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哈罗德》

武生者,盗江湖之吴人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刚刚看了一部关于写小说的电影“Stranger Than Fiction”,根据原著“Killing Harold Crick ”和内容,就译《谋杀哈罗德》吧。
电影和演员有密切关系。这部电影的演员阵营相当不错,有在欧洲和美国主演过四十多部电影和电视剧的Emma Thompson(饰演作家Kay Eiffel);名演员、歌手Queen Latifah(饰演作家助手Penny Escher);近年来相当走红的Will Ferrell(饰演小说主角Harold Crick);老牌奥斯卡影帝Dustin Hoffman(饰演心理学教授Jules Hilbert);美艳的资深演员Maggie Gyllenhaal (饰演小说主角的女朋友Ana Pascal)。
故事讲的是一位女作家苦心孤诣构思自己的小说结尾,发现让小说主角死亡最合理。小说中的主角“感应”到了作家的计划,想反过来劝说作家改变主意。不过,等主角和主角请来的心理学教授读了作家的手稿以后,他们都没有一点异议地赞成作家的决定,主角的确得死亡才行。
电影中的那位女作家衣饰随便,头发蓬乱,在思索小说情节的时候,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她左手总是拿着一团白纸,不时向纸团里吐一口口水,然后把没抽完的烟塞在浸透口水的纸团里,过一会儿,再拿出来点上。
我不是写影评,只是把我看了电影以后的一些想法记载下来。我没觉得这是一个优秀作家形象,只是觉得,作家是认真的职业,态度认真总是不错的。
我的一个发现是,随着电脑、网络、文字处理、资讯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作家群、出版物在飞快增加扩大,但是美国的作家数量,以及小说出版、电影拍摄的数量,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为什么写小说笔记?
我和无数普通人一样,必须看小说。现在中国的小说越来越多,作者群越来越复杂。看了以后,常常有点想法,不吐不快,愿意花点时间写下来。
就像我们在中国会买到假货,我买来(少数借来)的小说中也有假货,有的不假,但是是劣货。细想一下,把小说从品质的角度来分类还有点意思。
前天我贴了一篇笔记,把叶兆言写的小说《别人的爱情》骂了几句,嫌他写得无精打采。网友的反应有点意思。
黄鹂们(因为有两只黄鹂)说:我觉得还行。他所说的爱和你所说的爱可能不太一样。
为人父者说:现在的垃圾小说很多,颓废和悲观,低级趣味和庸俗媚俗的,正是这个时代精神的反映。
黄鹂们认为,为人父者说过了头:我觉得他的这部小说跟你说得不挨边儿。
我本身就是个为人父者,所以对为人父者积极加入对垃圾小说讨伐的心理理解。但是就事论事,黄鹂们说出了小说分类的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对叶兆言的小说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他的小说不是垃圾。
我前几天还贴了一篇笔记,痛骂早年得奖小说《古船》。我说:“编造的语言、编造的激情……。不就是生产粉丝的农村企业和一群农民嘛,挖得这么深,拔得这么高。看的时候,直接产生难受、恶心,physically。看完以后,这本书没有回到书架上去,直接和鱼鳞、鸡骨头、老菜帮子、瓜子壳儿一起进了垃圾桶。”
我必须说明,即使是被我扔进垃圾桶的这部小说,在我的心里也不是垃圾,只是写得教条恶心罢了。
人要创作,得有点学问。不用说小说,就是一片短短的散文,随便说几句话,有没有学问基础,旁人一目了然。
一定要举例子的话,一部名叫《北京往事》,不停在到处炒作的东西算得上是垃圾。书蛮长的,内容浸透了两样东西:知识的贫乏和空洞的夸张。作者没有心理学、抑郁症的起码常识,偏要到处夸大,借书内书外把自己打扮成心理学、抑郁症专家……。哎,不想说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