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度的资讯去,这两天注意到两件大事。7月23日,常振明辞去建行行长职务;两天后,确认常被调中信集团任总经理。7月25日,黄光裕陈晓在媒体前揭开国美永乐的并购牌。
这两件事没有内在联系,有的就是区别。一方面,是国资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上仍然是以前国有全资形势下的老一套,国资作为大股东多从政治角度而非市场角度考虑问题,这才有郭树青、常振明在接任张恩照一年多、建行上市不到一年的时候,毫无预兆的调离。建行目前内部改革进程,中高层的人事安排,在新行长上任以后都应该会有不小变动。3个月内,建行的中高层,应该主要在考虑仕途前程,而不是工作进展了。建行从2003年起着手为上市作准备,从公司的行政架构到中层干部的培养上,下了不少功夫。
这次的调任直接原因,是中信的董事长王军到了退休年龄,原总经理孔丹接任董事长后留下的缺需要一个补位。常振明多年在中信的工作经验是他被圈中的理由。中信2000年后采取重金融,轻投资的路线,使得目前的主营业务放在了银行和证券等领域,而原来的投资和贸易两块业务被不断合并缩减。中信作为一家传统中央直属企业,其董事长和总经理均为部级,表面上看来常的调离,有升迁的意思。但是中心金融规模远远小于建行,在国家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重要性也低了一个档次。所以是升是降,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使民营的上市公司不断在市场里学习和壮大,敢于出招迎战国际竞争。身处零售领域的国美和永乐,直到做大对于目前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永乐年初曾和大中电器达成战略联盟,共享采购和配货体系。现在与国美合并,实质意义是迅速创造出一家零售“巨无霸”--引用媒体的说法。这个联合将拥有800家连锁家电商场,把第二位的苏宁(350家)和第三位的百思卖-五星(200家)远远抛在后面。当然国永并购案并非从开始 一帆风顺,被收购方永乐是花了些时间才接受的。合并的巨大利益,是促成这个交易有阴转晴的根本。在家电业日益商品化的驱使下,零售环节的未来有了规模,才能谈到竞争力。国永和并。
规模上有了,下面就要看执行的了。零售行业的利润点,一方面在规模降低成本。一方面在资本的效率。规模带来的成本的降低,是有限度的。因为生产和储运商品的操作成本现在对于中国大陆的零售企业来说,已经是最低的了。才有很多商家挤压供货商利润,占压货款来圈利。比如家乐福收的所谓进场费。所以合并后的利润增长,要看在资本效率方面的增效了。国永合并后可以靠内部的协同性,减少单位销售额的储运时间。产品从供货商发出到销售出去,经历运输,仓储,配货,陈列几个环节。运输、仓储和配货几个环节,都要有安全保有量,以确保下一环节不会出现缺货而影响销售。通过高效的储运网络管理可以有效的减少减少安全保有量,从而中间环节的资本占压。沃尔马在这方面投入很大,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建成一套通过卫星传输的货量信息系统,使得公司管理部门对每个店面的货量信息的掌握达到近乎实时更新的程度。国永的将来,也要在这方面下功夫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