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的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经过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载后,引起海外媒体的强烈关注。但有分析认为,这篇文章面世过程曲折,没有经过中共中央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或新华社刊登,显示胡锦涛推行民主的想法遭遇了官僚体系的消极抵制。
胡锦涛的“文胆”
中央编译局传统上的任务是翻译马列经典,属于“冷衙门”,但是作为中共中央的直属机构,也经常会接到高层要求的一些调研工作,俞可平因而也被视为胡锦涛的“文胆”和智囊,加上今年又是中共十七大召开的政治敏感年,海外媒体自然对他这篇公开肯定民主的文章格外重视。
俞文出现的过程也引发了各种揣测,文章原来是2006年底出版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这本书的序言,2006年12月23日由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首次登载,经北京日报集团的京报网以及中共中央的新华网及人民网转载,日前因中共中央党校属下的《学习时报》第三百六十七期转载而终于获得海外媒体的注意。
台湾《中国时报》认为文章显示中共有意突破意识形态枷锁,准备为执政的合法性展开新论述。香港《亚洲周刊》指出,俞文从根本上颠覆中共之前有关自由民主人权的片面认知,从而拨乱反正,把中共带回与普世价值接轨的正道上。美国有华文媒体形容这篇言辞大胆的文章勾勒出胡温主导下的政治改革蓝图。
面世过程曲折
俞可平的身份以及文章直截了当的题目,使文章背后可能代表的政治涵义营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有分析认为,文章面世过程曲折,没有经过中共中央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或新华社刊登,显示胡锦涛推行民主的想法遭遇了官僚体系的消极抵制。俞文尖锐地指出,对于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民主是一个坏东西,因为官员要通过公民的选举产生;其权力要受到公民制约,不能为所欲为,似乎印证了文章被主流宣传系统抵制的看法。
中共虽然不是铁板一块,下层官员敢于违背上层意志的情况却是无法想象。除非如文革或六四期间,中共内部出现严重派系矛盾,宣传系统不听中央指挥,尤其是总书记的意旨,无异天方夜谭;何况随着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拿下,胡锦涛的权威正如日中天,他更不可能在党内面对被动局势。假设俞文确实获得胡锦涛默许,或代表他的改革思维,绕过中央主流媒体面世的做法,毋宁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谨慎策略。
中共推动的经济改革在提升发展水准的同时,也衍生了一批钻营改革过程里体制转型漏洞的利益贪腐集团,他们或凭借权力扭曲垄断市场、或依靠勾结奸商化公为私,更利用舆论蒙蔽社会,混淆反思改革为反改革,拥护对自己有利、现阶段的经济改革,反对制约自身利益的改革深化——健全经济体制以及开放的政治改革。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在中共内部和社会大众还没有共识的情况下,贸然通过官方主流媒体宣示民主,只会弄巧反拙。
在官方话语系统中,把民主等同于“和平演变”或“美国霸权”的惯性思考依然存在,虽然中共表面上也肯定民主,但是内地里却是批评“资产阶级的假民主”,对于民主的肯定也必然要加上“社会主义”的冠词。
按西方价值观解释
俞文对民主正面直接的肯定,并且严格按照西方价值观做解释,显然有为民主正名的意图。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称中国媒体、大学、研究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开民智”,更要“开官智”,正是一个贴切的注脚。
十七大的人事布局正在幕后如火如荼地进行,从胡锦涛上台后在外交、两岸、社会等政策内敛而务实的作风,可以推测他在十七大巩固人事后应该要开展足以垂世的新施政理念,中国社会的急速发展也迫使中共必须及时因应。民主虽然不是万灵丹,在贪腐横行,社会矛盾趋向尖锐的时刻,仍不失为一贴良方。
胡锦涛在政协的元旦讲话中就指出,要扩大党内民主,也要促进党内和谐。
因此,判断俞文代表的是中国将开启新一波民主化政治改革显然过于乐观;其为十七大后中共内部可能出现党内、局部、渐进民主改革做论述铺垫,或许更切合当前的政治现实。
俞可平简历:
1959年出生的俞可平是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台湾东华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客座教授。他身兼多职,除了副局长,也是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等,并任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学校的教授。
文章来源: 时事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