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6型中型中程轰炸机及其家族系列

我喜欢历史与军事。我是《几曾回首》的版主,欢迎来论坛上贴讨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轰—6型中型中程轰炸机及其家族系列


一. 概况


仿图—16型高亚音速中型中程轰炸机,是1955年确定的苏联第二批援助我国78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1956年7月和1959年2月中苏双方进一步签定了关于援建轰炸机制造厂谈判结果备忘录和仿制图—16轰炸机的具体协议,规定中苏双方联合进行工厂选址调研,苏方提供工厂建设初步总体设计方案和施工草图,提供工厂成套生产设备、测试仪器、生产技术资料、2架样机、1架份部件和2架份散装件、成品、附件,50架份原材料、毛坯以及理论模线和装配型架等,各个阶段苏联均派专家来华帮助。飞机代号20号机,又曾命名为飞龙-201型,1956年决定在甘肃建轰炸机制造厂,后改在陕西阎良,并于1958年7月23日正式动工。因建设质量问题,工厂于1966年基本建成,比原计划推迟了三年多。

飞机仿制工作从1959年初复制苏联图纸资料开始。原拟分三个阶段,三年内完成仿制任务,因“大跃进”形势的需要,要求提前到1959年底完成,因此,三机部决定将原拟由西安飞机厂(172厂)试制的方案,改为由西安飞机厂和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22厂)联合试制,其中西飞(172厂)负责试制飞机外翼、垂尾、平尾和前、主起落架;哈飞(122厂)负责试制飞机机身(1-6段)、中央翼、中央外翼、发动机舱、系统、附件,全机静力试验、总装和试飞。

由于计划脱离实际,加上三年自然灾害、苏联中断援助和当时航空产品质量问题较多等原因,上级决定工厂建设和飞机试制工作暂停,对已建厂房进行返修加固,对两厂已完成全机约70%的工装设备和与约60%的零组件,包括全机技术资料进行全面质量复查。1961年底,三机部根据当时大干零备件的形势和整顿直5试制质量的要求,又决定122厂(哈飞)停止轰6飞机试制工作,并将已试制完成的工装设备、飞机零组件及从苏联引进的与飞机有关的物资、资料全部转交172厂(西飞),由172厂(西飞)全面承担轰6飞机的试制。此后,西飞一方面和哈飞办理交接手续,一方面对厂房建设和飞机试制质量进行全面复查和整顿。

1963年6月,国家下达一项绝密科研任务,要求工厂将空军36师的1架图—16飞机改装成能运载和投放原子弹的飞机,代号21—511。飞机厂通过完成这一任务,既加快了建厂速度,又锻炼了技术队伍,为重新全面开展试制轰6飞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飞在原轰6飞机的基础上,综合了图—16飞机的两种型别,并结合中国国情,在设计上作了某些改进,使其能够同时运载常规炸弹或核弹,新飞机称为轰6甲。1964年3月,三机部批准《轰6甲型飞机重新试制总方案》,由西安飞机制造厂正式恢复研制,0批投产3架份,1966年10月完成第1架静力试验用飞机,当年底交静力试验单位进行试验。1968年12月完成“A”情况135%设计载荷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02架机首飞成功,1969年设计定型。

自1969年起,西飞经过两年小批量生产后,即投入了成批生产,至1986年底,共生产了140多架飞机,并进行了一些改进改型。轰6飞机的最大生产规模可达30架/年。


二. 机身布局

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细长蜂腰流线型机身,圆形截面,两侧进气,机身前、后段为气密舱,用于乘坐空勤组。机身中段下部有大型炸弹舱。


三. 机翼

悬臂式后掠中单翼,中弦展比,前缘后掠角35°,安装角1°,下反角3°,从第14批起改装为低阻翼尖,减少巡航阻力,提高升阻比,减低了巡航油耗,使飞机航程增大350千米;后缘外侧是副翼,内侧是后退开缝式襟翼;全动式张臂低置平尾,大后掠单垂尾,垂尾翼尖由原来木质胶接结构改为玻璃钢结构。机翼内由橡胶油箱。


