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新读-《Shipping News》

圣诞假期,推掉了所有的应酬,在家彻底relax之余,又重读了一遍自己深爱的《Shipping News》。不是拿起来放不下、废寝忘食去读它,而是那种闲闲地、翻来翻去地读一读、想一想,自己跟自己会心一笑的读法,很享受。

我是好几年前看了同名的电影,其中的Kevin Spacey,Julianne Moore,Judi Dench都是我喜欢的演员,故事也很奇特,引起我买书来读的愿望。读了方知Annie Proulx的这本小说是得了普利策奖的。(顺便说一下,Annie Proulx是“断背山”的原作者)。

Quoyle是个36岁不得志的男人,一个不择不扣的loser,在纽约州的生活一塌糊涂。做着一些小工作:给vendor manchine送货、小店铺的店员、三流小报的通讯员什么的,老婆背叛自己投奔另一个男人的时候车祸身亡,留下两个年幼的女儿;父母双亡留下两盒骨灰和一些不能启齿的故事;连自己的长相也是拿不出手的,自己都不喜欢的那种模样。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和他意志坚定、个性独特的姑妈一同回到故乡-加拿大的Newfoundland,期望一切可以从头来过。

Annie笔下的Newfoundland,粗犷、苍凉,到处是巨石嶙峋的岩岸,一年三分之二的日子奇冷无比。交通工具是snowmobiles和船只,而不是车。艰苦的生存环境让这里的人很tough, 但内心深处又有着浓浓的人情味。

Quoyle在当地小报谋了一职,那是一份报道船只的Shipping News的小报,为了吸引读者,不断夸大甚至杜撰出一些离奇的车祸新闻和性丑闻。Quoyle起初是为了混口饭吃,渐渐地有了工作的热情,深入渔村发掘出一些真正的“Shipping News”,同时,他对自己祖辈生活的这块土地和当地的人们有了深深的热爱之情,并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为温情羞涩、命运坎坷的当地妇女Wavey而心动。

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有的只是一些小人物的平实而琐碎的生活。说实话,书的节奏相当慢,有些读者可能不耐。但不知怎么我每次看感同身受,总觉得在淡淡的叙述中有回味无穷的感觉。我理解那种不是大哭大喊,却是深深无奈的悲伤;理解那种不是欣喜若狂,却是心里暖暖的那种开心;喜欢那种在穷途末路又峰回路转的惊喜,喜欢那种我行我素、百折不挠的坚定。

想到一个有趣的事,我有一个同事对电影很有感悟,对电影的评介常常一语中的,我和他有着很相似的taste,所以工余时常会讨论一下对电影的心得,唯一谈不拢的是这部《Shipping News》,他说太slow,不明白我为什么喜欢。为了尊重我,他又看了一遍DVD,第二天一脸抱歉地告知还是不能“got it” 。后来有时他工作上有求于我,我就开玩笑让他带Shipping News的review再来。另一个同事兼好友是加拿大人,在NB省的小岛生活多年,谈起这部电影,我以为他会喜欢,他想了又想,终于说:“哦,就是有个镜头是move整个房子的电影吧?”看来,电影拍得不怎么成功,我的知音也不容易找到。

Annie的语言及用词很独特,对英语不是母语的我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follow。但我还是执着地喜欢她和她的书,至今记得看她的《Close Range》中的“ Brokeback Mountain” ,看到结尾处大滴的眼泪滴到书上的情景。至今记得去年圣诞左右,我去镇上的电影院看深夜场的“断背山”,虽然是熟知的情节,却一次又一次湿了眼睛。很佩服编剧及李安的功力,把一篇二十多页的短篇故事变身为一部感人的电影,不仅原汁原味,而且更加栩栩动人。

扯远了,在这灯红酒绿的节日里,让Annie把我带我到那个奇寒而淳朴的小渔村,让我像个旅人一样在一旁静静地、含笑看着Quoyle、Wavey、老姑妈、报社老板、Quoyle的女儿们、渔村的乡亲们,看着他们的悲苦和挣扎,他们的喜悦和欢笑,很有一番情趣呢。

(写于2006年圣诞节)

wenling 发表评论于
你写得真好!
我也是看的深夜场的断背山。
我一定要找来这部《Shipping News》,光是看你的描述我已经喜欢上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