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南方城市,见雪的机会从来不多.到蒙特利尔好多年了,每次暴风雪过后看到街上的大规模扫雪过程仍禁不住会由衷地感慨一次:真是大开眼界呵!高度机械化--工业规模--好气派!
蒙特利尔城市不大人口仅三百万 , 但是每年花在扫雪上的预算竟然达一亿三千五百万加元 ,与扫雪直接有关的工作人员有 5000 名以上. 设备方面 至少有 3100 辆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撒盐车 , 推雪铲车 , 鼓风式扫雪车和大卡车可随时待命参与扫雪工作 .市政府有专管扫雪的官员及其委员会,外发扫雪工程给私营公司时每年都需重新投标竞标,所以各公司每年的分管片段都不相同.象这样完全看天吃饭的活计,同气象部门的信息是早已休戚与共了.
每逢初雪刚下或是遇到了冰雨的天气,路面刚开始打滑, 撒盐车就需要出动了 , 从主要干道 , 弯道和斜坡开始把盐 , 沙子和小石子的混合物在路面和人行道上全部撒一遍 ,为的是 增大行车和行走的摩擦力并加速冰雪融化 , 确保行人行车安全 .
根据气象报告及路面情况探察 , 如果雪下到十公分高 , 扫雪工程队就开始派大量铲雪车出来 , 先把积雪推向路一側 , 至少保留一个两个干净车道立即保证行车的通畅 .对人行道的处理也一样,只是推雪车为小型号. 主干道 , 商业区 , 学校 , 医院门口的步行道通常都会在第一时间内疏通.
如果路面宽敞,由三辆人高马大的超强马力铲车并肩作战 , 排成阶梯形状以每小时 20 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 , 钢牙铁齿 , 无坚不摧 . 这高度机械化的扫雪部队一旦在高速公路或开阔的路面上工作起来, 是十分赏心悦目,叫人大开眼界的景象.
一般做这项工作以熟练而负责任的中年工人为主力 . 遇上曲曲弯弯一侧还停车的那种窄路 , 不小心会把雪堆连汽车一起就铲走了 , 或者把汽车外壳 , 屋墙什么的捣一窟窿 , 市政府还得负责赔偿 . 据说蒙城大小马路总长度在三千多公里以上 , 光推雪就要花上两三天 , 因为接下来还得把雪堆边沿切齐了 , 免得占了路面 .然后进入收雪阶段.
把占了车道,堆在街头巷尾高高低低的雪坨子从街上收走 , 这是扫雪工作中量最大,最占工作地盘的活儿了. 鼓风式扫雪机在前方开路清道收雪 , 左侧早有大卡车等着了 . 这是我们在国外唯一能见到的敞着篷的大卡车 , 足有十几二十吨位的载重量吧 , 成群结队的雪象麦粒儿似的被鼓风机吸起又下泻 , 不偏不倚能全部落进车厢 . 卡车驾驶员与扫雪车保持同步 , 十分默契地随时调节雪在车内的位置和高度 , 一辆车接满雪 , 向着雪场驶去 , 另一辆早就等在后面了 , 整个收雪行动大约需要三四部大型扫雪机和十来辆收雪卡车 , 另外还需要一些小型扫雪机专门清扫战场 , 整个部队行动井然有序 , 象杂耍演员排队玩戴帽节目似的丝丝入扣 , 配合默契 , 表现出很高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 就象是领兵打仗一样 .
政府规定了五日内收雪的期限.市民若有意见可以电话投诉告状.但如果老天不帮忙一场雪连着一场雪下的话 , 高速和城市主干道上没什么大问题,随时会有推雪车来来往往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推呵收呵的,只是苦了狭窄或偏僻住宅小路上的住户.一时来不及清理上告也不解决问题,这时候麻烦纠纷就比较多一些 .
1930.MONTRÉAL
曾看到过一张三十年代在蒙特利尔收雪的照片,设备之简陋令人无法想象---就一匹马拖一个木制车斗在雪面上行进着,两名工人跟在车斗后操纵方向和角度.根本谈不上扫雪效率,主要还不是靠市民手铲肩挑自己动手清除积雪? 听说国内大多数北方城市也仍然处在"各人自扫门前雪"阶段,由街道摊派任务,搞门前三包.结果一遇到雪暴灾难性天气,问题就出来了.看来由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财力人力物力搞机械化协同作战才是唯一良策 .
现在回到扫雪文章开头,说说蒙特利尔去年12月16日的那场大雪.
刚刚大雪初霁,街上大小推雪车就都现身轰鸣了, 与市政府签订过扫雪合同的所有公司抽调所有待命的车辆全力以赴,同市政扫雪委员会等几个方面协同作战 , 很快在全市所有主干道清出一两个通畅的车道来,一两个小时后交通基本恢复正常 , 当天就有税捕ㄕ?5某鞘薪谧?.
12月16日的那场大雪
所以说
处理应急性天灾人祸,突发事件的能力,
是衡量一个都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
北方城市的现代化程度
完全可以佣?旧ㄑ┬?噬系玫匠浞址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