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考
——春满沁园
一、 图腾考
言龙必先言图腾。
图腾一词是泊来语,来源于印第安语言,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后来英国人类学家龙格经商时接触到此词后,在1791年出版的他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用英语“totem”将其反映了出来。我国出版的《现代没语词典》对图腾的定义是“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作本氏族的标志。[英totem]”。在原始人的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那么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什么呢?那就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华民族。
我们常说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怀着赤子之心,那么我们到底是什么民族呢?这就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向前追溯到我们的最早的先祖,看他们怎么认为自己的血缘来源以及他们在祭奠谁或什么。这就要从“寺庙”一词说起。
“寺”和“庙”本是两个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寺和庙的定义是:寺,“①古代官署名:大理寺丨太常寺。②佛教的庙宇:碧云寺丨护国寺。③伊斯兰教徒礼拜、讲经的地方:清真寺。……”。庙,“①旧时供祖宗神位的处所:宗庙丨家庙。②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处所:土地庙丨岳庙……”。到了明清时期,寺和庙开始连用,在乾隆年间建成的雍和宫,更是宗教大融合和政教合一的见证。
有了概念的确定,这我们不用考据就清楚了,在佛教和伊斯兰教产生时的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供奉和祭奠我们更古老的先祖了,所以说庙是早于寺的,这从我已故的父母的信仰中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我的父母都是只字不识,但他们信神,在我家的神龛供奉的既有老天爷,也有我的爷爷奶奶,这说明他们的信仰是一代一代祖传下来的。那么我们到底供奉的祖宗是谁?我是汉族,而汉族的来源——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并以先秦时期的华夏族为核心,融合了羌、匈奴等部落,形成了汉族,再往前推——
禹在公元前2070接受舜的禅让继承王位,约公元前2000年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打破禅让制度,开创了子承父位的王位世袭制度,建立了国家机器,原始社会结束,文明时代到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了;前1766年,商朝建立,中国从此有了文字,而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夏”字和“人”不分,而我们知道,甲骨文是古人刻在甲骨上的记录当时祭祀祖先和神灵情况的文字,那么他们祭祀的祖宗是谁?再往前推——
氏族的高级阶段——氏族部落时期。由于经济方式的变化,父权制逐渐取代了母权制,婚姻形态已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系氏族公社建立,此期几个氏族公社组成一个部落,以后又发展成部落联盟。据《史记》记载的历史传说,约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又称赤帝、烈山氏,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在烈山石室生下炎帝,炎帝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把炎帝敬为神农;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遍尝百草,曾一日中七十次中毒,为了纪念这位炎帝、神农氏、烈山氏、赤帝,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说我们有着一棵“赤子之心”。后来炎、黄两大部落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经笔者逻辑推理——之后人们将生于“华”山的炎帝和被称为人文始祖也叫“夏”文始祖(前面讲了在甲骨文中“人”、“夏”不分)的黄帝各取一字,我们的族名——“华夏”从此诞生,所以我们说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是炎黄之孙。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黄帝之后,是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共称五帝,那么再往前呢——
