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高尔夫球,就要成为厦门大学的必修课了”。这是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10 月 14 日在山东举行的大学校长论坛上宣布的。
去年初,北大说要建个高尔夫练习场,立即引起全国的议论和质疑,这一贵族计划虽然不了了之,但立即开迪了北大公共关系的危机。一年多来,北大的日子那叫难熬啊。大事小事,闹闹烘烘,什么事都好像对着北大来似的。人们的眼球老盯着北大----你招摇在先,我监督在后,两厢愿。尽管现在北大不玩了,可人家就是给你不好过,盯死你。
然而,健忘的中国人,那是前人之鉴,后人不师。 这厦门大学的朱崇实也是个没事找事的家伙。哪里不能搏出位,非要拿着国家的税在这高消费上做文章,“两个月后,目前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将在厦门大学建成投入使用。今年我们20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这是我们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
你说说,这不是找事吗?咱是不反对大学开设“另类课程“。对俺来说,开高尔夫球课,就像开篮球课一样。不过一个国立大学的校长,所考虑的问题,和肩负的首先是公立教育的职责,那国家的大责任就不是咱们这些人所能肩负的了得了:
1。一是国内各行各业正在宏观调控,反对扩大对农业用地的开征。你说说,这高尔夫球场会有多大,占农业用地会有多大---漳州校区建设高尔夫球练习场,占地约70亩,你个厦大,与国务院的大气候背道而驰,就不怕拿你当个典型,让你朱崇实乌纱不保?
2。二是国家正在提倡公平消费,反对政府、机关、(公立)学校浪费国家资源,反对比大比豪华,郑州大学盖了个大学园区3000亩,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大和豪华,被中央点了名,批了判,但河南认为中央不公,厦门大学在漳州盖了个2600亩,就没事。河南也是用在了教育上,怎么连厦大的名都没点?中央正头痛怎么刹住这全国教育界的建设和扩大校园的浮夸风。你这高尔夫球场可是个好典型,不拿你来敬旗那才叫不能以效敬尤。
3。 三是全国正在号召支援中西部进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开发。你个厦大,不去响应号召,不去帮落后的地区培养一些中小学的师资,而拿纳税人的钱不当钱,和中国那绝大多数的落后地区的教育为敌,与老百姓恨那些贪官污吏金钱来源不明的人的气头为敌,在中国出这个风头?你说在人大政协,在中小学教育论坛上,你能不让人家质疑你?你能好过?就不怕教育部拿你当个典型,拿你涮了?
4。 再说, 你厦门大学的创举就是“精英教育就是要让几个专业的学生把高尔夫球当必修课”。你不是让人家笑话吗?不要说外界没人敢帮你辩护,恐怕连教育界也没人敢帮你辩护,因为你这教育出发点和公立教育的原则是不符的呀。到全世界找找,哪个国家的公立学校敢拿纳税人的钱去作非科研方面的标新立异?你这大概可以进吉尼斯世界记录了。一般,不仅公立学校避嫌这些容易引起犯众怒的事,连私立院校也尽力把自己树立成为平民着想的院校。不仅没有大学要建高尔夫场,而且从来不设立与贵族习惯有关的“必修课”(选修有)。
5。 你朱老兄为什么这样独步于世?是不是你对精英理解有误呀。你是不是认为精英就是上等人,就是人上之人,就必须具有享受人上之人的生活的训练?你强调“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特别注重的问题"。你这注重精英教育没人反对。但把精英定义为上等人就一定为人不尊了。你不想想看,你福建出来的一大堆大学子,大文豪,他们都不会打高尔夫,就不是精英了呀?
