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谜几个月来,越来越觉得:能编一个“巧”谜,只能是偶得。
就拆字而言,大多数人认识的,常用的汉字就那么多,能做谜材的又少了不少。且经过前辈长时间的拼拆,几乎所有的parts都有了固定的格式。比如说:“灬”,常被编做“马蹄”,“然后”,“焦点”等;再比如:“X”常写成“齐心”,“风中”,“杀头”等等。用来用去,字谜也就因为俗套而失去了很多趣味性。用现成的parts,如果组合得好,也是能编出非常巧妙的字谜来,但始终让人感觉似曾相识。那种恍然大悟的快感全无。如何能摆脱这种格式的阴影的束缚,偶得个把巧谜,个人觉得应该着眼于汉字本身的结构。
汉字是象型文字,各个部分或提声或指性而定义了方位感;结构上的疏密关系而产生的韵律感;很多字与字之间互相包容时的错落有致的精巧;。。。太多了。老祖宗们几千年智慧的结晶,真是得好好崇拜才是。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幅具有内涵的画。这也是汉字值得玩味的意趣所在。个人觉得,拆字就象是在画与画之间去探寻结构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拆字的精神所在。
由于水平实在有限,只能肤浅地就字与字之间的互相包容谈点浅见。望大家批评指正,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拆字是试图找出字与字之间结构上的相互关联。比如想拆一个“喜”字,在“喜”中看到了:“十”,“士”,“吉”,“口”,“豆”。。。等等。就“豆”而言,又能联想到“豇”,“豉”,“壹”,“短”,“登”,“豌”,“鼓”等。这些字就会被用在谜面里,作为拆卸的材料。在这些可拆的材料中,与其用公式化的:“一方”射“口”,不如从“士吉豆”等字的整体入手去拆,从而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汉字的基本笔划就一笔“点竖横撇捺勾”,如果从这些基本笔划着手去拆,那就是幼儿园大班的识字;但谜面其间穿插拆个基本笔划,则会使谜面增加不少变化,平添很多意趣。就象一幅泼墨山水,有实有虚,有繁有简,有浓有淡。。。;拆一点,这点精于何处是画龙之笔,是拆字的魅力之一。
想拆基本笔划太容易,“人前人后”撇捺都有,但若想让谜面有层次,则需多留心一些笔划不多的“中间字”。姑且先称为“中间字”,因为这些字镶嵌在其它很多字中,因而成了极好的谜材。
先举几个例子:
叶 -- 请看下面一堆字中是否能找到“叶”的影子。古,吁,吐,吉,呆,杏,吱,告,固,估,故,啤,咔,味,和,周,呷,呻,哐,哇,咭,咻,哗,跺,咩,咪,哞,哺,哩,唑,唐,唪,啧,喵,啉,唾,喂,唯,售,哩,喷,兽,喜,喋,喃,喂,喹,喟,嗔,嗑,嘟,嗉,害,嘻,嘭,嘲,嘿,噪,嚏,。。。。。。如果算上含“口”,“十”两字的相关字,这大概才千分之一,虽然能入谜面的字不多,但毕竟有了大量的选择。
什 -- 就更多相关字。仕,仕,仟,仔,伟,休,仵,任,华,估,体,佧,伸,佃,佣,住,佳,侍,伎,佬,侄,侏,佯,俚,保,倒,债,值,做,偶,偎,傅,俐,僖,僵。。。。。。若加上“人”,及和“十”有关的数不清的字,能入谜面的材料俯拾即是,就看如何去组织谜面。
能把谜面编得通顺精巧,个人觉得取决与如何很好地运用这些“中间字”。这些字在字谜中就象泼墨山水中的大片含蓄,是谜面的主体。(自己一直觉得,国画泼墨山水的主体是空白和含蓄)隐约感觉二者之间的相通。 想到哪儿敲到哪儿,不成体统,见笑。也算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各位方家多多指引,才能有所提高。
27th April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