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可帖子的前一部分打错的字很多,修改后也一并沾在这里吧,欢迎打砖头:
所谓旧体诗干嘛要格律韵脚 ?我这问题没学问。窃以为格律韵脚之于诗词盖类乎茶壶茶碗之于茶水。汉语既然有四声,写诗不用多可惜啊!况且诗歌与别的文学体裁不同,是要吟诵的,所以其音乐感便很重要了。写诗自然是要考虑平仄的。有坛之初在下曾有几个帖子提倡写自由体的新诗,而其后所贴几首劣品却以旧体为多,今日又说出写诗要平仄,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嘛?复古深解小可心思,他曾言到小可粗解平仄而却要提倡新诗者,内中有苦衷哦!可是在下说要考虑平仄是有说道的:
一)倘若是写自由体新诗,格律自然是多余的。但是若仍然写那五言七言的句子却坚决反对平仄就不合适了。这种字数整齐的句子其句法结构有定式,变化本就不多,不讲究平仄读来缺乏和谐甚至拗口了。反对平仄的朋友先别忙着急,小可说的平仄和韵脚不一定是中古的平上去入和平水韵,倘若您不喜欢这些,用现代汉语四声为平仄,用现代汉语音韵系统为押韵标准绝对是有意义的尝试,况且我等读诗用现代汉语读,则现代平仄和现代新韵是更和谐悦耳的,而语音变化使押中古韵的诗今天读来不押韵了,声调的变化,尤其入声的消失,使得平仄的和谐也不能完全保持原样,所以现代声调现代韵是完全应该运用到诸位实践中的。
话说回来,有朋友喜欢了解那古诗本来的韵味,学习当时的声韵平仄小可也愿与之分享乐趣。用宜兴紫砂老壶还是用台湾日本的电壶,依各人所好吧!但既然喝茶总得有把壶啊!
二)格律束缚人是不用说了。然而,咱也用用毛老爷子的辩证法,凡是一分为二。这平仄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束缚的同时也助你炼字潜词。复古言:"格律为什么不能成为我们表达主题的一个好帮手呢?一个字,非平即仄,并不是在诸多的选择里只准用一个,这么丰富的汉字,应该说多数时候不至於非某个字词不足以言传的。那么‘束缚’可能在于要求对它的熟练掌握,这就难免有点儿藉口的意思。”有朋友会说,意境为先,平仄次之。这话在下同意,然而是有条件的同意。这譬如和尚们说的参禅悟道,未悟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悟道过程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撤悟后则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未习格律而说平仄次之变有些武断了。平仄不谐,字面美丽,词语华丽也仍然缺少韵致,是散文诗吧?而熟悉了格律,游刃有余,方可言意境第一,平仄次之。小可一己之见,诸位不妨狠砸大块砖头。
小可窃以为古人许多新颖独特奇妙的句子大概得益于平仄和韵脚的考虑。所谓炼字应该是包括这方面的考虑的。古人的东西在下也是揣摩,不好妄语,但小可自己写的歪诗却有这方面体验,不妨拿来做例(小可仅在说明一个观点,万不敢把自己的劣品四一兜售,况且这个句子小可也不满意,仅做个例子,作揖)。万里舟兄执谜语振臂一呼,好诗连连,小可心痒,然毕竟乏才,不到有股子情绪要表达写不出东西,真想也如诸位才俊那般敏捷,七步成诗,可惜小可迟钝。闲话少叙,那日夜晚思考以这柳絮浮萍入诗,苦思良久,忽听邻家萨克斯幽幽响起,(这老兄为此已被众邻居痛骂并招徕过警察,他依然不改扰民恶习。)于是顺手写了前两句,大家看得出是没有怎么思考的熟语句子。既然用了“星”“听”,而诗中诗要提到浮萍的,便该用下平九青入韵了,可是这个韵部除了生僻而不适合入诗的字外,没有多少可用的,也算个小小的险韵吧!铤而走险,只好被韵脚束缚住了,不很冷僻的字中有个“霆”字,这样,小可正要表达“长忆红颜成背影”,于是便接了“如惊皓月化雷霆”。没有新意,便只于真情取胜啦!倘既无美妙词藻和新意,又是无病呻吟,诗就不好读了。小可这东西很蹩脚,却如实表达了心中一份感觉,应该说是韵脚得束缚帮在下想出这句。这里旨在说明:有些时候,格律韵脚不仅不是束缚,反而会从音韵的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主题,渲染出更恰当的语言气氛(复古语),贻笑大方,各位包涵!
在下还有些话跟朋友们讨论,单说指头敲累了,容在下后续吧?