6。不要说在中国,高尔夫是一般人玩不起的,是绝对的上流社会的运动。即使在西方,公立学校要建非公众可使用的设施,也是行不通的。看看上海等地的新贵们,用天价把六七岁的孩子就送到贵族学校学习高尔夫。惹得美国人把这种事情登到《纽约时报》上,让大家看暴发户的热闹。 这不,你朱校长一席话,BBC,法新社,一大串媒体都找你来了。
7。前一段,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蓝领”还是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的观点以及随后引发的争论。朱校长认为,这种观点讲明了一种现实,那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在现实中,教育确实成为市场中的一个产业。他认为,大学诞生之初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教育不是公共产品,而是具备所有私人产品特征的私人产品。他说他赞同将教育定位为“公益品”,他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公益性表述已经比较深刻,但高等教育的表述依然不清,“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极其容易迷失自己‘公益性’的方向。培养精英是高等教育公益性的最高体现。” 你看看,朱校长把精英教育逻辑性地提拔到了社会的高层面,其认识没人反对。当最终把它落实到高尔夫球成为必修课,就极大地逻辑错了。
朱校长没想到吧?社会需要的现实,就是需要大量中专生和大专生。那么多的高校本来就是中专,可认为地把他拔成了高校,不仅不成材,社会高校和中专的人数也本末倒置。如果真要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根本不需要大学的投入,中专大专足矣。是不是朱校长为了社会的公益性也要把厦大改成大专呀?
8。 我认为,朱校长在认识精英教育的问题上可说是高分:“精英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精英。精英的特征是要具备崇高的理想,并愿意脚踏实地为之奋斗终身,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领社会进步,同时具有优秀的个人修养,能团结并带动周边的群众共同前进。 “
但在精英教育的实践上,朱校长的认识观就有点太一般了:“厦大通过美丽的校园、宽松的文化、优秀的教师和优良的设施来实现精英教育。在爱的教育下,每一个本科生都有1位导师。厦门大学每年拿出400万元经费,作为2万名本科生的导师经费。每个学生每年200元发到导师手中。导师用这笔钱可以请同学喝茶、也可郊游,也可资助贫困学生,目的就是帮助本科生在生活学习上困惑时能找到一个给他指导的人。 ”---这不是一般大学都该做的吗?
“校园也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校园,而应是一种文化,因为美能让人自信,进而目标远大。”厦门大学的美丽在国内是有名的,但朱还是组织了学校教师到美国考察了6所最美的大学,希望建设的更加美丽。 朱并不避讳别人关于厦大太安逸的说法。他说,“安逸对大学来说是个好事情,让学者可以非常平和的做学问,不急不躁。厦门大学就是要营造和谐与友善的宽松校内文化。作为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设施,这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对学生而言,安逸不等于不干活,不学习。”-----这和培养精英好什么关系?
9。 看来朱校长,要么是个敢说敢干的好人才,要么是个定性不够的大庸材。他要是拿不准国家需要和学校培养的关系,拿不准社会舆论和学校定位的关系,定会摔大跤。10。 现实就是,厦大校长语出惊人,引来社会的一阵啧声,在中国教育界引起一片质疑。 朱校长快顶不住了。马上改口:高尔夫球课在厦大只是一门体育课。那我们会问,既然只是一门体育课,为什么唯独这门体育课要成必修课呢?欲盖弥彰呀!何必呢。别把大伙当傻瓜。
----------------
附录
在山东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谈了50分钟的精英教育,不过,朱校长只有大约五到十秒谈及厦大开设高尔夫球课的谈话,却被广为传播,一些人还推断出这位厦大校长将精英教育等同于高尔夫球课。10月17日《网上热议"厦大开设高尔夫球课"》)。几天来,朱成为焦点人物,据说,包括BBC,法新社等国外媒体向厦大提出采访申请。
作为厦大校长,他真的认为没有高尔夫球课就培养不出精英了吗?昨天,出差回来的朱崇实心平气和地接受专访,这也是自媒体近期狂打"高尔夫球"之后,这位厦大校长首次和媒体谈及他对精英教育的认识,以及精英教育和高尔夫球的关系。
高尔夫球课怎么可能和精英教育画等号?
记者:早上参加高教质量研讨会,我向高教专家潘懋元请教他对这场高尔夫球和精英教育争论的看法,潘先生说,"从当时记者的报道,我看不出背景,我也不相信厦大校长会将精英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高尔夫球课,所以,我不发表议论。"那么,请告诉我们事实,您眼中的精英教育到底是什么?
朱崇实:高尔夫球课怎么可能和精英教育划等号呢?怎么可能没有开设高尔夫球课,就培养不出精英呢?或是培养精英,一定要打高尔夫球呢?
