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北美,风险比想像高
--------------------------------------------------------------------------------
国际在线报道,6月30日,一个刚从河南省郑州市移民到加拿大8天的新移民家庭突遭横祸:41岁的电脑工程师李先生带着3岁女儿在多伦多公交车站候车时,遭到一名黑人持刀袭击,他被刺数刀。
李先生的例子虽然并不普遍,但中国移民在异乡的种种艰难却是共同的。
两个中国移民的故事
投资移民:谢女士屡试屡败
因为经济实力雄厚,投资移民在落地后,通常会购买漂亮的房屋和汽车,过着让普通外国人都羡慕不已的奢侈生活。加拿大政府当然鼓励这些人移民,让他们去消费去投资以拉动内需。但是对于这些移民来说,却往往十有九赔。
做生意要有比较优势,而移民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全都处于劣势。不懂当地的政治、经济、人文环境,没有相应的人际关系资源,没有进入市场的途径,对当地人的生活消费习惯知之甚少,甚至连报纸、电视这些获得信息的媒介都看不懂、听不明白。最后通常是,花了大把的银子给全家买到加拿大护照,却是为养老找了个好地方。
谢女士是典型的成功女性,才思敏捷、行动果敢,在生意场上永远充满着自信。她在国内经营着自己的公司且业绩不俗。虽然她不懂英语,但凭着自己多年的经商经验和一股闯劲儿,毅然决定到加拿大闯闯。到了加拿大后,她立刻开始寻找生意机会。在国内常听说北美的鞋子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她联系了国内制鞋厂家,随后,在多伦多的繁华地区租了店面,还专门雇了外国人替她接电话,看生意。半年后,不但什么都没卖出去,那些替她看店的老外居然用她租的办公室替自己做起了生意。
普通老外没法相信,高级白领总不会也骗人吧?谢女士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从普通的消费品经营转到金融投资。她先把一笔为数不小的钱委托给一家大银行的经纪人替她投资,没想到,还不到两个月,银行就通知她亏损了。可是当时美国和加拿大的股市都涨得很厉害,怎么会赔呢?于是,她雇了个华人会计师帮她查账,结果证实那个经纪人为了赚取手续费,经常买进卖出,亏的钱多半都交了手续费,进了他的钱包。
在加拿大做生意,一般都买经营了几年的买卖,因为有稳定的营业额和经营模式,比自己凭空申请一家新公司要稳当很多。在会计师的建议下,谢女士又买了一个位置不错的大餐馆,开始了她的餐饮经营。开始确实也不错,有经理和领班按以前的规矩帮她经营,作为老板,似乎只有坐等收钱了。谁知,这次的麻烦更大,没有两个月的时间,居然有黑社会的人找上门来,扬言要收保护费否则砸场子。这时谢女士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的生意老板却痛快转手他人……
技术移民:小丽夫妇转了一圈又回来
技术移民不用花太多钱,只要申请者拥有学历和几年工作经验即可。从上世纪末北美的科技“泡沫”越长越大的时候开始,大批从事IT行业的中国年轻人搭上了这班车,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移民计划。他们或是来自外企,或是来自于高新企业,甚至是国有大型企业的技术骨干,而出国的目的均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可是,现实与理想之间往往有一定距离。
小丽夫妇,出国前都是北京外企的职员,工作十年有余,属于中国最早富起来的那批人。他们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让无数普通百姓艳羡不已。但小丽感觉不公平:为什么外国的同事干着和她一样的活,工资却是她的五六倍?于是,抱着追求平等、同工同酬的壮志,她来到了加拿大。
不料,没想到国外的企业和她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不管你以前的工作经验如何,来了以后都只能从最基层干起。这样算下来,扣除生活费用,挣得还没有国内多了,而且,中国的学历背景对于在加拿大找工作也没太大帮助。于是,他们不得不放弃了找工作的想法,重新回到学校当起了学生。结果,毕业以后,又碰到北美的科技泡沫崩溃,找工作也几乎不可能,高薪压根儿就别想。
于是,两人带着洋文凭回了国,重新回到了外企工作,再也没提过出国的事。
三个留学生的故事
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是随父母或亲戚从小生活在国外的孩子。这些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西方式的。