四. 起落架

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和尾撬组成。双轮前起落架装有油液氮气缓冲支柱、前轮转弯机构和机轮中立装置,前起落架顺航向向后收入前起落架舱内;2个主起落架也各装有1个油液氮气缓冲支柱,支柱头部各铰接有1个小车架,小车架上装有前后并列的四个机轮,每个机轮都装有囊式液压刹车装置,主起落架由液压收放作动筒向后收入中外翼上专设的主起落架舱内。尾撬也装有油液氮气缓冲支柱,并由DG26电动机构向后收入机身内。机身尾部装有着陆阻力伞。


五. 座舱

全密封座舱,前座舱五座,后座舱一座。每个乘员的座椅均为弹射座椅,驾驶员向上弹射,其它人员向下弹射。飞机上还载有2个QJT—5型充气救生船。


六. 系统

1.环控系统:CTQ—11型舱调器,YZ—1型液态氧装置

2.液压系统:由相互独立的主液压系统和刹车液压系统组成。

3.电源系统:采用电压为28V的直流电源系,由2台发动机带动2台ZF—18型18KW直流发电机和2个6HKA-55型蓄电瓶组成。电压为115V400赫频率单相交流电源由2台DBL-500变流机交替使用而成,飞机电路为单线制。

4. 燃油系统:由主燃油系统和起动燃油系统组成。主燃油系统分左右两个系统,共有27个橡胶软油箱,分别位于机身、中央翼、中外翼、外翼翼盒内,机内燃油34220公斤。装有空中应急放油系统。

5. 操纵系统:在驾驶舱内设有供左右驾驶员使用的双重操纵系统。操纵系统分为硬式操纵和混合式操纵。升降舵和方向舵采用硬式操纵,副翼采用混合式操纵。


七. 动力装置

2台涡喷—8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额定推力7650公斤,单台最大推力9500公斤。


八. 电子设备:

1. 飞控系统:
1部KJ—3A型自动驾驶仪

2.火控系统:
1部241(轰雷—2)型轰炸瞄准雷达
1部HM(轰瞄)—1型光学轰炸瞄准具
1部211型尾部射击瞄准雷达
1部SM—5型光学射击瞄准具
1部SM—6A型光学射击瞄准具

3.导航系统:
1部WL—6型组合式罗盘
1部LTC—2型遥控天文罗盘
1部771型多普勒导航雷达
1部WG—52型雷达高度计
1部XS—6型信标接收机
1套HL—1型大气参数导航仪
1部JDQ型超短波定向机

4.通讯系统
1部CT—1型超短波指挥电台
1部DE—2短波指挥电台
1部DF—2A型短波电台发信机
1部DS—3型短波电台收信机
1部303甲或CJT—2型应急救生电台
1套JT—10B型机内通话器

5.电子对抗系统
1部WD—3型敌我识别器
1部WJ—2A型护尾器

6.侦察系统
1部航甲12—75型相机
1部航甲13—40型相机
1部航丙—31型雷达荧光屏相机


九. 武器装备

1.航炮:
1门23—2型23mm单管航炮固定装在左侧,备弹200发
6门23—2H型23mm航炮装在WPT—2型遥控炮塔上

2.航弹
机身下部设有大型航弹舱,配有LT6-1A重型梁式航弹架、KJ3-2型框式航弹架、KJ4-1型框式航弹架,正常载弹量 3000千克,最大载弹量9000千克,可载50—3000千克级常规航弹、特种航弹、核航弹。


十. 改进改型:

1. 轰—6改

西安飞机制造厂于1963年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959年用苏联散件组装的一架轰—6改装为核航弹运载试验机,代号21-511任务,1964年改装完毕,1965年首次试用。主要改装、增装投放挂弹系统、加温保温系统、防护系统和临时性试验设备。