三)楼下小可的帖子罗罗嗦嗦,似乎我是格律派,可是诸位记着在下老早就吹捧新诗啊!来诗坛以后还试过两三把呢,第一把复古戏言破四旧不彻底,后两把彻底多了。但是在下说这五言七言句子的诗歌还是有点平仄的好。这会有朋友说啦,我写五言七言,但是不守格律,我写古风啊!您这么说不是气我吗?在下这东西本来就是鬻矛与盾者的两难。我是说愿意搞搞的朋友不妨可以用现代汉语做标准。一定么?您有说,大诗人也不守平仄。谁呀?李白?那当然,您要是让黑帮大佬守规矩,他一瞪眼:“规矩就是我定的,你敢卡我?”这是玩笑,可是实在说,在某种意义上,格律确实是他们“定”的,李白的时代之前的东西,您读过几首格律诗?唐代以诗闻名,除了老生常谈的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峰云云,也在于唐诗人们完成了诗歌转型,形成了格律诗,所以中晚唐在格律上跟初唐就不一样。按以后的标准,那时候的许多诗歌就叫古诗或者古风了,李白的许多作品就是。可不能因此说他不讲究平仄。而以后的是今体诗。您比较一下大李杜和小李杜就好了。这么说,古板是坚决主张守格律了。且慢,先说平仄跟格律的概念并不等同。您要是讨厌平仄,换了成呼叫音乐感也行,意思就是韵律的丰富变化。而格律那时关于平仄和押韵的规则。讲究平仄不等于守格律,守格律不等于墨守成规。嘿嘿!不信,您看几天前小可跟大伙赏析了一番黄景仁的一首小诗,小可感觉他是比较讲究平仄的,那一联“芳草远逾远,小镂空更空。”真是让小可陶醉,讲究平仄没有?绝对讲究;死守格律了么?没有。正因为他讲究平仄,才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平仄制造一种特殊的感染力。他诗中也有因了过于拘泥于平仄而小可不太喜欢的地方。譬如“讵有青乌缄别句,聊将锦瑟记流年。”为了迁就平仄,把青鸟说成青乌,小可觉得就别扭,您说讷?
四)在乱侃一个例子吧。属于歪解性质了,这回您准备好砖头。说的是曹雪芹在红楼中那首著名的诗,大学者讲得多了,小可妄自置喙,不挨砖就万幸。可是他专家不屑于说我说的这个:平仄。曹老先生玩了个押仄声韵,为什么呀?小可乱解:讲究平仄,不守死规矩而以平仄取得新颖效果。您感情强烈,愤慨时可能会这么说话:“我不同意!我不同意!我就是不同意!”重复是强调,是愤慨。旧体诗中自然不好重复词语,那么重复什么讷?您大声反复读读“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两句的平则是一样的,没有按常规对,给人以强烈的重复强调的感觉。后面两句虽然是押仄声韵,也还是平仄和谐的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乃为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不过是将通常押平声韵的句式颠倒而已,于韵律和谐无碍。这是个不守格律但绝对讲究平仄的例子。如果再说,就是著名的“千山鸟飞绝”了,不仅是仄声韵,而且是入声韵,急促而顿挫的入声,让在下每次读了前两句都不由得暂停下来体味那雪落无声,万籁咸静的风光,然后才继续吟诵後两句。这“绝”“灭”两个入声字就如正如交响乐结束前管弦鼓一同疾风暴雨般的演奏猛然停下,然后一片寂静。而后两句的句式依然是标准律句的平仄。曹柳二位是否有意如此安排小可不得而知,然小可读诗时,这平仄确实给于这样的效果。
喋喋絮叨,看贴者或许意境烦透了,在下就此打住。要补充的是,日前读复古贴委实有同感。当初坛内朋友互相点评,只有讨论,没有争论,更无争吵。在下虽然饶舌,然更多是学习欣赏,不敢随意评论诸位大作,这一是在下水平有限,二是觉得诗歌是很个人的东西,乱加评论未必理解作者意图,三是偶尔有朋友欢迎评论时小可多嘴,则往往因来其他朋友指摘,落些不快,虽说此间诸朋友均大度君子,也不免费些解释方可释怀。故:在下赞成复古老弟倡议,诸位有复古如此良师要多多利用哦。适才见楼下万里舟兄等步小可歪诗之韵写了些精品(万雄尾联确实精彩)忽然想不如具体实践下复古倡议,开个先,就庆祝为斧正小可近日这首烂东西吧,带斧子的尽管砍,没斧子的您就仍砖头:
更深落寞数寒星,萨管幽幽不忍听。
永忆红颜成背影,如惊皓月化雷霆。
纵归寂静为泥絮,未免漂零作雨萍。
此世音尘终杳杳,萧郎陌路怎心宁?
要表达的意思不用说了,还是比交明白的。来呀,大伙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