母系氏族时期。从初期的母系氏族公社社会起,每个氏族都采用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这就是图腾。仰韶文化陶器上的鸟、鱼、鹿、蛙和人面鱼,就是某些氏族的图腾。图腾在母系氏族极其盛行,以至被某些学者称为图腾时代。人类在超现实理念的驱使下极力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求助于一种超自然的神灵保护自己,图腾是作为一种假设的祖先受到人们崇拜的,其目的是寻求这种与自己有血肉关系的祖先的保佑。在现实生活中,图腾是祖宗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图腾又是氏族的族徽,借此把各个氏族区别开来。上古神话中华胥之国的华胥氏在距今约6500年左右在陈——今河南濮阳生伏羲,又称伏牺、宓羲,宓栖、包牺、庖牺、皇牺、羲皇、牺皇、太昊,传说伏羲与女娲同是风姓,是兄妹结婚。女娲是母系社会的首领,掌握着群体的管理大权,敦煌壁画中就有伏羲女娲图。伏羲与女娲结合生万民,这种神话不仅存在于汉族神话中,还存在于藏缅和苗瑶中,可见汉、藏、苗人的祖先都是华胥及其子伏羲。《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以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近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也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认为八卦是伏羲所画。再往前——
上推到这里就要停一下了,因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史记》就写到了这里,没有掌握碳14技术司马迁却利用他所掌握的古老而朴素的中国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为我们书写和展现出了史前文明的脉络,史祖向上所追述和记录的《史记》为我们展现了无数氏族图腾所构成的“华”和无数氏族图腾所构成的“夏”,以及由“华”和“夏”的图腾共同溶合成了的“华夏民族”的“血脉”。但中国共有56个民族,其它民族也和汉族一样吗?她们的图腾显然没有在此时同汉、藏、苗相溶合,那么他们的图腾是什么又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有什么关连呢?看到我的前述,40岁左右以上的人可能早就看出来了,我讲这些都是从我中学时期所学习的1970年代末人教版的中学课本——《中国历史》中摘录的,从这本以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史稿》为主体参考了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而成的《中国历史》中,我们聆听到了史前“华夏民族”的心跳。那么其它各民族的图腾又是什么,整个中华民族又是怎么形成了今天的龙图腾呢?请看我的下一部分——龙考。
二、龙考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龙,出自甲骨文,甲骨文中的龙字便是大口、曲体的动物形象。那么以前有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龙”这种图腾吗?我就以“华表”为主线来一步一步地加以考证。
北京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华表的柱身上雕刻着盘龙,柱头上立着瑞兽,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我们也可以见到华表。那么为什么华表要矗立于宫殿、陵墓、桥梁等处?华表究竟在这些建筑物中起着什么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那么华表是怎样产生的呢?相传古代的尧和舜为了能经常听到老百姓的意见,就在桥头、路口立一根粗大的木柱,百姓可以随意在上面书写意见,朝廷有专人负责将木柱上的意见抄录后,呈给帝王审阅;另一种说法是,尧和舜为了能经常听到老百姓的意见,就在其宫门前设谏鼓,另设谤木,也让其手下的官员举着谤木到所辖的各氏族村落去巡视,以便于让有意见的人提出问题。《史记•孝文本纪》记载“古之治天下,朝廷设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其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据古籍《淮南子·主木训》记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
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依附于谤木上的图腾的图形的形状来向上一步一步地探究。谤木是什么样子的呢?《古今注》中提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桔槔”是古代汲水的工具,将一根横木悬吊在木柱或树上,一端悬挂重物,一端悬挂水桶,利用杠杆的作用,将水从井中汲出。看来,华表最初的样子并无盘龙,就只是象西方的十字架一样,就是一根立柱,中上部横贯一根短木。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到在汴京城中虹桥的两端各有两根木柱,柱头上有十字交叉的短木,柱端立有一只仙鹤,这显然就是立在桥头的“华表木”。这我们首先就清楚了华表就是谤木,而谤木最早是一个十字交叉的木制物体。那么我们如何破解先人制作出的这个木十字架的玄机呢?看我从形状上来解密。
