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过完了,等新年,坐下来码几个字。

竹影扫阶,是心动,还是风动?一直乱飞,是心动,还是身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BOXING DAY 晚上和几个朋友敲牌,正好白天见到ANDREW的女朋友,就聊到了问ANDREW,他的女朋友在大学是学什么专业的,他说是学OCCUPATIONAL THERAPY的,我狐疑半天也没猜出来这是个什么专业。 CAREN 解释说这个专业是专门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的,到这些人的家里,用专业的知识来帮他们安排和设计生活。
---------提啦!

AMENDA的好朋友CLAIRE 在大学学SPEECH THERAPY的,帮住发音有困难的人。

我开始走神儿,想到前一阵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坐轮椅的残疾人告一个商店,因为商店在二楼,没有残疾人用的电梯,所以她认为她的身体残疾受到商店的歧视,告的结果是商店不得不关门迁址,到一个有残疾人ACCESS的地方。

想到要在英国停车,不管是商店前的车位,还是MULTI-STOREY停车楼的车位,好的位址用远是给有残疾标的车留着的,不关有多少这样的位子空着,其它的车也要到远处去停。再有好的位子,宽一些的车位是给带孩子的车留的,也有标帜,其它车不能随变用。

想到专门给残疾人设计的车子,生活中,见到有人在用的。

想到自己在英国看房时被告知所有的现在的房屋,一居也好,两居也好,1个人住也好,10个人住也好,立法规定都要有在一层的厕所,为DISABLE准备,所有新盖房屋的入口都要有DISABLE的斜坡。

残疾人家中有专用的升降设备,和各种方边生活的装置,只用按电钮。

所有的公共场所永远有给残疾人用的洗手间,给婴儿用的换洗间。

想到我的表哥和表姐,天生不能站立,上肢的功能也不完全,说话也不是很清楚,我有时候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只是很多音在一起。姑夫做了4个小轮在椅子腿下,住在老楼里,自己在厕所,没有座便器的那种,安装高高低低的扶手,在那个从客厅到厕所的台阶上,他们不知摔了多少次。

吃东西是要人喂的,上厕所是要人帮的,三十多年来,全靠姑姑和姑父顽强的支持而生活,民政部门一个月给几块钱的补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姑姑是小学老师,姑父是工程师。在北京生活。

把表哥和表姐两个人搬下楼要花上姑姑和姑父一两个小时,平时姑姑是不敢带他们上街的,在人潮中逛商店更是天方夜谭,受进白眼不说,光想想要在商场里帮两个人上厕所简直就是难又难。他们从没有去过电影院,不可能去逛公园,虽然住在北京,有那么多好的地方。


我看着他们这样生活,看了三十几年。姑姑和姑父已经都是六十几岁了。由于身体原因,他们经常要带表哥表姐去医院,工资全给了医院不说,在医院看病你是知到的,挂号在一楼,大夫在5楼,交检查费在2楼,检查室在另外一个楼,另外一个检查要去南城的什么分院才有设备。另外一个检查每周只有周二才做,到地下室拿化验结果,再跑回5楼找大夫,大夫午修吃饭去啦,等一个半小时才来。只好再去挂下午的号。。。。。。想找个好大夫,要托人情,要大夫多费心,需要病房有床位,要到处陪笑脸,托人请,要送东西,等在手术室外,要把红包准备好,要把大夫和护士的午饭都买好,要把几万块的住院压金准备好,骨科部位要到这个医院,肌肉问题要到那个医院,恢复治疗要天天跑医院。。。。。。人的神经呀,要多么的坚强,经受这些无休无止的考验。

这可是在北京呀,在偏远一点的地方又是什么样子呢。

比起我的表哥表姐,在英国的残疾人不知到他们是泡在蜜罐里呢。换句话说,如果我的表哥表姐能出生在英国,也算不幸中的万幸。夸张一点说,他们只用学会按电钮,护士会到家里来做治疗,社区和教堂的人士会来照雇他们,和他们聊天,看电影,听音乐。不用自费心,医院会自动预约需要的检查,到医院后,有医院的轮椅和护士全程陪着。如果出生发现是残疾的话,据说政府会一直支付相当数目的现金资助,足够生活的费用,母亲一方可以不用工作,在家配孩子。(我的临居小孩双脚有残疾,他家就有这样待预,那个年青的母亲是不用为争钱养家而有压力,只管陪好孩子。) 另外当然NHS所有的医疗全是免费的。

这些对英国人来说都是很自然的事,没有人会因为得到这些而大惊小怪,没有人需要为得到这些而费心费力,这些都有体制保障,不用费劲,就有。


想到卢梭的那本(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留在国内了,下次回家定要好好的再读一读。不过可能和我在想的问题也没什么关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