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村庄(第九章第一节 消失的笛声)

一些文字与几张图片Email: dream_land_there@yahoo.com

WeChat: sunsetset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一节    消失的笛声 

丁夏在村中的朋友不多,所有朋友加起来不用一只手就可数过来。这屈指可数的朋友中,有一个人,与丁夏家相隔几排房,外号叫“硬脖子”。

“硬脖子”比丁夏大十岁左右,他出生时脖子歪向一边,僵硬不可左右晃动,长大后大家送了个外号:“硬脖子”。叫久了后大家也记不得他的真名,无论大人与小孩,都是“硬脖子”来,“硬脖子”去,他也习惯了,不以为意。

“硬脖子”在童年时失去了母亲,少年时失去了父亲,由叔叔与一个大他十几岁的哥哥拉扯大,供他读书到初中毕业,可惜由于诸多原因却无法继续读下去,这是他的一大憾事。

丁夏开始与“硬脖子” 的交往是在读初中后,“硬脖子”喜欢看小说杂志,经常与丁夏相互交换,还吹得一口好笛,当他心情来时,悠扬的琴声可传遍大半个村庄,人也地道,借的书必定准时还,对朋友有忙就帮,不贪小便宜,有时在村中碰到丁夏,还会扔几个刚从田里摘来的水果过来吃。

“硬脖子” 随和的外表下,他的性格非常忧郁,对文学的爱好与家中一贫如洗的困苦,充满美丽的幻想与难以实现的残酷现实,这之间的巨大矛盾使他痛苦。有时会望着远方的天发呆,在这样的夜里,常传来他的哀怨中带着期待,期待里又透着绝望的笛声。

“硬脖子”在哥哥结婚后独居,到了需要成亲的年龄却找不到老婆。他既无家产,也无姐妹可换亲,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有哪家的父母愿把女儿嫁给他。

在当时,社会闭塞如一潭死水,一个人出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家庭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生在城市是上等人,生在农村是下等人,如不幸生在农村中贫困户,就是下下等人了。这类人不但地位低,男人娶妻也非常困难。有些人家的父母为了儿子娶上媳妇,不得不与同样境况的另一家换亲。

所谓换亲就是张家的女儿嫁给李家的儿子,李家的女儿再嫁给张家的儿子,因为这换亲,制造了多少人间悲剧,一些女子绝望地与心上人分别,去嫁给一个不喜欢的,也许是残疾人,多少刚烈女子为了爱情,走上了黄泉不归路。如果没有姐妹可换亲的,也许可找到个痴呆或有缺陷的女子。但喜爱文学有幻想的“硬脖子”,他如何肯娶个这样的媳妇共渡一生。

有天“硬脖子”与丁夏坐在外面聊天时,谈到人的命运,“硬脖子”有感而发:“做个城里人多好呀!有居民户口,工作不愁,看病不用钱,再烂的男人也可娶个农村美丽的姑娘,我们拚死拚活,到头来连个丑媳妇也找不到,为什么就是这样的不平等”,丁夏无语,停了一会“硬脖子”又说:“你好好学习,争取考出去,做个城里人,我们农村人就只有这一条出路,今后可不要忘了我呀,我这辈子没希望了,下辈子我决不要农村户口”。

聊天后不几天,丁夏放学回家,有人告诉丁夏,“硬脖子”在家喝农药死了。

丁夏听后愣住了,过后是一阵叹息,眼前不觉浮现出他平时呆望天边的神情。是呀,一个多情善感的青年,生活上看不到前途,精神上找不到依托,情感上也是空寥寂寞,当时社会的下下等人,娶不到媳妇组不成家庭,如果活下去,可见的将来是孤独以终老,在深深的绝望里,走了。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话,活着总有希望,如果活到现在,靠努力,也许“硬脖子”经商成功,跨越了以前认为不可跨越的鸿沟,不但娶到了心仪的美丽姑娘,还可实现城市梦,可惜“硬脖子”走了。

那悠扬凄凉的笛声,带着那个时代的绝望与哀伤,随着硬脖子的去世,也从浦阳江边的那个小村庄,永远地消失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