我当时用了50分钟阐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发展精英教育的必要。我认为,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满足市场需求,这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不过,一分为二地看,它存在的一个负面影响是人们很容易忽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简单地把所有结果以是否满足或迎合市场的需要作为衡量标准。所以,在这个阶段,我认为我们需要精英教育。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精英教育?我的理想是:我们要培养这样一批人:他不是简单地根据市场需求来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的追求和理想超越现实,有引领社会的能力,他们把社会利益看得高于个人利益,把长远利益看得重于眼前利益,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愿意脚踏实地去实现理想而奋斗。
我经常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一些学生把追求金钱、追求"社会能给我什么"来作为自己考虑的首要东西,而不能把"我能给社会什么"来作为自己的追求?所以,在我看来,如果高等教育只是简单地把满足市场需求作为自己目标,那么,这个社会是危险的。中国一定要有若干个一流大学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精英,如果一流的大学都没有办法做到这点,那么等到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可能就会有一代甚至几代人被耽误。
我们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和条件
记者:那么,怎么会扯到高尔夫球课呢?
朱崇实:我认为,像厦大这样的大学就应该把培养精英教育作为己任。怎么培养一流人才?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尽所能为他们提供宽松文化、一流师资、良好设施。我是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要根据自身条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得到最好的关怀、鼓励和培养,使他们对整个国家和人民有很深的爱,最终,他们会意识到要把这一切回报给社会。
这时,我谈到高尔夫球课。在厦大,这就是一门体育课。事实上,它是我们实践自己理念所做的无数项工作中的一项。也许在其他地方开设不了高尔夫球课,但是,在厦大,我们有这个条件。紧邻校园就是一个高尔夫球场,球场的主人的父亲就是厦大校友,他愿意为母校提供这个方便。此外,我们在漳州校区建设高尔夫球练习场,占地约70亩,位于总面积为2600多亩漳州校区的一个山窝地带,这里凹凸不平,不太适合建造其他建筑,我们就把它利用起来。而且,我可以告诉大家,建一个高尔夫球练习场,并不会比我们建游泳馆、篮球馆花费更多的钱。
我们认为,开设高尔夫球课,也许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认识一种文化,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对他今后迈出校门可能是有好处的,说白点,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在于我们想尽所能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条件。
当时,我之所以提到高尔夫球课,是为了说明一点:从这件事,折射出厦大为自己学生成长进行非常精心考虑,换句话说,它的意义不在于高尔夫球本身。
开设高尔夫球课并不影响我们关注贫困学生
记者:一些人担心,大学把精力放在开设高尔夫球课上,那贫困学生该怎么办?
朱崇实:厦大最自豪的一点是:贫困学生不仅不会因为贫困失学,他们也不会因为贫困而无法安心地在厦大学习,他们在这里受到很好的教育,学校会对他们给予足够的关注。
贫困学生和高尔夫球课有什么关系呢?高尔夫球只是我们30多门体育选项课之一,我们没有对学生征收额外费用。
我想,国内很多家境贫困的学生也许一辈子都不知道高尔夫为何物,但是当他来到厦大,他有上高尔夫球课的选择,这有什么不好呢?
记者:有人形容说,这几年高校快成为"过街老鼠"--有时,即使很小的一件事,也被无限制地放大,或是上纲上线。高校对此是否很无奈?
朱崇实:这几年,社会、媒体对高校高度关注,是件好事,因为从某一个方面表明大家对高校寄托的希望。不过,另一方面,我认为,个别媒体对自己所应该要尽的社会责任上,要有更好的反思。作为一个媒体,看待一个问题,它应该明白,自己有很强的导向性,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社会上某些人的口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争论是一件好事
记者:您这几天上网了吗?看到那些针对您的批评了吗?看到自己所说的话被任意歪曲,心里着急吗?