中国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象形文字的诞生:笔者无幸师从于郭沫若先生学习甲骨文,但笔者因青年时期迷恋过金石,故钻研过小篆,知道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那么这个十字架在比甲骨文更早的时候是不是个象形文字呢?笔者受基督耶稣受难的启发,认为这个象形的十字架是个和人有关的字,那么是“人”字吗?我把这种猜测否定了,因为你要认为他是个“人”字,那么古人在创造象形文字的时候,既然可以让“人”不叉开双腿,又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地让“人”举起双臂呢?并且如果是个“人”字,整个历史发展就缺乏逻辑性了:因为我们知道后来的盘龙十字架——华表,已经成为皇权的象征了,可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龙怎么会附到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身上呢?并且如果按我的推测这个十字架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象形文字的话,造字者怎么可能造一个大家都通用的字呢?那么会不会这个十字架本身另含玄机呢?我看了在小篆中与“大”字放在一起的“夷”字后,马上就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查阅“夷”字,注解是“①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淮夷。②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夷情丨华夷杂处。”我豁然开朗了:“夷”既是个体,也是人群,“大”同样,也既是个体,又是人群,而在首领至高无上制的原始社会里,第一个文字当然应该是与人群和人群的首脑有关才解释的通吧?那么这个木十字架就应该是一个人群以及这个人群的首脑——“大”字,是一个并着双腿张开双臂一揽天下的“大”字,有了这个“大”字,一切就好解释了:这个在“大”身上“持”着“弓”的“夷”字就可能是人类造出的第二个字,以区分开与“大”民族相邻的这个民族,“夷”就应是在炎黄代表的中原历史已经进入到农业社会以后而他们尚在狩猎的民族,也就是我们说的蛮荒时代的“蛮夷”的通称。还可以再验证:如果只是为了区别于动物而造个“大”字,又有什么现实意义?我想作为一个人群需要急于造出的第一个字首先是为了区别于不同的人的,那么古人造出的第一个字首先要把谁先区别到人的以外呢,那当然就是这个部落的首领了,那么这个首领就是个“大”字,同时也正是因为部落首领是至高无上的,后来我们就把这种“大”字的“至高无尚”的词义,延用至今。而那个放下双臂并着腿的“丨”,造字者是不愿把他当成“人”字的,尽管“大”字的“一”是把所有的“丨”联在一起的,“丨”是需要叉开双腿去劳动的——“人”字也应运而生。尽管后来“十”也因为要叉开双腿去带兵打仗而变成了“大”,但他的前身就是“十”,并且至今仍是皇权所专用的“大”字。
那么在谏鼓旁另设的谤木,无疑就是皇权的象征的雏形:帝不用走到宫外,你想向帝反应问题时,在谤木前击鼓,就“如帝亲临”,官员们扛着谤木到各氏族村落去,也“如帝亲临”,因为在帝造出这个“大”字以前,还没有文字,谤木发展到有了文字以后百姓们可以在谤木上张贴文字,但文字出现以前,这个谤木就只代表至高无上的“帝”——“大”!这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大量的史料都记载了在远古时的人们都对谤木视如神明、顶礼膜拜,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因为“大”是氏族之母,是部落之父,只有“大”才有资格说自己是谁的儿子和女儿,只有“大”才有资格说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只有“大”才能说自己是什么的化身,也只有“大”把最凶恶的凶禽猛兽依服在自己身上以避邪驱鬼以镇住本氏族和部落的“臣子”,这才是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这样一切就解释开了。那么最早造这个“大”字的“帝”,他又最崇拜谁呢?要知道他那时候没有碳14技术,所以他不可能知道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元谋人,要知道我们手里拿着碳14还搞不清5000年前的事情,那么我们的先祖两手空空怎么能搞懂距今七十万年前距他那时候六十五万年前的事情?所以他那个年代只能是选择动物或者其它生物来作为自己的先祖来让自己和全氏族、全部落的人来祭拜。在那个没有文字的年代,图形便成了象形会意的不二法门,现在北京城的“大”——华表——上的图形是盘龙,那么我们的五帝时期的“大”字上被赋予的是什么图形的图腾?我们用实物来证明吧——让我们看一下近年来中国的考古新突破——我将本人前一段时间购置的我最心爱的方辉主编的《国宝档案》摘录两篇,与大家共享——
之一、《地下星图——濮阳西水坡蚌塑龙虎墓》:“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对蚌塑龙虎(图三)(笔者注:与现在龙形一致),距今大约为6500多年,位于墓主人的东西两侧。这座仰韶墓的墓主为一壮年男子,头南足北,四肢伸直,面向苍天。龙虎分左右而置,依照方位,恰和后世流行的‘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相吻合。”(禚柏红)
