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知三十载,重返北大荒---(6)哈尔滨

歌曲: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老刚带着儿子先来到售票处,准备买一小时以后开往龙镇的火车票。售票大厅比以前可气派多了,可是秩序还是显得乱,老刚隐隐约约地感到了多年前的那种熙攘和无序。等排到窗口一问,原在网上来查好的那趟火车在一个星期以前刚刚改了时间,一个小时以前已经开走了。还有一趟火车是下午/>12点半开,可是只到北安,离老刚要去的龙山站还有六十里路。而且,就是这趟车,所有的座票也都已经卖光了,剩下的只有站票了。

老刚多少也感到有些意外,原本打算晚上到龙山,没打算在北安过夜的。儿子也有些着急,直问,我们怎么办啊? 老刚回答说,没事儿,咱们走到哪算哪,就乘下一趟火车,先到北安,然后再想办法。出来旅游,有点意外才有意思呢。 你记不记得我给你讲的那个人照相的故事? 

儿子怕老刚啰嗦,马上接过嘴,您都给我讲了好几遍了,一个人儿去黄山玩,回到家里发现照相机的胶卷没安好,一张相也没照上。她不但没丧气,反而躺在床上蹬着腿哈哈大笑,你老让我学这样的人。 老刚说,是啊,我希望你以后能这样就好。现在离下一趟车还有四个多小时,我买完票,带你逛逛哈尔滨,看看这座东北名城。

儿子趁老刚排队买票之际,拿着数码相机到处拍照。忽然,他看见一个售票窗口前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共产党员”。 儿子凭他学过的中文,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可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摆在售票窗口前面。

待老刚买完票后,儿子问老刚,为什么要把“共产党员”四个字摆在窗口前,是因为那个窗口的票会便宜一些吗? 弄得老刚哭笑不得。老刚只好解释,那表示这个窗口的服务要比其他好。但是看着儿子的表情,老刚知道,这个答案似乎并没有让儿子满意。可这又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解释得清楚的吗?光解释共产党员恐怕就得讲上半天。

儿子还拍了很多写着英文的指示牌。原因是他发现那上面的英文十分别扭。发展到后来,成了他的一个“爱好”。看见不顺的英文都要拍下来,他说要到2008年奥运时来中国当volunteer, 帮助纠正这些错误的英文。

/>

老刚告诉儿子,当Volunteer 光英文好还不够,还得知道中国的文化,历史,地理。千万别人家问你老舍,梅兰芳旧居在哪儿,你还问人家梅兰芳是男的还是女的?儿子申请大学时,老刚带他参观过南加州一所不错的大学,Pomona College,梅兰芳曾经获得那所学校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儿子由此知道梅兰芳是谁。

出了售票大厅,老刚和儿子打了个”., 来到了哈尔滨那座有名的东正教教堂前。


这东正教堂又叫索非亚教堂,老刚三十多年前路过过。那时谁有心思注意它呀,可现在经过重修,它已经成了哈尔滨的一个地标了。老刚读完门口的介绍才知道,这座70多年前建成的教堂,居然是远东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呢。

哈尔滨有不少建筑是俄罗斯风格,和上海的西洋建筑相比,别有一番风格。有意思的是,和上海话里夹杂着一些英语外来词一样,哈尔滨话里,也夹杂着一些俄语。比如,一种大圆面包叫列巴,水桶叫卫大罗,水龙头开关叫葛兰。而老刚他们这些到过兵团的知青,还会多说一句俄语“缴枪不杀”。“斯拉锐切,阿卢日捏,捏无比要姆”。这是69年珍宝岛战斗后,所有的兵团战士都要学的战地用语之一。

和世界上许多教堂一样,这里也有许多鸽子。儿子趁此机会,拍了好几张小孩儿逗鸽子的照片。

 顺着教堂前的大街向前走不远,然后向右一拐,就来到了中央步行大街。早上9点多钟,商店,饭店都刚刚开门,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一些商店的售货员在商店开门前,在店门口做早操,这在美国是看不到的。

老刚看到一个磨剪子磨刀的师傅,即使在北京,这也是不常见了,就把他指给儿子看,问儿子知道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儿子看了一会儿,居然猜了出来。于是也把他摄入了镜头。

