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点时间,突然想用一点数理逻辑的知识描述一下当今盛行的学问与品格的关系,并作一点讨论。
一谈:
非一流的学问-〉非一流的品格 (否:此处否实为不一定,下同)
非一流的品格-〉非一流的学问(否)
或逆否命题:
一流的品格-〉一流的学问(否)
一流的学问-〉一流的品格 (否)
结论:
品格与学问无必然联系。
那为什么总有人将二者混为一谈?
二谈:
因为,上面的论述有一个前提,就是在概念上讲品格与学问互不能隶属,即品格里没有关于学问的成分,而学问里也没有关于品格的成分。如,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就是独立于个人品格的东西。
因此当有人指摘杨振宁的个人品格时,却不能侧击到他的学问。因此便少见有人在评价杨老时,提出其人品与学问是互为影响的。(除了在谈到与李的矛盾时,而那却不是他们的学问本身了。)
而对于某些学问,如研究文学,文化,历史,及信仰等方面的学问就不同了,那种学问在很大程度上与品格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这在中国历史上以此类学问为主要学问的时期便特别强调一个人的品格。
如我们之所以能读到《史记》,那仅是因为有了司马迁那样的人。
因此上面的推论便不能完全成立了,而变成了下面的样子了。
非一流的学问-〉非一流的品格 (否)
非一流的品格-〉非一流的学问(是)
或逆否命题:
一流的品格-〉一流的学问(否)
一流的学问-〉一流的品格 (是)
结论:
一流的学问是一流的品格的充分条件,又或“一流的学问,背后是一流的人品;没有一流的人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来。”又换句话说,有一流学问的人是而且只是有一流品格的人中的一部分。
对于视此类学问为一种追求的人来讲,个人品格便因此相当的重要。
这便应了钱钟书的名言:“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荒江野老, 二三, 素心人, 深刻地勾画出了什么是品格,及大抵的学问是如何用品格锤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