朱崇实:我一直在上网看人们发表的评论,但是,我倒不是在为自己着急,相反的,我为社会着急,我甚至感觉到一种忧虑。
我认为,我们的个别媒体和社会上的一些人需要更加理性。我看了一位高教问题专家发表的激烈批评,我奇怪的是,这位专家怎么不思考一下:作为一名大学校长,怎么可能把精英教育等同于高尔夫球课?为什么一些人的思维如此简单,只是在"人云亦云"。
不过,从某一个侧面,我认为这场争论是一件好事。多少年前,大家谈的还只是高校的宿舍、食堂,但是,至少这件事说明,现在大家谈论的已经是人才培养了,社会思考的问题已经更深一层次了,这是件好事。
网上的评论:
高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看看美国肯尼迪,福特,洛克菲勒,福布斯等家族,哪里有三代而衰的?再看日本,一个买卖往往从江户时代就开起,至今家门兴旺。“富不过三代”其实很有中国特色。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国传统中有深厚的培养败家子的传统。
看看厦门大学的创举就明白:精英教育,就是要让几个专业的学生把高尔夫球当必修课。你到世界找找,哪个国家有?这大概可以进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了。我们为什么能这样独步于世?因为我们对精英有与众不同的理解:精英就是人上之人,就必须具有享受人上之人的生活的训练。以中国的国情,高尔夫是一般人玩不起的,是绝对的上流社会的运动。所以,不仅大学要建高尔夫练习场,上海等地的新贵们,一天价把六七岁的孩子就送到贵族学校学习高尔夫。惹得美国人把这种事情登到《纽约时报》上,让大家看暴发户的热闹。
美国的情况如何呢?在人家那里,精英的家庭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成为精英。但是,人家精英的概念明显不同。这一点,我在《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和《精英的阶梯》中有了比较详细的交代。比如,美国的报纸上常有讨论:富裕的家庭如何向孩子解释家里的财产?许多富人特别注意不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富人,以防他们小小年纪就因为觉得有依靠而不思进取。但有些家庭的财富是盖不住的,比如豪宅,飞机,游艇等等,怎么可以让孩子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常常想尽办法,让孩子觉得这些财富和自己无关。更有盖茨,巴菲特这种,早早把财产捐了。我一个朋友,不算有钱人,但父亲是一常青藤的前校长,丈夫是另一常青藤的终身教授,说她文化贵族不应该说过分。她就坚持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觉得私立学校容易在富家子弟中培养一种 entitlement (大致可以翻译为“理所当然的特权”)。还有一些家庭,干脆自己掏腰包,让孩子去非洲,拉美,南亚的贫民窟当志愿人员。
美国的精英教育多种多样,也有许多失败的家庭。但是,被社会奉为主流的精英教育,特别是针对那些精英家庭的孩子的精英教育,所强调的一个基本点是如何去掉孩子意识中的 entitlement ( “理所当然的特权”)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一切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挣来。而要成为精英,就必须有“领袖才能”。这种才能体现在和民众的沟通能力上。所以,精英教育强调的是如何了解下层社会,而不是自己的小圈子里玩什么。
我们的精英教育则正好相反:培养的就是人家想去掉的 entitlement (“理所当然的特权”)的意识。高尔夫就是这种 entitlement 之一。我们强调的,不是精英向社会提供什么服务,而是精英要从社会中享受什么。人家注重的是创造,我们注重的是挥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训,大概是因为很少有人这样作而变得格外珍惜了吧。高尔夫课显然是有高度的前瞻性:它对那些大部分还一事无成的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怎么先天下之乐而乐,甚至在天下皆忧时怎么自己独乐。这难道不是世界一流的培养败家子的课程吗?
撒切尔夫人说中国永远无法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这样的文化精神。我看这是至理名言。中国还没有富,怎么富的门路也没有找到。但富了后如何挥霍已经被设计得如此精致。难道这就是中国的未来?
在北大兴建高尔夫球场的计划因引起公愤而搁浅后 , 厦门大学前仆后继。不久前,该校校长朱崇实昂然宣布:“两个月后,目前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将在厦门大学建成投入使用。今年 06 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
厦门大学此举,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超前腐败的阶段。
首先,厦门大学是公立大学,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中国还是个穷国,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的比例也甚低。教育经费不足,使最基本的义务教育都无法保证。当然,即使经济发展水平低,中国仍然有大力投资高等教育的战略需要。但是,这种投资,必须是“生产性的投资”,目的是培养学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不能用于教学生如何享受奢华的生活方式。试想: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省出这么几个钱来办大学;大学生享受了这样的恩惠,日后的生活水平明显会高于为他们埋单的普通老百姓。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劫贫济富。大学生只有日后创造出巨额财富,使下层社会也能跟着受益,这种教育投资才有正当性。所以,大学应该教育学生的,是怎样感念这种“粒粒皆辛苦”的投资,想着以后如何去回报社会。学生中要学高尔夫的,可以到校外找个俱乐部学,只要不影响学业,这完全是个人的自由。怎么能够把这样的运动列入必修课?纳税人的钱投到计算机,经济等等课程上,是能期待着回报的;投到高尔夫的课程上,能获得什么回报?
