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生存与生活--如何教育孩子(ZT)

存活生存与生活-----如何教育孩子

润涛阎

首先,需要给出概念的定义。

存活(survival)---是指在逆境或者残酷的环境中活下来。比如,在干旱贫瘠的山上种植樱桃,一万棵树苗只有两棵活了下来,这“存活率”就是五千分之一。唐山大地震、南京大屠杀、毛泽东时代的地富反坏右,活下来的人都属于“存活率”不高状况下的幸运儿。

生存(living)---是指虽然有死亡威胁,但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大,只是活得无比艰辛。比如毛泽东时代的七亿大众。

生活(life)---在生存的基础上,享受着广泛的乐趣,比如毛泽东时代的毛泽东。


在当今的中国,由于孩子们的家长大多经历过了“生存”竞争甚至在大饥荒年代勉强幸运地“存活”下来,对于自己下一代的教育第一考虑的是要让孩子有“生存”本领。根本不去考虑孩子们“生活”层次的内容。


要让孩子有“生存”的强大本领,就要训练他们去集中思想、去专注。

但是,一旦头脑能够专注以后,它就变得很少有觉知了。觉知是指有意识但并不集中的头脑,觉知是对正在发生的一切的一个意识。专注就是屏弃专注对象以外的一切东西,这是一个头脑狭窄化的过程。

狭窄化是生存的需要。儿童一开始是不集中的,他们的意识向四面八方敞开著,任何东西都在不断地进入,没有什么东西被屏弃。儿童敞开著一切感觉,每一种感觉都被纳入到他的意识中。儿童的还没有被制约的头脑是一个流动意识──一个感觉的流动。

成功的代价

孩子的头脑一旦狭窄化了,他/她就会变得特别意识到某一样东西,而同时对其他事物毫无意识。头脑窄化得越小,它就越能取得“成功”(考上名牌大学),就会变成一个“特殊人才”,将来变成一个专家。

但是,整个事情就会是:你知道得越多,你的意识就越少。

生存没有享乐的原因

狭窄化是“生存”的需要。一个由于应付“生存”竞争的原因而使头脑高度狭窄化了的个体是无法使用一个完整的头脑的,大部分就会变成无意识。作为未曾发挥的潜力、未曾利用的可能性、未曾经历的冒险,余下的这个无意识部分将永远在那里。

这样的所谓的在某一方面的“天才”无法享受他人所能享受的乐趣。如果从功利的角度看,这样的人才就成了一个“螺丝钉”,或者没有任何享受功能的机器人。只有当潜力、无意识得到发挥时,他/她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所以,这些“成功者”由于窄化了意识,而屏弃了头脑本来具有的许多能力。

中国科技大有个少年班,就是经过极端窄化培养出来的、具有极强“生存”能力的、不知“生活”为何物的机器人。说他们有“极强生存能力”是指别人考大学考不过他们。在中国,考不上大学意味着没有前途,等于失败,群众眼里的废物。

今天,他们当中有的成了隐居山林的和尚,有的发挥了潜能成为不怎么天才的、但具有“生活”能力的正常人。但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要懂得利用潜能

决不能把窄化了的头脑当作全部的头脑。头脑的狭窄化,是一个人生存的手段,但不是生活的手段。生存不等于生活。从人才学角度看,今天的顶尖人才、大师级的人物绝不能靠通过给孩子头脑过分狭窄化而实现的。

创造力的源泉来自于被压抑的部分、无意识的部分得到充分利用。而只有这样,人的创造力才能发挥出来。

有化学家获得物理学诺贝尔奖、物理学家获得化学诺贝尔奖的道理就在于此。

要让孩子懂得生活,决不是一部只会挣钱的机器。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尽量不被高度狭窄化,要比狭窄化后的成人再训练容易得多。

今天的社会,虽然还处于“生存权是基本人权”的为“生存”而竞争的时代,但是,拥抱“生活”将成为“生存”本身的内容。一个不懂生活的书呆子将面临“生存”的处境。只知道算数学题,没有与人沟通的技巧,不仅“生存”有难题,甚至会在“存活”与“生存”之间挣扎一生。

中国培养不出大师极的科学家、思想家,不仅仅是教育经费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政府所面临的思想解放问题和政治体制问题,家长对孩子从呀呀学语开始就使其头脑高度狭窄化本身就足以保证孩子们长大后只能是:贪官污吏的坯子、做“人上人”的精神病患者、金钱的奴隶、没有独立思想的教书匠、或者只会编程序的电脑民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