2. 轰—6甲二代

主要是在轰—6甲的基础上改装第二代自动领航轰炸系统。1970年开始研制,1975年开始试飞,1981年设计定型,1982年从第12批轰—6甲起按此标准转入小批生产;同时,原有的轰—6甲型飞机也陆续按此标准改装。其主要改进有:
(1) 换装改善性能的涡喷—8型发动机。
(2) 加装LHS—2型领航轰炸计算机。
(3) 换装DPL—1/ 773型多普勒导航雷达。
(4) 换装HL—3型大气参数导航仪。
(5) 加装HZX—1型航向姿态系统。
(6) 换装WL—7无线电罗盘。
(7) 换装KJ—3C型自动驾驶仪。
(8) 换装BDP—4型地平仪。
(9) 换装轰雷—2A(244)型轰炸雷达。
(10) 换装轰瞄—3型轰炸瞄准具。
(11) 换装WD—3型敌我识别器。
(12) 加装WJ—2A型护尾器。
(13) 换装211型射击瞄准雷达。
(14) 换装航甲12-75、航甲13-40型照相机。
(15) 从第14批次起换装低阻翼尖,最大航程延长350千米。

3. 轰—6丁/D

在轰—6甲基础上研制的海军导弹攻击型。1965年8月开始研制,1967年5月三机部和七机部联合召开了武器系统方案论证会。1967年11月国防科工委和国防工办批准了武器系统研制方案并正式行文下达,由于“文革”的干扰和破坏,1969年8月中止研制。1975年9月恢复研制任务,根据国防工办(75)工办字303号文:三机部负责飞机吊挂海鹰—2型导弹整个武器系统的技术抓总和协调工作,原海军三院负责海鹰—2型导弹武器系统的技术抓总和调试工作。经过调研、计算后,对原方案做了修改,同时提出了轰6丁型飞机的新方案。1977年4月,由三机部、第八机械工业总局和海军联合召开第二次轰6丁飞机挂鹰击—6型导弹全武器系统方案论证会。同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以常装(1977)44号文批准轰6丁的研制总方案。

1977—1980年完成空气动力试验任务,1977—1978年完成导弹改型及试验导弹的空中运载和投放试验任务,1977—1981年完成导弹火控系统和自动导航系统的研制、地面联试和装机,1977—1980年为飞机改型设计、发图和生产准备阶段,1981年6月完成01架机总装,1981年9月20日首飞,1983年8月完成02架总装,同年9月18日02架机首飞,1981—1984年1月完成研制性试飞,1985年12月海军和航空工业部联合召开鉴定会,通过了轰6D型飞机的设计鉴定。

1985—1986年生产9架,其中5架交付中国海军,4架交付约旦空军订货。至1990年总共生产20余架,其中,国内装备18架,出口4架。主要改进有:

(1) 机翼下增加一对挂架,可外挂2枚YJ—6系列空对舰导弹,取消前炮和特种弹投放系统。
(2) 加装ZJ—6型YJ—6导弹瞄准火控系统。
(3) 加装773型多普勒自动领航系统,惯性导航系统。
(4) 加装导弹加温供气系统、雷达天线驱动液压系统及其通风冷却系统。
(5) 换装轰雷—6D(245)型对海搜索导弹攻击雷达,加大机头下方雷达天线罩。
(6) 换装轰瞄—3甲型轰炸瞄准具,仪表板和供电线路重新设计。
(7) 加大发动机进气口,滑行灯改在进气口下方。
(8) 加强机身、机翼结构,机翼前缘和内部油箱作了更改。

4. 轰—6靶

靶机运载母机,用于携带靶—6型高空超音速无人驾驶靶机。1969年3月开始研制,1970年首飞,1971年投入试用。主要改进有:(1)加装一对翼下挂架,用于挂载2架靶—6型靶机。

