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幕:耗资数亿的[中华之星]缘何最终夭折?(转帖,中国就是买办太多

内幕:耗资数亿的[中华之星]缘何最终夭折?(图)

由株洲电力机车厂和大同机车厂等联合制造的“中华之星”按照二动九拖方式设计,也就是两节动力车,9节拖车,9节拖车包括2节一等座车,6节二等座车和1节酒吧车。该动车组属于时速270公里高速列车,但记者在动力车头上看到,标记的却是“160km/h动车组”。

  “160公里的最高时速是铁道部规定的,我当时向铁道部一而再再而三说,‘中华之星’在正式运营后,应该跑到每小时200公里。”“中华之星”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说,“但铁道部不允许,理由是目前秦沉线的行车条件达不到要求。”

  这种说法让刘友梅感到很奇怪,因为秦沉客运专线最初就是按照时速200公里设计的高速客运专线。

其实,属于270km/h动车组的“中华之星”在运行考核期间就被限速,致使考核里程中的200km/h速度里程仅占到全部考核里程的40%,就此事,刘友梅和项目组曾多次向铁道部要求恢复全线200km/h速度运行考核,但均未被允许。

  “中华之星”上线载客运营后,刘友梅也曾多次向铁道部建议,应该在秦沉客运专线全线实现200km/h载客试运营,作为产业化前的延伸考核,以便继续提升“中华之星”的攻关工作。但直到今天,铁道部没有给刘友梅任何答复。


 从2003年1月起,“中华之星”开始在秦沉客运专线上进行线路运行考核。刘友梅告诉记者,截止到2004年12月,“中华之星”在秦沉客运专线累计运行 53.6万公里,创造了目前中国铁路新型机车车辆试验运行考核里程最长、运行考核速度最高的纪录。期间虽然也出现过故障,但最终“经受了新产品最严格的试验和考核”。

  2005年初,“中华之星”在经历了53.6万公里的线路运行考核,两节动力车和9节拖车分别返回四大主机厂进行“解体拆检”,拆检后没有发现任何重大问题,可以确认整车和零部件状态良好。

  “这说明‘中华之星’是可靠的,研制是成功的。” 刘友梅说。

  “有什么办法呢?‘中华之星’实际上被铁道部否定了,但我们的工作问心无愧。”刘友梅略微停顿了一下,说,“理由很简单,铁道部就是认为‘中华之星’不可靠,虽然试运行五十几万公里,但还远远不够。”

  “这一切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刘友梅说。作为技术专家,他深刻感受到了来自人治和行政权威背后的巨大压力。

  这个曾经的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在付出数以亿计的资金和集合整个中国铁路机车研发制造系统众多科技人员的多年心血后,在产业化道路上已经约等于中途夭折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