贝可儿,6岁,父母都是硅谷的工程师。她的中文成绩很糟,一年来总共学了100个中国字,还忘了80多。
妈妈规定她在家里必须说中文,比如在喝饮料之前,必须把要喝饮料的名称用中文写下来,否则就不许喝。妈妈想让她多练习“可口可乐”和“苹果汁”这几个字。结果,“新政”实施的头一天就出了问题。贝可儿想喝可乐,却只能歪歪扭扭地写了个“可”字,这“乐”字是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最后大哭大闹,连说汉语的规矩一起颠覆,抹着眼泪用英语说出了自己的要求。
第二种是那些读完大学后,历经了重重考试后出国的人。他们本身在国内同辈中已经是拔尖人才,经过一两个学期的努力,他们也同样能在洋学堂中再造辉煌。大多数都能通过几年的历练迅速进入北美的中产阶级,其中不乏能在中产阶级的上层迅速窜红的杰出人物。
小李在国内读完研究生,又在华为公司工作了一年多。出国后,在美国一个三流大学里读博士。该大学位于荒无人烟的美国中西部地区,属于沙漠地区。第一年,他或许是没法缩短梦想与现实间的差距,产生了厌学情绪。一共选了两门课,只得了一个B和一个C,而且还差点被导师炒了鱿鱼。这对他可算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小李总结了自己失利的教训,很快在第二个学期就荣登榜首,好歹挽回了点在导师心目中的地位。但是,第二年的资助还是没有了。
学业刚刚上了正轨,这个怀揣着400美金到美国的中国才子,又得为五斗米奔波了。好在他也不是寻常之辈,不会被一点谋生的小事绊倒。当地没有中餐馆,他无法重温老辈留学生打工刷盘子的生活,于是他通过教会的传道士联系客户,学以致用,给老外修起了家电。
他第一个客户就是一个前NBA球星,他去帮别人修家庭影院设备,虽说也就是一个特别小的毛病,但是报酬不菲,够他交整整一学期的学费了。两年后,他在英特尔公司找到了一个不错的位置。
第三种颇让人担忧。他们是近些年在国内读完高中出国的小留学生。出国后,他们面对生活关、语言关、学习关、交友关等种难题。远在天边的父母,除了经济上的支持,也是爱莫能助。不论上了大学的,还是没上大学的,他们大都仍在经历着彷徨、茫然、无助和不知所措。
小越,父亲是南方的房地产商。虽然出国前已经在国内的私立学校里强化了若干年外语,但其他专业课却让他连连叫苦。上了两学期,连老师讲到哪了都不知道。上高等数学、历史、生物这些课,他也只能听懂老师上课讲的笑话。后来,还是让父母从国内寄去了中文辅导教材,才勉强应付。
小雨来美国三年多了,语言学校还没有毕业。学习的困难、生活能力的缺乏,让她不知如何走出困境。妈妈说要在家做饭,不要天天吃快餐,结果她每天要花4个小时才能吃到两顿饭。她每天除了打理自己的生活,就是上网跟远在中国朋友聊天,或是看中文小说,基本上保持了自己在国内的生活状态。
这些小留学生虽然身在国外,但是几乎没有外国朋友,圈子里都是中国人。他们不接触当地的社会,他们吃的是中餐,说的是中文。就算是在大学里,也是特立独行的一派,没法跟老师交流,不习惯国外大学的授课方式,成绩很不好。
他们在公寓里看中文电视、上中文网站、听中文流行歌曲,甚至连迷恋电子游戏的程度,也跟国内的孩子们保持同步。他们根本没有办法融入西方的社会,他们被孤立在异国他乡。
评论移民是充满风险的一步
想在一个地方开始全新生活,难度非常大。加拿大移民局网站有这样一句话:开始办理移民时,你要为你人生中重大而充满风险的一步做好准备。
成功的方式往往相同,而失败的却各有不同。要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创一番局面,只有努力奋斗并且百折不挠才行。那些在国内因为家庭背景或钻经济制度不完善的空子而成功的,要慎重,因为这些在中国被证明过的成功途径,是没法被“克隆”出去的,因为国外制度的完善程度超呼想象。
如果由于厌倦了国内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觉得国外是一个靠本事、不靠人事的地方,那你去了以后简直要绝望了。在国外,也一个个的小团体。比如,最抱团的莫过于犹太人、意大利人、韩国人和日本人。在公司里,假设你的上级是个犹太人,你会发现你的犹太同事,总会平步青云,总能得到你想要的机会。你能忍受吗?
如果是抱着要大展宏图的想法出去的,那你最好拥有在国外能用得上而在国内被低估了的技能,比如:针灸、推拿什么的。如果只拥有普通学历,最好先去重新苦读六年,拿个生物或化学博士学位,改变学历再找工作。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作者: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