5. 226型空中试车台

发动机飞行试验台,六十年代确定方案,1971年完成改装。机上装有可收放式发动机试验吊舱、机载数据采集系统、试验数据显示系统。可以试验直径为1—1.5米、重量小于3600千克、推力小于16500千克的各类涡喷、涡扇发动机,其飞行包线为高度12000米,最小飞行速度350千米/小时。

6. 轰—6I

1970年6月提出方案,1971年2月开始设计,1978年1月首飞,只生产了1架。1976年停止研制。主要改进包括:
(1) 以4台英国的RB-163-25MK512-5W型民用涡扇发动机替换2台涡喷—8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推力5430千克,单台重量1204千克,其中2台装在翼根处,另2台以吊挂形式装在机翼中段。
(2) 延长寿命到6000小时。

7. 轰—6乙

中程侦察机,1979年定型。装有航丁—42型红外相机。

8. 轰—6丙

1975年开始论证,1977年正式开始研制,1980年首飞,1983年5月完成鉴定,1983年底交付空军。主要改动包括:加装电子干扰、电子侦察、电子警戒及可投放金属丝或金属箔条。

9. 轰电—6Ⅰ/Ⅱ/Ⅲ

电子干扰机

10. 轰电侦—6Ⅰ/Ⅱ

电子侦察机,1987年Ⅰ型机由空军开始研制,1990年6月首飞,1992年定型。Ⅱ型机1993年开始研制,1996年定型。

11. 轰—6E/F/H

1996年服役,主要改进有:
(1) 换装241/242G(轰雷—6G)型轰炸雷达
(2) 换装HM—3(轰瞄—3)型轰炸瞄准具
(3) 换装TKR—122型超短波电台
(4) 换装TKR—150型150W短波单边带电台。
(5) 加装JDQ型超短波定向机
(6) 换装AG—1A型高度测量系统
(7) 机头改为全封闭雷达罩。

12. 轰—6F

由后期生产的轰—6甲改进改装而成。主要改进包括:
(1) 加装惯性/GPS综合导航系统;
(2) 取消机身上部和机身侧航炮。

13. 轰—6隐形技术验证机

14. 轰油—6(轰—6U)

1988年开始研制,1991年首次空中对接成功,1996年定型交付。机头领航舱取消,玻璃头罩改为全封闭雷达整流罩,在左右机翼下各挂1个RDC—1型加油吊舱,采用软管式加油系统,取消所有战斗装备,加装加油系统,尾部护航员舱改为加油操作员舱。可载供加油18.5吨(24600升)。

16. 轰—6DU

由海军型轰—6D改装的空中加油机,装备海军航空兵,共3架。主要改进有:(1)在机翼下加装1对RDC—1型空中加油吊舱。


十一 .主要技术性能数据:

指标 轰—6甲 轰—6I 轰—6D
机长(米) 34.8
机高(米) 9.85
翼展(米) 34.2 34.2
翼面积(㎡) 167.55 167.55
空机重量(㎏) 37900 38248 38530
正常起飞重量(㎏) 72000 72000 72000
最大起飞重量(㎏) 75800 75800 75800
最大着陆重量(㎏) 55000 50000 55000
机内载油量(㎏) 34220
载油系数 0.456
最大载弹重量(㎏) 9000 9000
作战推重比 0.25
最大速度(千米/小时) 1014 1010 896
巡航速度(M) 0.75
实用升限(米) 13100 13470 12000
最大爬升率(米/秒) 29.7 19
作战半径(㎞) 1800
最大航时(时:分) 10:08 5:41
最大航程(㎞) 6000 8060 4300
最大过载(G)
起飞离地速度(㎞/h) 280 293
起飞滑跑距离(米) 1670 1403 1840
着陆速度(㎞/h) 223 233
着陆滑跑距离(米) 1655 1564 1540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