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种现代修心之道(转载)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引言

如果你走近这条道路, 也许你会觉得它象是容格学派的, 自体心理学的,佛教的,客体关系的, 但是你又知道它不是容格的, 自体心理学的, 佛教的, 客体关系的。。是的, 它是新的一条修心之道, 但它的面目和内涵又是如此的古老。。


我是谁

 

当我们想到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看到什么? 体验到什么?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不断的对快乐的追求和对痛苦的排斥之中。许多时候, 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好:钱不够多, 爱人不够“对”,房子不够大,玩乐不够多,孩子不够用功, 或者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成功, 不够勤奋。。。

 

偶尔, 我们感到一种和平的感觉, 但这种感觉时常瞬间即逝,通常这时我们开始想改进些什么,或顾虑他人如何如何,或担心未来如何如何。 也许我们会告诉自己应该知足常乐, 但是通常想归想,感觉归感觉,真的要是较真起来,这下可能更麻烦:“我怎么就不能做到知足常乐呢?”急!!!

 

我们就是这样生活的,不断试图操纵我们的外在环境和内在事件以求达到一种内心的平衡。然而这里的问题是,这些操纵行动起动的时候, 都意味着一种对自己当下状态的否定:当我们眼睛盯着未来时,我们牺牲了现在;当我们搜寻外部世界试图找到自己缺乏的东西,我们就将自己置于了被外部世界抛弃排斥的可能的痛苦中。

 

如果我们对这一切足够敏感, 有时我们会一下子看到生命内在的似乎没有出路的困境。怪不得心理治疗的始祖弗罗依德不是那么乐观, 他将心理的健康状态定义为“一般普通的不幸状态”, 区别于心理病态的“夸大的戏剧化的不幸状态”。他发明了两个概念:本能和超我, 说我们的自我是受这两面夹击的:一面(本能)是我们的欲望, 一面(超我)是我们的原始于父母,代表社会的,但被内化的严苛控制和要求。

 

然而说到这里,且让我们把硬币哗拉翻到另一面去:

 

我们可知道:其实,我们什么也不缺!!!我们真实的本性须臾不曾离开我们远去。我们的真实本性 --- 在这里, 我们给它一个名字: 存在 --- 蕴涵着一切。所有一切都是由它构成:石头, 云彩, 树木, 人, 一切的一切。 一切事物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样独立地存在。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存在的不同形式。 要想理解存在,我们必须穿透生命存在的本质。以上这一切说来可能显的极为抽象难于理解, 远不向前面叙述我们的困境时候那么亲切,那么接近我们大多数人的经验。

 

这奇怪吗? 如果那一切是那么容易理解,我们这个世界不就成了乌托邦了吗? 因为人人都生活在和存在和谐的状态中,我们还要去寻求天堂吗?

 

要想穿透生命存在的本质,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开始询问那个根本的问题:我是谁?

 

我不过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中国人吗?我不过就是我的房子, 股票,生意?我不过就是我儿女的成功?我不过就是我工作的公司里的那个经理, 那些“抬头”(TITLE),那些架子, 那些面子?我不过就是我的聪明? 我的成功? 或者我的愚笨,我的忧郁症?我的假期,我的旅游。。。

 

我仅仅是这一切吗?

 

如果我不是这一切,那么我是谁?

 

我们象是河流, 但不知道我们由水而构成, 它害怕扩展因为它相信那样它就不再是河流。 但是一旦你知道你是水, 那么你是河还是湖, 那有什么不同呢?

 

这水就是我们的存在。

 

当我们失去和我们存在接触的时候,我们就体会到一种空洞。我们缺乏一种完满性, 缺乏价值感,缺乏能力感,缺乏意义感。我们可以不断追逐快乐和满足, 但如果缺乏对存在的尊重和探询,我们将失去我们生命中可能的大多数的快乐。我们以为我们的幸福取决于能否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 更好的伴侣, 更多的金钱,更多或者更好的性,。。。但是缺乏对存在的尊重, 探询, 以至理解,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种生命的表层上,永远尝到的只是存在的甘泉神酒的仿造品的味道。

 

 

 

存在通过我们个体  作为人类的形式  现身。那就是这里要说的: 灵。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将灵的意义与中国人民间传统意义中的灵魂的意思区分开来。 灵, 并不是指的如出体鬼魂一类的东西。灵,在这里,指的是我们心,身之体验感受的整体,它的全部, 它的一切可触可感可思的具体。