继续往前走,马路两边有许多商店贩卖来自俄罗斯的商品。望远镜,皮帽子,锡制的花瓶,盘子,仿真枪式的打火机,都做得煞是好看。还有俄罗斯有名的套娃。一个套一个,多的有十层之多。除了有传统的女孩头像之外,还有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叶利钦,戈尔巴乔夫的头像,一个套一个。这些东西,老刚以刚从美国回去的人的眼光看,觉得都不算贵。无奈还要乘车北上,老刚只买了一把仿真枪式打火机和一套锡制的花瓶,其他只好忍痛割爱了。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抗洪纪念塔前。这抗洪纪念塔就建在松花江畔。老刚曾经来过这里几次。那时觉得松花江很宽阔。今天看来,松花江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宽了,它只是一条大河,而称不上江。江面风平浪静,几艘轮船在江面鸣着汽笛,缓缓开过,一片诗情画意。右边的江面上,是松花江大桥,再过一会儿,老刚继续北上的列车就要从那上面开过。冬天的时候,千里冰封,松花江也封冻,汽车从江面上就可以直接开过去。老刚最后一次乘火车从兵团回北京时,还特意趁换车之际,到这松花江边走了一会儿。那时,他耳边回响的是刘禹锡的诗句“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谁想今天真的是四海为家了。

当年老刚连里有一个知青冬天回来,火车在哈尔滨站停车时,他下车散步,却没有留意到火车要开了。猛然间发现火车启动了,赶紧追赶火车。等到追到车门口,站到踏板上,抓住把手推门时,却发现门已经锁上了。这时车速已经加快,要跳下去已是不可能的了。他只好紧紧抓住扶手。几分钟后,列车驶上了松花江大桥。眼前一片漆黑,耳边隆隆的车声。他吓得不敢睁眼,因为没戴手套,只好用双臂紧紧抱柱扶手。因为是下车散步,连棉衣都没穿,帽子也没戴,冻得他浑身都僵了。好不容易坚持到下一站停车。等列车员打开车门,让他进去后,只觉得耳朵后面刺溜一响,流了满脖子的水。原来耳朵上已经冻起了两个鸡蛋般大的水泡,一冷一热,全都破了。他还是庆幸自己捡了条命。时间再长点,恐怕就坚持不住了。

离开江边公园,老刚和儿子又回到了火车站,这时离他们要乘的火车进站还有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时间。候车室里人声鼎沸,拥挤不堪,座椅上,过道上,到处都是人,也没个队。三十多年过去了,车站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车站了,候车大厅宽敞,明亮,可喧闹,混乱依然没有改变多少。老刚扫了一眼大厅,看见自己要乘的那趟车的牌子已经挂了出来,就领着儿子向那个门移过去。儿子在美国长大,学的都是温良恭俭让,没见过这种阵仗,多少有些慌张,面对这么多人,不知是该挤还是该让。老刚把一个大包背在自己背上,手上又拎着另一个包,只让儿子背着他自己的一个小背包,并且把背包背在胸前。老刚安慰儿子,别怕,呆会儿进站时,你跟着我就行了。

几分钟以后,广播里播出“开往北安的xxx次列车就要进站了,请旅客们带好随身的物品,在第七号门检票进站”。等车的人们如同上紧了发条,一下子都绷起劲来,人贴人地向前涌去。

老刚的记忆一下子找回来了,他太熟悉这情景了。这才是老刚印象中乘火车的样子。老刚顿时觉得浑身热血沸腾,他感到无比的亢奋, 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野性,激情,一下子全都被诱发出来了。他好像又回到了自己十八九岁的时候。他要好好的重温一下三十多年前的感觉。此时的老刚,如同鲁智深听到钱塘江的潮声,以为是战场上的金鼓声,又要去厮杀了一样。他知道,现在跟这些人去挤没有用,这么多人,手里又拿着东西,最多只能向前超过不到十个八个,关键是检过票后下楼梯,经过站台上车的那一段路。那一分钟多一点的时间里,只要快一点,你可以超越几十个人。

