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学活

坚强的京叭, 就是比你强~_~!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有人相信神通可解决生命的困境,把修神通当做学佛的最高目标,其实,学佛不应追求神通感应,“学佛”就是“学活”而已,学着以新的生命态度来过活。
  有位朋友说:“每次参加共修,都不能感到觉受相应。有人说我罪障未除,修行资粮未聚,真是这样吗?”问她为什麽强调共修时的“觉受相应”,她说是感觉到与佛菩萨相应,佛菩萨加持的意思。又有一位朋友说他第一次参加念佛共修,在他专心念佛时,突然内心澎湃不已,情不自禁地痛哭流涕,过一阵子後才又恢复正常。对这种从未有过的经验,既兴奋又害怕,因而犹豫着下次是否还要参加共修。
  这两位朋友,一位抱怨共修时没有“觉受”因而自觉修行没进步,另一位却因身心的感受而困扰,其实他们都是被自己的想法所骗、被感觉困住了,这些现象也是刚开始学佛者因知见不正确而产生的问题。
  或许是因《西游记》及《白蛇传》等民间通俗小说的影响,很多未学佛或初学佛的人,对佛教的第一印象大概都会想到神变的特异能力。也有人相信神通可帮人解决生命的困境,因此对神通既敬畏又羡慕,把修神通当作是学佛的最高目标,这些都不是学佛应有的正确态度。就信仰的层次来说,佛教并不否定神通感应的神秘经验,然而如果学佛只想求感应、修神通,却对当前生命的问题与世间的真相缺乏正确知见,不但生命的困厄无法解决,还有可能因此走火入魔,引致无尽的烦恼。
  学佛不为求感应与神通
  学佛修行其实就是学着修正自己身心行为的偏差,这是最实在不过的事了,并无任何神秘可言。平常人没有认清身心五蕴的真相,往往凭着感觉在过活。感觉来时,思潮澎湃,身心便不由自主地随感觉、随环境而转。
  打从出娘胎以来,我们每个人便具有先天的身心特质,这个身心受到後天生活环境和教育的薰染後,不知不觉便形成了独特的偏好与价值观念。内在的偏好与价值观左右了我们的思考习惯与情绪习惯,显现成为外在的言行、情感与情绪的现象。我们的言行情绪一方面激化了环境,另一方面也受环境的挑战与薰染,因而更加强化了内在的偏好与价值观。於是,就形成一个强固的“我”,形成我可以改变世界、我是独特不变的错误印象。
  学佛就是学着看清这个“我”,学着修正“我”的错误认知,学着不要被“我”骗。仔细看看,“我”是什麽?是身体、感官、觉受与思想观念的集合体而已。人的精神力支配了物质的身体与感官的活动,而身体感官的活动又引起精神面的认识与思惟,强化了思想与价值观念,这一些都是“我”,也是“我的生命”的全部。它们全都是因缘所成,是虚妄不实的。人因为不能体会因缘法的实义,我的存在当下以假为真,苦苦追求造作,本意为“我”好,结果却把“我”推入苦恼的深渊,这是生命中常见的颠倒苦恼。颠倒苦恼是因知见问题而起。知见不正确,行为就偏差,偏差的行为招感苦恼,在苦恼的当下却看不清其根源,又生出错误的知见,产生错误的行为,再次引生新的苦恼。从知见、行为与苦恼的无尽连锁中,我们看到知见不正确是苦恼的根源,也看到了学佛修行的努力方向,亦即学佛应从正确的知见学起。
建立正知见出离苦恼
  知见因“活着”而有,是因精神面的感知与认识功能而建立。当身心与环境互动时,产生种种感觉,有欢乐,也有不快。这一切都是身、心、境和合而有,是因缘有。事过境迁,因缘离散,对境最初的一念与感觉早已消散,当时的环境也已不存在了,这是因缘空。然而人若不了解这个道理,往往“非有而有”,抓着事发当时的感觉在过活,用那个感觉与念头来支撑自己的生命活动。
  因此,生命中便显现出许多奇怪的现象,例如与人摩擦冲突时,受人咒骂,若干年後我们仍会记住得当时的难堪与不快,只要想到对方,就想到他的咒骂。於是,别人骂我们一次,我们在事後却拿对方的话来骂自己千百次。我们在如此自我折磨时,往往还振振有词,责怪对方的不是,怨恨对方让我们受苦,却浑然不觉自己被感觉骗得好苦,更不知此生最大冤家其实就是自己。
  透过这样的说明,道理是懂了,可是却仍经常知行无法合一,往往看得破却忍不过,想得到却做不来。因此,学佛还应把知见融入日常的生活中,用正确的观念来导正偏差的行为才能真正出离苦恼。知道要能做到,就必须学习回到生活中来调理身心,练习用正知见来导正身心的问题。
  学佛不必去追求神通感应,“学佛”就是“学活”而已,学着以新的生命态度来过活。过去被感觉所生的贪瞋情绪所障蔽,老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以自己的过失来折磨自己,以虚幻的未来来欺骗自己,现在对这些错误的习惯要开始学着放下,学着接受。
  放下不是什麽都不管,放下是把“不空”的东西空掉。人有烦恼便是不空,不空的人心中一定有贪爱,有攀缘的对象,心中必然充满种种的苦恼情绪,也有许多的对立念头。因此放下就是不攀缘、不贪着。体证无我的人才能完全放下,我们凡夫一下子要完全放下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应该练习少欲知足,常存感恩,这样就能少贪少恼。
  接受是以无差别的态度来对待生命中的一切;无差别不是刻意忽视,而是正视其存在却不离佛法。不管顺逆、得失、敌友、怨亲、罪福,都等同视之作为修行的助缘,了解罪福顺逆都是在因缘中来去的事。来去之间如果生起瞋怨、生出贪着,就好好利用机会转化自己的念头。能这样子在生活中练习,每个顺逆境界都成为成长的机缘,佛法便在我们的心中生根,生命自然获得佛法的滋润。
  日常中的修行是练习接受与放下。接受才能面对,面对自能见到生命困境解套的契机。放下才能提起,提起正念修习正法,生活自然平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