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紫禁城建宫始末
天子思旧,力主北迁
1403年,朱棣攻陷南京,推翻建文帝,登基即位,他就是明成祖永乐皇帝。
朱棣即位后,他在南京的统治并不稳固。不断有效忠惠文帝的旧臣明里暗里进行反抗,最典型的是御史大夫景清差点当殿将朱棣刺杀。朱棣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将景清的肉用铁刷子一层一层地刷到露出骨头,又兴起“瓜蔓抄”,即广加诛连,滥杀无辜,将许多人罗织杀害。
此时,在距北平万里之遥的西北蒙古草原上,蒙古帖木儿大汗指挥的铁骑大军,已经向中原开拔,大明朝的北方面临着威胁。朱棣认为,只有把帝国的政治重心北移,才能更好地抵抗北方蒙古兵的威胁,作为能文能武的一代英豪,他向往领兵抗敌的军旅生活,提出了“天子守国门”的主张,因此也更强烈地想迁都北平。
1406年8月的一天,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向皇帝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朱棣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本来这个建议,就很有可能是他向丘福等人授意的。
就这样,一场浩大的宫殿营建工程拉开了序幕。那一年,距今整整600年。
十年备料,十年建成
朱棣派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等人,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这些人先去四川、湖广等地的群山峻岭开采楠木。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那里常常有虎豹蛇蟒的出没。官员和百姓们冒着危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失了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
采木不易,运木更艰难。被派往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曾说,有一天山洪暴发,一株大木顺流而下。遇有巨石拦路,大木发出像雷鸣一样的巨响,撞击巨石。巨石裂开,大木却完好无缺。后来朱棣将发生这一故事的那座大山封为神木山。
而更多的木材,从川贵湖北的崇山峻岭中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运河,输送到北京。这样的采木工作,持续了整整13年。
除了木料,还需要石料,石料的采集和运输也同样艰辛。据历史记载,这些石头都来自于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窝和门头沟的青白口。这里自明清两代跨越600年,直到现在还在生产汉白玉石头。
现在在故宫保和殿后面的那块巨大的丹陛石,是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的。这块石料的开采,当时就动用了10000多名民工和6000多名士兵。他们在运送石料的道路两旁,修路填坑,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在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动用1000多头骡子,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才将巨石运到京城。那些同样被费尽心力,运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故宫中轴线的御道上。
据现在的专家学者研究,这次宫殿建设的备料过程长达近十年。那些当年为这座宫殿付出辛劳的工匠,据说超过百万之多。
1420年,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京,从此,紫禁城成为明清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在这座宫殿里,也上演了24位皇帝和众多嫔妃皇子们的悲喜人生。
摘自《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