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买书 • 借书
傍晚去图书馆,出来时才注意到门口放了一个书架上的书在减价卖,走过去一看,哎,还有这么多中文书呀,仔细地翻看,竟然从中找出了我喜欢的书《琥珀》上,下集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都是简写体的,书虽然是用过的,但基本还是九成新,再看看价钱,五十分一本,五本两块钱,正寻思着,女儿叫了起来:“妈妈,我也要买两本。”呵呵,这不是正合适吗?于是,毫不犹豫地排队,付钱。
拿着新买的书,如获至宝,一路上心情舒畅,以往岁月种种有关书的记忆不由地涌现在我的脑海中。。。
也许因为母亲是教书的缘故,也许受到外婆一有闲暇就会捧着书读的感染,反正从小我便喜欢上了读书;可是那些年月里,父母的工资刚刚够养活一家六口人,那有闲钱买书;而那时普通老百姓也不能随便使用图书馆,所以,书的来源很少,通常是看见哪位同学有新书了,大家立即就排上了队,等候自己的机会;一旦书借到手,就会迫不及待地阅读,走路看,吃饭看,被家长喝令必须睡觉了,有时会偷偷地躲进被窝打着手电继续看;于是眼睛也就看坏了。
记忆中最深的是,当年几位同学联合起来抄书,一人几章,最后合起来轮流看,记得曾经抄过的一本挺有争议的书叫做《一双绣花鞋》。
最让我好奇的是外婆总是读,读完就藏起来的一套书,在我上了五年级之后,总算是默许我读了,但绝不让我外传,就是《水浒传》,分上,中,下三部,我兴奋的接连读了三,四遍;对梁山泊的好汉们的侠义,豪爽十分敬佩。
五年级暑假到姨妈家去玩,在那里我读了对我一生都有影响的一本书《红岩》,江姐的形象在过后的许多年里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当然也被我曲解的,所谓革命者流血不流泪,我把它应用到家长责打时,令大人越打越气,自己也多挨点,呵呵。遗憾的是,在姨妈家发现的《红楼梦》被姨妈收走藏了起来,终于没有看成,直到上了大学。
由于学的是工科,大一,大二还是很紧张的,少有时间读课外书;而且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到图书馆借一次书那么难,先要查卡,找到了喜欢的书先填卡,然后请工作人员到后面仓库去找,每次限制借书的数量。感觉很不方便而且费时间。
到了大三,大四,好像就放松了许多,开始成了学校图书馆的常客,许许多多可以借到的名著都是那个时候读的,记得一次物理化学复习课上,面对着一百多个学生,老师大声地演讲着重点,而我却躲在人们的后面,专心地读着刚刚借到的《茶花女》,可想而知,我的那门功课,最好考的结果如何了。再就是大三那年的暑假,我借到了四部的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刚好过年,于是我便光明堂皇地通宵达旦地阅读,感觉真是好兴奋,好刺激。
工作后,尽管单位也有小型图书馆,但由于走后门很厉害,好书常常只能在目录上看见,所以我便开始有目的地采买图书,首先是中国和世界名著,能找到的,我几乎都收入囊中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简。爱》等等;二是工具类的书,比如字典,生活常识,食谱,医疗常识等书籍;等有了孩子,书架上又多了许多有关儿童教育和营养的书籍,所有的新书都会为它们穿上“衣服”尽可能用挂历把它们打扮的漂亮一些。
十年前,当我的“图书馆”一天天壮大时,我却来到了到了加拿大,把那些宝贝们一一装箱,放上樟脑丸,收了起来。至今还在期待着有一天回去把它们都“扛”出来。
最初在这里看中文书也成了一种奢侈,且不说这书贵,就连在哪里可以买到中文书也不知道。而图书馆中,中文书是很少的,而且许多不仅是繁体字,而且是竖排版的,看起来太费劲了。
但对孩子们来说,这里的图书馆真可谓是应有尽有,即使你当时借不到,也可以预订;一个图书证可以最多借到五十本,这么好的公共资源,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充分利用,所以我们几乎不用买书;图书馆至少每周去一次,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买房住到万锦市后,发现这里图书馆的中文书特别多,而且简写体的也不少,真让我们如鱼得水。
慢慢地,孩子们大了,有了买书的欲望,通常我们容许他们买一些名著,比如《Harry Potter》, 再就是工具书,当然了,在Yard sale上碰到了便宜的好书也会让他们买一些,这样,我们的书架又慢慢地充裕起来了,但现在借书始终是我们看书的主要来源;而买的书常常只是忙了没有及时去图书馆时的补充。
每次看着孩子们从图书馆回来后,迫不及待地捧书阅读的情景,我总是不由地想起我们的童年,由衷地感叹,孩子们的童年是多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