轮到老刚和儿子检完票后,老刚没敢对儿子说“跑”,只对儿子说了声“快走”,就向楼下的月台奔去。若是以前老刚自己,早就以跑百米的速度往楼下冲了。只是这次,他怕儿子是头一次,不敢太鲁莽。老刚边走边向着站台上描了一眼,在他前面,只有十几个人,都围在靠楼梯最近的78号车厢门前拼命往车上挤呢。老刚知道,人们有这习惯,看见最近的车门马上就往上挤,而且一旦看到这个车门挤,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其他车门也同样挤。其实往车头或车尾再走几节车厢,就会好一些。

老刚和儿子绕过这些人,向车头方向跑过去。路过4号车厢时,他记住了车门上挂着列车长的牌子。果然,2号车门前就没几个人。老刚和儿子很轻松的就上了车。

闲人淡语 发表评论于
看到哈尔滨的照片,想家了
dreams 发表评论于
My goodness!居然居然老刚还记得那些战备俄语!我也学过,既得当时是一个哈尔滨知青老初三的,会俄语,晚饭后全连集中在食堂里学。“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这是中国的领土”。。。其中有一句”布拉达娃依接rei字尼,。。。。擦烈依”, 但忘了这是哪句口号了:))).好亲切的回忆!
heik 发表评论于
只有回收往事的时候才意识到再艰苦的生活都是回味无穷的成年老酒,让你品出各种滋味。想起年轻时的冲动,有一种对逝去的岁月的忧思。现在都不敢尝试这种故地重游了。想的时候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不要说见到了。
若缺童子 发表评论于
我是1953年离开哈尔滨,听说文化大革命中,东正教堂被毁(当时俗称喇嘛台)1994年我回去哈尔滨一次,尚未修复,看了照片,感到很亲切,尽管感到它四周的建筑很蹩脚,谢谢作者,让我浓浓的乡情油然而生!
haiwan 发表评论于
松花江在涨水期才看起来又宽又大。与季节有关。

太喜欢你的文章和故事了。
boredatwork 发表评论于
看您的文章让我想起每年随父母探亲挤火车的情景来,看得眼泪都要掉下来.真正是一模一样:记得当年爸妈把我从窗口送入车厢,自己再从门上挤过来,年幼的我等了仿佛一个世纪那么长,一直担心他们上不来火车怎么办.
cqln 发表评论于
写得太好了,忠实地等下文!
CHIHUO 发表评论于
老刚同志你的文章使我想起了很多的往事那是1976年冬天我和妈妈从北京去大舅家玩他们家就在哈尔滨南岗区住,当我一进门就看见我舅舅家的二女儿躺在床上,她长的很漂亮,她就是插队到兵团的在一次干活中他们挖的山洞塌了把她砸在了里面,大家奋力的抢救把她从里面拽了出来,但是她的下肢从那以后就失去了知觉瘫痪在床上,再也站立不起来了,她是共产党特别要求上进,什么困难都抢在前面,那个时候组织上就派了2个兵团女的轮流照顾她,每天看这她用顽强的毅力坚持锻炼这,心里又是难过又是敬仰她觉得她真的是了不起啊,而且每天除了锻炼就看她在不停的写这什么因为那个时候还小也不太明白现在想起来估计她在每天写日记心得体会吧,你们那个年代的人真的是不容易历史造就你们,你们什么苦都吃了,想想在美国有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还有看了你的几张哈尔滨的照片感觉变化很大,没有变化的就是那些老的建筑物,还有那些时髦的人们,我印象中哈尔滨人特别爱美大冬天的就穿一条特别薄的棉裤并请特别瘦瘦的裹在腿上,外面在穿上尼子大叉特别精神,感觉好像哈尔滨最早流行烫头发的,因为我记得北京那个时候没有看到的,但是他们那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爆米面肚子的确良裤子,还有的印象就是那里的餐馆他们给顾客喝酒用的是罐头瓶子这个印象太深了,在就是你吃饭的时候身边有很多的要饭的等着,那个时期很困难要饭的人很多,还有商店里很多好的点心都是摆这给人看的他们不买,你要想买点好的点心真的很不容易,当然记得老刚说的那个大撇拉圆形的酸面包了,总之你的文章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谢谢您老人家,向老刚同志致意最从高的敬礼!!!用儿时的一首歌回你,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接碴练,俺算一个忠实读者。
家喻 发表评论于
真好看,等着下一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