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有序和无序的平衡
新的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传统的社会结构的落后,作为矛盾的双方,都不会停下来。并且相应的摩擦和对立是越来越大。例如,产业的进步要求的工作人员是越来越少,但社会的就业问题是希望人人有事做有饭吃。这本来就是社会的两个对立面。我们怎么能保持社会尽可能稳定的情况下,满足和支持这些新知识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未来的进步?
问题其实就是在有序和无序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一是在落后的社会结构上放血,牺牲一些老掉牙的东西;二是在先进的技术发展上,抑制一些发展太快而超常的行业,协调一些发展较慢的行业。
1)。削弱或取消一个老爷机构比增加一个新发展机构要难得多。想象一下,这些老爷机构那个不是旧社会体系的共生体和既得利益者。你削弱或取消他就如同杀了他,他会甘心情愿吗?
人们已经认识到的七个“不适应”:(一)社会管理队伍自身建设和社会发展宗旨的不适应;(二)新时期的管理者和广大社会大众的关系不适应;(三)社会管理体制结构的变革和经济技术发展结构的变革不适应;(四)法律和新经济不适应;(澹└鋈说乃刂剩ㄐ睦砗湍芰Γ┖蜕缁岱⒄共皇视Γ唬??┚傻奶趵?徒峁褂胄碌奶趵?徒峁共皇视Γ唬ㄆ撸┐?车募壑倒塾胂中形拿骱臀蠢吹募壑倒鄄皇视Α?
如今这世道,“厚道,和平”被人耻笑。在军事和经济技术开发上“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竞争”观念,已经被“联合作战,力争第一击,置对手于死地“的现实所击溃。但传统的技术结构和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变更的。先者必胜,缓者必黜。intel在拟64BIT和DUAL-CORE两役上的迟缓,遭至整体帝国的重创,就是速度和体制的失利。INTEL大刀阔斧地砍部门并机构裁人员都是忍爱割痛,尽力欲火重生。
2)。先进技术的发展行业,那个不是新产业结构的始作俑者?他们今天是社会的中坚,是现实利益的最大获得者。如果你让人家慢下来,不就是断了人家的财路,人家会甘心吗?但政府的职责和行为就是为了社会更大的发展而不得不作。像中国面临的“出口外超”和“房地产热“就是必须进行“内资外资合一税“的时候了。想想国民对大经济的几十年忍辱负重,外来房地产炒作者的物业管理税也该区分了。
用行政和市场经济的手段,加快慢行业的节奏,减速快行业的节奏,使得社会和经济奏成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当然,追求完美注定要失败,至少有大挫折,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同步是有序系统中最简单的协调----就是“大家一样”。那只能是终极。现实是不可能完全同步的。协调到有序就已经说是尽力了。时间的掌握,速度的拿捏,和时机的掌握,是所有要成事者都希望得到的,因为它能决定你的成败。但没人能完全做得到完美。
世界上一切只能是两面刃,甚至是多面刃。创造了富裕,也同时造就了贫穷。建立创造富裕的同步化社会机制,最理想的就是国家社会主义。建立解决贫穷的同步化社会机制,最简单的还是国家社会主义。就是因为太理想化了,太简单化了,所有试验国都没有到达他们希望的目的地。
这种追求均衡发展的计划中同步(实际上还是不同步),政策上是美好的,希望上是理想的,”社会越同步,财富越平均“。结果就是社会发展僵化,系统没有灵活性,没有活力,创新不全面。顾了大顾不了小。一刀切的现象极其严重:不是一次性地改变一切,就是一切都不改变---成了典型的“非白即黑”的规则。可想而知,“均衡发展“有多难。
人类从分工的那一天起,就需要协调和同步化了。随着协调达至近乎同步的时候,一般社会就停止不前了。这时就要求新的分工,来破坏现有的同步结构,也必然重创旧有的利益集团。在新的分工情形下,又需要新的协调。这新的协调又逐步趋于新的同步稳定结构,也创造了新的利益集团。这就是:分工--->协调--->同步化--->再分工---〉再协调--->再同步化。这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分工--->协调--->同步化的大过程,有很多可变因素。这些因素的影响极大,上一个过程你是赢者,下一个过程你可能是输者。上一过程你同步得越多,下一个过程你无序化的成本一般来说是越大。---苏联和中国的改革就说明了这一点。一个经济体或一个社会从一个过程变化到另一个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就是“不破不立”“破旧立新“的当头,是你成功的契机。像YAHOO,GOOGLE,都是抓住了这个大过程转化当头的契机。
注意,破旧立新的当头就是打破旧的有序得到新的无序的时刻。什么时候“打破常规“,既没定数,也不可预测。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和金融投资家全是事后诸葛。大不了就是比你我早一天的得到消息----也是事后的消息,决不是事前预测来的。怎么把握这个破旧时刻的到来,目前没有一门学问教你。将来应当发展一门“时间创造学”来发现什么时候是打破旧序的时刻!好让你我也成就一次GOOGLE。
我们注意到,一个行业或一个经济实体在有序化过程的同时,一个多少与他有点关联的行业或经济实体可能就正好被逼得进行无序过程化,----这可能就是时间创造学的切入点,也是我们可能成就的切入点。过去二十年的中外发展,就不时显露这些契机:
1)。以供货为导向的计划。按预先的安排来生产。这是计划经济的“硬”指标。每一层都是这样。到了最后一链,才知社会是短缺还是过剩,然后再从第一供货链调整起----这个周期既慢又长,社会一般表现为低效率,低供应,低消费和几乎没膨胀。中国就是在这时开始改革开放的,开始走向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体系,当然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的除旧布新的代价,直至今日,中国的老百姓还不时地被新的经济无序所骚扰和蹂躏,很多人还在新旧交替的痛苦中挣扎。
2)。以恰好和及时为原则的计划。这是从80年代初日本公司的运作归纳出来的。在丰田获得了极大成功。----按客户的不断要求,从第二天就更新第一供货链的生产量,缩短了整个的调整周期。尽管美国人85年就意识到了,一直到了90年代初,美国的GM,IBM,Motorola等企业才调整过来,这时日本的汽车,电视,电脑用品已经进入了美国人的家庭。中国的进步算是机不可失也算是硬上弓:早早地搭上了这班列车,使得中国的生产制造与先进国家的距离一下子变成了零。
3)。以客户的需求为原则。从90年代中期发展的DELL模式,就是一个很好得的例子。前提是生产线要高效率,库存量要低到近乎于零。从第一供货链的生产者就必须具备这两点,才能既可以生产及时,又可以说改模具和样品就改。"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成了人们的经典:当你的对手缩短了开发和生产周期,而你对市场的反应感到迟钝,订单也来得少,生产也变得跟不上趟,这时就是公司再造的时候了。HP和COMPAQ就是在这种时候再造合并的。只是前序和后续都无序,遭致了滑铁卢。中国的LENOVO等企业也快速地步上了这班列车,尽管还不尽如人意,但至少可以牵强附会,八九不离十。
这里表达的是这些企业要对市场和时机掌握得够精确;企业的生产能力要够灵活;有序系统的同步化够平衡。在此基础上,任何市场需求的增加,给公司带来的是在没有增加任何运作和协调成本下的利润价值。这就是dell取胜的秘诀所在。
这种高度的供应--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式的终极有序化----同步,就是向知识经济过渡的第一步。Dell的下一步就是建立一条龙地“临时组合”“临时一体“,一直到为终端用户服务。当然再下一步就是一条龙地把诸如e-垃圾的东西进行回收和再造。这里的机会和成本(代价)一定都是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