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方向(转载)

交流防癌、抗癌最新资讯。欢迎广大热心于抗癌事业的专家、学者、医学界的朋友们、对防癌抗癌资讯有兴趣的人士来与贺医生共同探究和交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作者:   邓铁涛  

邓铁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终身教授、国务院第一批享受特殊贴津专家。历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会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擅长以中医脾胃学说论治临床各系统病症。对中医理论有很高造诣,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论点,对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凝聚了对中医理论继承与发展的高度认识;一直用来指导临床,取得显著成效。



医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医学又是为一系列产业服务的。以美国为例,2000年医疗卫生支出1.3万亿美元,占GDP的13%,占全球医疗卫生支出总额的43%。即使如此,美国仍有15%的人口享受不到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尽管花了那么多钱,医疗事故却成为美国人第三杀手(《参考消息》2004年7月29日转载美国《波士顿环球报》7月27日报导)。美国是西医学的最先进国家,其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结果如此。这是一道世界难题。如果走美国医学之路,前途是不堪设想的。
 
解决这一世界难题,最好的办法,是世界医学引入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医药学。我认为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大方向。因为中医的优势在于简、验、便、廉。

2003年治疗SARS,广州没有大量购入人工呼吸机,而广州的SARS病死率(4%)远低于香港的(17%)。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急诊科收治确诊SARS患者48人,无一例需用呼吸机,而取得0死亡、医护人员0感染的成果。对新的疾病来讲,中医是一支可靠的力量。

由于针麻的成功,再加上我国神经科学家研究其机理,认为针刺之所以能止痛,与产生“脑啡肽”有关,于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医之针刺术在欧美受到重视。正如《广州日报》》2002年4月17日报导《中医惠及120个国家》认为,全球接受中医针灸治病人数占总人数的1/3。

又如“青蒿素”之研究成功,特别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病研究所研制的第二代复方青蒿素,由7天疗程,提至3天疗法;第三代为48小时疗法。他们防治疟疾的路已从中国到越南,目前正在柬埔寨进行中,他们的目标是在全世界消灭疟疾。

艾滋病,继何大一鸡尾酒疗法之后,我国近年中医药介入治疗,己初见成效。其优点是既有一定效果,又无毒副作用。前途十分光明。中西医结合的最大方向,是造福于全人类。要达到这个目的,首要的任务是挖掘中医药学之精华。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中西医结合的提出,已有半个世纪。各家看法不一。如《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3月28日文章《中医发展应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文章指出中医三大痼疾:复古、信老、抱残守缺。因而提出“中医西化”是实现生存的必然选择。最后认定“中西医结合是中医振兴和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该文肯定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西化,中医应走被改造之路。这是中西医结合的又一种方向。从百家争鸣的角度论此文之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如果把中西医结合看成是为了中医的生存,这个方向未免太渺小了!把学术发展看作为行业宗派求生存就错了。

回顾中医的发展史,的确易使人误解,因为中医药和中华文化一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二千年前已奠定理论基础,历史悠久但其内涵则博大精深19世纪以来先经过自我反省,产生了中西汇通派。20世纪前半叶中医几乎被国民党所抛弃。解放后深受王斌思想所影响。有幸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人民的重视,发展传统医学被写入宪法。差不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中医学院。这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英明措施。由于历史和种种原因,中医药的受重视程度与西医相比还有差距,至今并未达到“并重”的地步。
中西医结合,必须站在平等的地位之上。



从辩证唯物史观来看,21世纪中华文化必将复兴,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必将振兴。而中医药学二千多年来随着时代的要求,在明清时代都有较大的发展,如果从临床医学角度看,当时是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的。由于近百年中医受煎熬,对比西方医学的突飞猛进,的确存在学术危机。中医药学21世纪要求有飞跃的发展,的确需要来一次凤凰涅。中西医相结合的确是办法之一。过去50年中西医结合出了不少成果,如针麻、急腹症非手术治疗、青蒿素……成果不少。但这一切并不能引起中医理论的质变。主要是在基础理论上未有重大的成果。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客观原因多于主观努力。余云岫、王斌之流的思想影响,在卫生部门,影响很大而深远,使针麻与急腹症的研究没有得到推广与提高。如果20世纪50年代中医治疗乙型脑炎,受到卫生领导部门的重视而不是排斥,花大力气研究中医为什么没有微生物学说,却能治疗病毒性传染病其疗效还远远高于世界医学。若研究至今50年一定能为医学作出大贡献。中医药学真正得到扶持是1986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之后才开始,至今未到20年。中医中药一直处于从属之地位!

现在政府对中医越来越重视,是中医药学大有作为的时候。中医药学不是中医人群的,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发扬瑰宝是全体炎黄子孙的责任。论卫生队伍,人数最多的是西医,但这支2000年已达到157万的庞大队伍,却95%以上与中西医结合无缘。当然追逐西方之成就是重要的,但追赶何时了。正如最近凌锋教授等专家在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成立时表示:跟在外国之后超越西方不容易,打个平手已很难了,若与中医药学相结合,超越西方便有可能了。可见毛泽东发动西医学中医是对的。但半个世纪了,合起来人数几何!中西结合,搞好搞大,必需发动西医专家把目光投向中医,西医高等教育必需大量增加中医药学的课时,为今后的中西医结合打好百年基础。

中医队伍,解放几十年,仍然和解放初期的30万人差不多。这支队伍是个弱势群体,但要保存中医药学的精髓,并加以发展,他们的责任最大。但可惜近40多年中医教育走弯路,以为多学点西医以便发展中医,但其结果是整体中医的临床水平在下降。个别中医博士甚至不懂得用中医药技术为人治病。而中医是中国的特有医学,如果中国的中医不能在中医药方面不断前进,而西医学则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提高。可以想见一个胳膊不断强大。一个胳膊不断萎缩,那么中西医结合之路还能走多远呢?当然,中医之外,还有西学中的同志,他们人数不多,为中西医结合做出不少的成绩。但西学中的同志也必须在临床中尽量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根据其专长,或药或医,必须深入钻研中医这个伟大宝库,才能把宝不断地挖出来并加以整理提高。千万不能以西医的思维去改造中医,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千万不要先入为主,不要认定凡与西医不符的就不科学。要虚心学习中医,要“求异存同”去进行中医药之研究,而不是“研究中医”批判中医。



为了中西医学结合得更好,在人才策略上:
 
l、希望西医学院的高等教育,大为增加中医学时,以便参与中西医结合工作,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2、中医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培养出一大批在临床上过得硬的铁杆中医。培养百万铁杆中医是振兴中医的基础。

3、西学中是一支精干的队伍,应以研究为主,但不可脱离用中医药为主的临床工作。因为中医之理论来源于临床。中医学可以说是“信息医学”,是通过几千年的临床和养生保健的信息组成的。

中医药的历史证明,中医药学的发展是靠多学科相结合而不断发展,例如宋代哲学上的争鸣,和“五运六气”的深入研究,引发了金元时代的医学争鸣,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结日:“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印刷术的进步,带来宋代医学普及,引发点校医书这一系统工程。为中医学之传承与创新立下了功勋。为了中西医结合得更好,到了21世纪,我们的医学应与多学科相结合,中医亦不例外。比如西医与光学结合出了不少成果,为人类造福不少。因此刘颂豪院士和我及我们的学生尝试让中医与光子相结合,进行建设“拳子中医学”学科的尝试。我认为学科交叉将使既古老又青春的中医药学更能发出21世纪的光辉。

可不可以说多学科交叉是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呢?(贺福长医生特别推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