第二,高尔夫成为大学课程的唯一理由,就是大学是私立的;学生自己花钱,当然有权利选择自己所学的内容。但是,我在美国的私立学校学习工作了十几年,从来没有听说高尔夫成为必修课的。如果大学把高尔夫当成必修课,恐怕家长们也会让孩子到别的地方读书。道理很简单:孩子日后的成就,在于他或她创造了什么,而不是享受了什么。没有家长希望孩子在没学会怎么挣钱的情况下先学怎么挥霍。当然家长更不愿意自己花钱教孩子挥霍。
中国土地资源稀缺,高尔夫本应该是个要上高消费税的运动。许多高尔夫球场,是开发商用来圈地的名目,本身甚至无法自负盈亏。而如今在社会上能打得起高尔夫的,也是非常少的特权阶层。这种特权阶层俱乐部,有包括公款消费在内的大量腐败现象的存在。厦门大学今天看见“精英”打高尔夫,就叫学生也学高尔夫;明天看见“精英”包养二奶,是否也要让学生必修包养课呢?更可笑的是,即使在该校要必修高尔夫的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中,将来恐怕也是只有极少数有此腐败的特权。厦门大学则为了这假设中的极少数学生的不正当利益,把培养学生贡献于社会的基本技能的钱,挪用来培养他们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让那些未必捞得着腐败的资格的人也要超前地进行怎样腐败的训练。这难道不是一种变相的公款吃喝吗?
厦门大学的高尔夫课程,是今年中国高等教育界最大的丑闻之一。如今贫困地区的中小学连桌椅板凳都没有,大学却拿纳税人的钱盖豪华校门,给食堂装豪华电梯,兴建高尔夫球场。这些现象说明,用纳税人的钱以计划经济的方式经营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彻底破产。再不打烂这种僵化的制度,中国的大学就将成为培养而不是消除社会不公平的基地。
教育官僚们连什么是教育都没有搞懂,就被推上了大学校长的位子。不止一个大学校长在叫嚷着要培养精英人才,可也许他们自己连精英人才的概念都靠秘书们帮助着描述的吧。
这些搞所谓精英人才教育的人,以为自己读了几天书,就可以以精英自居了,就可以搞经营教育了。贵族是靠三代潜移默化,才培养出来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教育是中国的一部分,当然不可避免具有中国特色咯。
高尔夫球可以作为一门大学课程来开设还是第一次听说,我长了见识,但是这种现象却是需要有关部门去监视的。一项职业化的运动/比较上流的贵族休闲方式在中国变成了大学的必修课程,中国的大学之远见可见一斑。大学新贵们,你们准备好玩高尔夫球了么?
关于大学教育
长期以来,关于大学教育的讨论,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却忽视技能培训;我们强调技术教育,却忽视人文教育;我们强调教育要为市场经济服务,却忘记了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强调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但又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如果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素质教育当然无法落到实处。按照市场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素质教育。厦门大学修建高尔夫球练习场,无非是为厦门大学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而采取的具体措施罢了。厦门大学的学生在没有走出校门之前,就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多掌握了一种本领,这也是为市场经济服务。
教育投入具有三个特征:投资收益社会性;投资收益外部性;投资收益私人性。正因为如此,在任何国家,政府都承担着教育投资的首要义务,政府每年在财政收入中,必须拿出专门的款项用于教育投资。但对于教育机构而言,在接受政府资助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并且根据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合格的毕业生。
现在中国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不是市场化的问题,而是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问题;不是高等院校缺乏自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积极性问题,而是行政主管部门放权不够的问题。厦门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高尔夫球课程,打破了高等教育的沉闷局面。今后各个高校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另类”课程,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而间接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事实上,现在已经有许多大学的管理学院或者商学院开设了商务谈判、社交礼仪课程。随着市场的需要,今后大学还会开出更多类似的课程。
厦门大学的高尔夫球场是一个靶子,它可以测试出中国的高等教育面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也可以测试出公众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承受能力,还可以测试出高等教育主管机关在尊重高等院校自主权的同时,对高等院校投资的管理能力。
高尔夫的这种贵族气息至少给社会带来三种负面影响。一是浪费土地,建高尔夫球场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一个标准球场一般要占用四五十公顷土地。中国耕地少、人口多。美国是有近2万个高尔夫球场,但别人的人口仅3亿,耕地多;二是污染,修建球场必然会破坏地表植被,破坏土壤结构,搅乱水文循环体系;三是制造社会不公,高尔夫在中国,不是在打球,而是在“打钱”,这种高调示富,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基调难说契合。
而在中国200多个球场挥杆休闲者都是些什么精英?一份权威资料显示,中国打高尔夫的人群停留在地方高官和垄断国企高管及文娱界“高星”。而真正的各行业的社会精英人士,几乎与高尔夫无涉。是的,诸如李四光、华罗庚、毛泽东、神六功臣等,没一个社会精英“有钱有闲”去将球杆舞得那般娴熟。
其实,教育不在乎打啥球,教育在于给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方法论。厦大这样不顾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现状,张“贵族消费”之目,在我看来,根源还是社会苍生情怀与责任教育的缺失!
