
    经过一番意大利民歌的熏陶之后,我们就可以去听歌剧了。
    对于没有任何听歌剧经历的人来说,先听哪一部歌剧非常重要。要想了解一门自己过去并不熟悉的艺术形式,最快捷的办法就是去欣赏这种艺术门类最杰出、名气最大的作品。这可以使我们在短时间内体会到其美之所在。比如听京剧,如果一位京剧门外汉先听《太真外传》、《西施》之类二流剧目中的大段唱腔,定会被吓跑。但假如先听“苏三离了洪洞县”,再去听《甘露寺》中的“劝千岁”或《淮河营》中的“此时间”,这位门外汉定会立马对京剧唱腔兴趣盎然,毫不犹豫地从“门外”走进“门内”。
    听歌剧的道理也是如此。第一次听,理应选择一部自始至终让人保持足够欣赏兴趣的剧目。在此我向大家推荐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的《卡门》。
    《卡门》在西洋歌剧中的位置就像京剧中的《苏三起解》,是最通俗,最有名不过的剧目。《卡门》序曲的知名度更好比《苏三起解》中的“苏三离了洪洞县”一般,早已到了近乎妇孺皆知的地步。
    《卡门》共分四幕,幕间的间奏曲也常在音乐会上被单独演奏,已被列入了通俗古典名曲的行列,人们一听便会觉得耳熟。
    女主人公卓而不群的性格和迷人的爱情故事,也是这部歌剧吸引人之所在。卡门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她的所做所为并不是因为贪图钱财,也不是因为她残酷成性,而是因为她的感情像一只飞鸟,只爱自由自在地飞翔,而不能忍受任何束缚。卡门在剧终用死来忠于自己的个性,来坚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不自由,毋宁死”是卡门身上最突出标志。卡门这一形象总会引起当代人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再思考,从而得到某种启示。
    歌剧《卡门》最吸引人之处还是其各个场次中精彩纷呈的唱段。从这一点来说,《卡门》很像京剧《二进宫》,生(男高音)、旦(女高音)、净(男低音)各类角色都有,独唱、重唱、合唱各种形式一应惧全。
    剧中卡门一角由女高音扮演,她在第一幕中的主要唱段“哈巴涅拉”和“吉普赛舞曲”均采用了西班牙民族音乐的格调,节奏粗犷,豪放,旋律优美的动听,与卡门追求自由生活的个性非常贴切。
    男主人公唐霍赛在第二幕中演唱的《花之歌》是一首情歌经典。这首咏叹调充分发挥了男高音宽广的音域,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唐霍赛内心的呼唤。 斗牛士埃斯卡米洛在第二幕演唱的斗牛士之歌,具有京剧《盗御马》中“将酒宴摆至在聚义厅上”的气势,它把一位趾高气昂的斗牛英雄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听众眼前。这段唱因为重复了序曲中的部分旋律,听来会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卡门》是一出场面宏大的歌剧,剧中描述群众场面的合唱曲较多。第一幕中“香烟女工的合唱”、“兵士上岗时儿童的合唱”以及第四幕中的“斗牛士进行曲大合唱”都能使听众在欣赏后有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感受。
    歌剧《卡门》创作于1874年,当代女高音歌唱家们都希望以演好卡门来显示自己的艺术功力。本世纪最负盛名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在60年代曾录制了歌剧《卡门》。这套唱片被誉为《卡门》众多录音版本中的典范。
    卡拉斯在《卡门》中的表演显示了她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在录音期间,有人曾问卡拉斯:“在你看来,卡门是个坏女人吗?”卡拉斯回答:“当然不是了,她是吉普赛人,相信个人的命运前世注定,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她凭自己的好恶及时行乐。卡门生活中的唯一道德标准是决不做违心的事。”
    卡拉斯的这套《卡门》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与男高音盖达(饰唐霍赛)、男中音玛萨德(饰埃斯卡米洛)等名家的参与分不开。指挥家普雷特里执棒的巴黎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为全剧提供了既细腻又宏伟的演奏效果,使整套唱片高潮迭起,异彩纷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