 

灵, 是我们的经验,它包含着存在的无尽潜能。我们每个个体都是灵,它是动态变化的意识。也许这点不难理解: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变动之中, 一个经验打开另一个经验, 一个行动引发另一个行动,一个感知化成许多不同感知, 感知长成知识,知识引出行动,行动引出更多体验。。。 不过经常我们只是将自己认同于非常有限的一些潜能, 逐渐形成一种结构。 然而灵, 是不断的,动态的流动,充满了能量的流动。这也就是:生命。

 

灵和自体心理学的自体, 客体关系理论的客体关系结构究竟是个怎样的关系?这需要另外学术风格的一篇文字的说明。在这里, 只能强调一点:灵不是一个有限的结构,如果科胡特的关于自体的概念局限于那个“原子两极弧”,那么灵将大大区别于自体。相对于客体关系理论,需要说明的是: 灵恰恰不限于自我的表征系统。

 

 

经验的动态双重性

 

生命的美丽,正是在于这种对于作为人的可能的丰富体验的不断开放之中。这就是本文中关于实现人性潜能的定义。因此, 它应该和将人性潜能定义于更多的世俗社会的成功或者特异功能开发这样一些理解区分开来。

 

生命可以是对我们的存在的神密性的庆祝! 我们可以生活在爱中,欣赏我们自己, 欣赏我们的同胞,享受我们星球家园的丰富。我们的生活可以是充满了对周围一切的感激,享受,赞叹和敏感。这样的时候,生命充满了令人振奋的探险,学习,成熟和扩大。

 

但是生命也可以是充满挣扎, 不幸, 和抑郁的。那时, 我们心中充满挫折,嫉妒,和攻击欲。我们不难看到我们有时过着一种自私,敌对, 压迫的生活。 一旦如此,生活就变得无聊,灰暗和肤浅。 这样的生活中暗含着一种虐待和冷酷的调子。

 

但即令这样的时刻, 生命也没有失去它动态的,充满转化力的性格。只不过,这个时候, 存在所展开的是他黑暗的,破坏性的潜能, 负面的, 抑郁面的经验。此时此刻,精神的创造色泽不再,快乐之光黯然,清明被混屯取代;我们生活于无知之中,被我们原始需要和欲望所驱策。 我们忘掉了我们的价值,我们的温柔,我们的善良,我们的敏感。

 

当我们的动态存在流动出它黑暗负面的这一面时,我们发现自己陷入重复循环封闭的模式。尽管这种封闭环的行动和感知也是动态的,但是它们具有强迫, 重复的特点,它使我们的经验失去光泽, 新鲜,创造性,不再有扩大, 探险之感。 广大的人性可能性被削减为有限的习惯的模式。

 

我们的生活很少是这两面潜能的任何一面的纯粹表达。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这两面的混合之中, 不同时候是不同的比例的混合。当然,我们总是希望努力地扩大自由和快乐,但无数苦涩的经验, 让我们明白,这是件多么困难的事。 我们试试这个,试试那个, 我们倾听这个老师,跟从那个权威,我们失去信心, 又重下决心,但是我们很少确信什么将为我们带来我们所需要的状态。 很少,我们体验到我们所向往的那种人性境界。然而, 有时, 当那些正面经验来临,我们却居然对此产生恐惧, 竭尽努力阻挡它。 我们憧憬着实现我们圆满的人性, 并努力这样做, 但结果却时常感到挫折, 失败。我们的成功时常是微弱的, 并且常常好景不长。

 

 

但是,情形并非那么无望! 在我们的心底,我们知道, 也许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 人类精神蕴涵着丰盛的可能性。我们有许多力量可以依靠:

 

我们的敏感, 智力, 分辨力, 最要紧的是:

 

我们有学习的能力。

 

      

通向自由之路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向存在可能的丰盛经验,它的创造性动力不断开放?我们怎样才能将我们的生命变成一个探险, 发现,成长的振奋旅程?我们怎样才能应对存在动力中那阴暗,破坏, 限制的那一面?无论这一面是存在于我们自身中, 或者存在于我们周遭的他人之中?我们怎样才能解放我们的精神, 令存在的丰富和神圣现身于我们的个体生命之中?

 

一句话, 通向自由之路在哪里?