《精英的阶梯》 说得好。反正中国的教育确实存在误区。我想不光是教育上,就连现在好多职业能力考试也有误区吧!现在所谓的大学精英教育,要么就是把人框得过死,要么就是不和实际的求突兀,引起政府、媒体的关注,所谓的“功绩”啊!别以为大学开个高尔夫球场,上几堂高尔夫球课,就是精英,就是培养高级人才了!现在的大学生思想素质、人文精神如此之差,光靠这种面子工程,说什么也培养不了真正的精英!
经验告诉我们,越是今天中国社会中所谓的精英们提倡的的事,越要小心从事.因为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人格是分离的,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同时又要麻痹自己的良心,他们白天说一种话,夜晚说另一种话. 白天说给老百姓听,晚上说给自己人听。
中国还没有富,只是特权者先富起来了。大多数怎么富的门路还没有找到。但富了后如何挥霍已经被设计得如此精致。学校开始为特权者培养跟班了。
穷酸书生更败家
我是设计师,毕业两年,年收入30万,我打高尔夫.我的同学打篮球,年收入5万.交往的人层次不同,差距也就拉开了. 我的高尔夫是自己掏钱学的,花了我第一年的积蓄.可是因为高尔夫,我谈成了几个项目.
我和我的同学都在怪学校当初没有高尔夫之类的实用交际课程.老实说,学了高尔夫,与高层次的人交往更有底气,不会觉得他们比我高一等,因为我不觉得他们有什么特权,和我是一样的。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中国人骨子里是怕见官,学高尔夫有助于克服这一点,去掉骨子里的特权意识.
我和朋友现在业余时间正在致力于高尔夫的平民化推广运动,降低高尔夫运动的起点,提高全民的素质,向群众展示高尔夫不是一项贵族特权运动,并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培训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我们的价格是一般工人都接受的起的.实际证明,我们的培训是很受欢迎的.
说到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问题,我认为更大的原因在学生自身能力问题,不应该归咎于学校.学校以多样的方式提供了资源,尽到教育的义务,是否接受在于学生本身,修行在个人。
目前的讨论,其实本质上是社会不公的问题,学校成了最大的靶子。不公是必然的,弱者并不值得同情,那是你自己没本事;社会又是公正的,有多大的能力,你就有多大的回报。当然有能力的人应该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这种帮助不应该建立在分配公平的意识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一种社会责任感上。
把高尔夫作为必修,我想学校是有做过深入研究的,不仅仅是面子工程.如果有人觉得不一定用得上就不应该成为必修,那么我觉得目前大学所有课都应该是选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这样大家都好,大学也不必承受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指责.不过肯定有些人到时候又要跳出来说三道四.
朱崇实,男,汉族, 1954 年 12 月生,福建建瓯人, 1975 年 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 年 10 月参加工作, 1982 年 2 月厦门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 1990 年 5 月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国际经济系国际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门大学校长
1973 年至 1976 年福建建阳中(土布)大队知青。 1976 年至 1978 年福建省建阳县委党校教师。 1978 年至 1982 年厦门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2 年至 1985 年厦门大学法律系助教。 1985 年至 1990 年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0 年 5 月归国返校工作。 1990 年至 1991 年厦门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91 年至 1995 年厦门大学师资与职称处副处长、处长。 1995 年至 2003 年厦门大学副校长、教授。 2003 年 5 月厦门大学校长。 2004 年 7 月经国务院任命为厦门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中共厦门大学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中共厦门大学第八届委员会常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