之二、《塞外明珠——红山文化探秘》:“上个世纪初,终于有考古学家跨过了长城,他们的目光落在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方向一片褐红色的山峦上,当地人称它为‘乌兰哈达’,也就是红山。”“1984年,红山文化的发现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在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5000年前的古墓,古墓主人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经过研究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它体蜷如环,环首似猪,圆眼有皱;通体抛光,造形生动。”
“1971年,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农民张凤祥在修梯田时发现一个石洞,从石洞底部,他摸出一个‘铁勾子’,……,经鉴定,玉龙终于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玉雕龙为碧绿色,高26厘米,重1000克,身体呈C形,因此被命名为C形玉雕龙。它的鼻子前伸,嘴紧闭,双眼突起,眼尾细长上翘,头上刻着方格网状纹,脊背有长鬃,但无足、爪、角、鳞、鳍,代表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
“2003年,考古队员来到赤峰市敖汉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村落,被誉为‘华夏第一村’。兴隆洼人生活在距今8000年前,是红山人的先辈。同年10月,考古人员清理完6个储藏食物的窖穴后,发现中间还有一个大灰坑。当考古人员将灰土清理干净,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出现了:由石块和陶片组成的一条距今8000年的S形龙静静躺在那里,龙头部摆放着一个野猪头骨。”
“无独有偶,在赵宝沟文化遗址发现的一件距今7000多年的陶尊上竟有一幅‘透视画’,画中动物是被神话了的猪、鹿和鸟。画面运用夸张手法,优美细腻、栩栩如生。其中猪的形象蜷曲做腾飞状,被称为中国陶器上的第一猪龙。”
“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为揭开龙首之迷找到了科学的依椐。兴隆洼猪首龙的出土,说明龙的原型源于动物,龙一开始就是一种人文的、综合的合体动物,独首龙充分说明了先民们对野猪的崇拜。”(李香荣)
当然还有淅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还有环太湖的良渚文化,还有与良渚文化有着同样密码的四川广汉“三星伴月”的三星堆。
……
三、永远的中华民族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一词是康有为先生和梁启超先生最早提出来的,他们在一系列著作中构造了一个中国各民族的统合体——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建的民族共同体,而非一个民族,这个观点在满族一统中华的晚期提出是有其积极的现意义的:中华民族不只是满清时期的满族的,也不只是汉武时期的汉族的,也不只是浴马东方时代的蒙古族的,他是以古华夏文明为基奠的56个民族的溶合体,56个民族有机的组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华民族。
如果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史祖——太史公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史前华夏文明的漫漫长卷,那么此后的中国历史——《史记》诞生后的“有史以来”中国历史,就是我们大家共同书写的。包括我所属的这支“华夏民族”在内的无数的其他图腾所孕育出的血脉在古老的东方冲撞和溶合,她们奔腾不息,汇成长江黄河,共同造就了今天古老而文明的当今现代化的中华民族。
至今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大”——华表之上的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到底是什么,她的躯体到底都是由什么组成的,有人说中国龙具有虎鼻、狮鬓、马脸、豹眼、牛耳、鹿角、鹰爪、蛇身、鱼鳞等外部特征,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而有人认为考察龙,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么是其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但我想说的是,不管是“蛇龙说”、“猪龙说”、“熊龙说”、“扬子鳄龙说”,或者别的什么龙说,恐怕起码在我们的十二属相里都能找出龙的影子,但这一切还重要吗?这一切都只是在万万年来中华民族的其中的一脉中的不同的子祠所演绎给她的不同的注解。我们所用肉眼看到的只是她华美的躯壳,但殖入她躯壳内的每一寸肌肤的无穷无尽的内涵,不正是56个民族相溶相通、生生不息的灵魂吗?56个民族的灵魂构成了中华龙,中华龙凝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我们是龙的传人,龙,就是我们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