 

不同的宗教和精神传统曾经提供了不同的道路。在这里,我们要提出的是一条生发于心理治疗传统的道路。

 

心理治疗虽然原本产生于治疗病态心理的医学系统,但是它的发展, 出现了许多流派,其中不乏用到人类潜能,存在,自性一类的思想。心理治疗师们在与病态心理的搏斗之中,时常不知不觉地要进入对生命更深层的思考; 心理治疗在西方的大量发展和普及化, 令寻求心理治疗的人群中,病态和常态之间的分明界限模糊起来。这样心理治疗就从简单的医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但是, 与许多传统的宗教道路非常不同的一点是, 本文论述的心理治疗这条道路,基点不在启示,就是说:一个事先已经被宗教创始人知道的并描述出来的存在,追随者于是通过或听从, 顺从,模仿,或听从加上实际验证的方法等等来接近存在本质。

 

这条道路的基点起源于浓缩了心理治疗传统的核心而得出的概念: MENTALIZATION

 

什么是MENTALIZATION

 

最早的定义是:

 

“一种心理过程,在其中,个体根据内在意向性的心理状态(比如需要, 欲望, 信念,情感)这样一些框架来感知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了解心理治疗的人都很熟悉心理治疗中一个重要概念: 神入。 关于MENTALIZATION通俗的一种说法是:对他人的神入加上对自己的神入就包含了MENTALIZATION的全部。

 

而整个心理治疗,最基本的就是通过心理治疗师对客人的神入过程, 启动客人自己对自己的神入过程。正因此, 心理治疗对这条道路提供了丰厚的基础。

 

也许你并不熟悉神入的概念, 那么你可以暂时用“理解”这一说法来代替神入。

 

于是我们可以简单地说: 区别于传统的宗教途径,这里的道路是:理解你自己, 从而理解上帝,存在。。。。宗教的道路却常常是:听从上帝,从而拯救自己; 或者倾听佛陀,从而验证自己。。。

 

 

让我们最后回到这条道路核心方法上,(这也是我们区别于传统宗教的一个关键所在, 方法是最核心的),这个方法相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 那就是, 如何理解? 理解的过程是怎样的?

 

这里的方法就是:

 

询问!

 

也许你会以为, 询问, 这有何奇? 谁不知道询问?

 

让我们靠近些来看, 询问意味着什么。 在询问的核心处, 意味着一种不知道。但是要询问,并不意味着只要不知道就会有问题, 因为我们很知道,经常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并不询问。我们不想知道, 或者我们认为我们不可能知道, 种种原因都会让我们不询问。

 

让我们再回到“不知道”, “不知道”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我们必须知道我们自己什么地方不知道, 问题才会出现。如果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一切,那么就不会有问题。

 

这样的情形在心理治疗师的治疗室中累见不鲜。“我知道我的问题就在于他不爱我。我怎样做都没法使他爱我。医生你帮帮我。”“我知道我的问题就在于我钱不够。但我没法挣到很多钱了。医生你帮帮我。”“我知道我的问题就是睡不着觉。可我怎么做都睡不着, 医生你帮帮我。”

 

沿着这样一些思路下去, 生命真的全变成了无解的答案, 于是生命只有痛苦, 或者向这种痛苦掉过头去:结果是麻木。

 

这些人通常性的问题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最不知道的地方, 其实就是关于他们自己, 于是没有询问从那里发出。

 

而当我们突然发现了一个不知道的地方, 我们又知道通过探询可能知道,则询问开始升起。

 

当不知道升腾进我们的意识,想知道悄然而至,询问开始,此时此刻,生命存在正神奇地向我们显示它的动力机制,展开,创造由此始。。。。

 

因此,通向自由之路始于询问。什么阻碍了自由之路的展开?是那些凝固僵硬了的关于自己, 关于现实的信念, 那些深藏于心根深蒂固的内在态度,带着强迫性质的习惯反应,条件反射。而这一切,更深一层基于粘附于潜意识中的关于自己的形象和概念。

 

询问并不仅仅引导我们深入对我们自己的理解和意识,而且在其过程中, 它还触发存在展现它丰富的可能性,存在本质的光芒的不同面相将不期而至,悄然渗透进我们僵硬的结构,融化之,这些不同面相可能是:爱,和平, 幸福,清明,慈悲,价值,力量。。。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理解和询问, 指的不是单一的智力的,文字的理解,而是直接渗透个人经验的体认。

 

你所根本需要询问理解的对象只能是:

 

你自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