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年夜饭。拜年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除夕:就是土话“年三十”。这一天,最大的工作就是门面:门神和对联那得贴好。其次是咱中国人最讲究吃的东西都得准备好,把初一要穿的新衣服都得齐备。还有就是年长者,得换好好多的新钱,最好没打折的,还有红包的袋子,就是小信封,准备初一给晚辈的磕头钱。水果点心更不用说了,多多益善。现在不兴放鞭炮,否则那,别忘了至少三挂。

春联
,又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那是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述。是中国经久延续下来的民族风俗文化。人说
春联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从周代开始,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后来桃符又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后,又在这红纸上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
 
小的时候就知道五代时期后蜀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流传下来最早的桃符题辞或楹联。现在敦煌藏经洞出土了一篇唐代文书《启颜录》,背面不但有丰富的桃符题辞,而且可能是中国迄今发现保存最早的楹联。文书总长100余字,部分内容为:“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立春日:铜浑初庆轨,玉律始调阳。五福除三禍,万吉殄百殃……书门左右,吾党康哉。”从时间上看,“岁日”、“立春日”正是挂桃符之时;从内容看,全是祈福禳灾内容;从句式看,四言、五言对仗,正是楹联格式;而且文中有“书门左右”的明确交代,由此断定该文书为桃符题辞,即后来说的楹联或对联。落款是“开元十一年八月五日写了”的末题。就是说文书中的敦煌桃符题辞抄写年代不晚于唐代的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显然早于后蜀孟昶所处的五代。
 

本来春联是在立春就要贴上的。现在也省了,都挪到年三十了。本来的老习惯是腊月23就要完成大扫除的,24就开始过年月了。现在都省了,年月也变短了。年三十这天总得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吧。

 

 
年夜饭  春节的年夜饭,种类之多。还是去看wxc里大姐大妈的菜肴为好。年夜饭,本来是年三十的大餐。现在交通发达了,人反而不能按时赶回家团圆吃年夜饭了。城里人把初一的午饭或晚饭就当年夜饭了。说是只要初一晚间12点前赶回家都算。你说这现在人,红头绳倒是有了二尺,但那叫累啊,连过年都没个准头。
 

北方人是吃大烩菜。全家老少围在一起,热腾腾的。里面有大白菜,粉条,皮炸/皮冻(就是粉条、葱、芫荽、淀粉用香油一拌,然后冻起来,再切成方块),海带,肥猪肉(带皮的五花猪肉)等烩成一大锅。配上白米饭或枣年糕。那叫香美的。如今,还是想起来就口馋。
 

枣年糕是一层一层的。先把发面揉成手指一般的面条,切成几条,一条比一条短些。用筷子把每条盘成蝴蝶状,在每个花瓣眼里放上一个小红枣。然后把次短一点的也做成同一样的形状,不过就小了一圈,交叉摞上去,就成了小山似的枣年糕。那样子比西方的塔式蛋糕可不逊色。蒸熟之后,切成一块块的,就像切蛋糕。枣和面相界的地方,面是甜甜的,小时候就喜欢那味道。
  

糖三角。就是把发面擀成PIZZA一般的厚饼,把红糖或白糖放在上面,包成一个三角盒子。然后把他蒸熟就行了。里面是甜的,面是甜的,小孩都喜欢。
  
大年初一的早饭为饺子。午餐一般是吃枣年糕的,加上一杯白酒。晚餐本来是大烩菜,现在是鸡、鸭、鱼、虾、酒席。



除旧岁:传统的年三十晚间,八、九点就要睡觉。子时一过,12点钟声一响,家家鞭炮齐鸣,那就是除旧岁、迎新年了。小孩子都穿上新衣新鞋戴上新帽子,到人家门口拣没有响了的鞭炮,时不时有不测之以外。现在春晚(春节联欢晚会)成了流行,人人坐在电视机前等着倒数。可就是没人再在黎明时分跑去给老祖宗跪拜了。

拜年:大年初一一大早,一定要煮上一大锅饺子,装在一个白瓷碗里,洒上葱花、芫荽、香油和醋,放在中堂供台上,点上一束香(文革时破四旧没了香,就用蜡烛代替),两面燃上蜡烛,摆上各种枣年糕、水果和其他贡品,在长辈的带领下,向列祖列宗三磕跪拜。如果祖父母、父母不在了,还要到祖坟上去拜祭。然后再让在世的长辈坐在主席位,晚辈向着长辈三磕响头跪拜。长辈的要给跪拜的晚辈磕头钱。---是给的,可不是要的。现在的人初一那天就算加了一岁(原来是从立春那天算起的,虚岁就是立春和初一之间的那段差距),所以又叫压岁钱。送红包本来是南方人的土说法,现在也大江南北了。拜完了,每人吃一大腕饺子。还要原汤化原食。吃饱了,就是走街串门向同族和长辈、按长幼次序拜年。一般是一磕跪拜。
 
上坟:在向列祖列宗三磕跪拜之后,如果祖父母、父母不在了,就要到祖坟上去拜祭。一般都在黎明前夕,带上贡品和纸钱,还有一挂鞭炮。在祖坟里,在每位祖位的墓碑前,点上香,摆上贡品,按长序在每个墓碑三磕响头祭拜。祭完了,就可以放上那挂鞭炮。

拜年礼:天一亮,走街串门向同族的长辈拜年。礼仪之邦的国人祖先是很重礼节的。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情的喜庆和文质彬彬的礼节相辅相成,构成了春节的丰富内容。

其实在古老文化拜年礼节中,最重要的就是行跪拜礼,即俗话磕头。初一早晨,晚辈向长辈磕头叩岁,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给晚辈“分岁”或“压岁钱”。无论大街小巷,家里屋外,遇到长辈,跪下就磕。当然长辈都会礼让你进屋再拜。

对于平辈和朋辈好友,没有下跪的道理,那就是双手抱拳,作个揖,就是作揖礼。嘴里振振有词地打拱问候。作揖是有传统的礼节,据说也有2000年了。行礼时,两手握拳,拱手齐眉,不管距离远近,不分地位尊卑,都可用,很是方便。其实这种拱手礼,既民族,又卫生;既庄重,又亲切。可比老外的拥抱好多了---臭味香水让人受不了。不仅免除了肌肤之交,又简单易行。文革中不兴磕头也不可以拱手,只能握手了。这握手礼,简单是简单,但分不出辈份。礼不明,不够水准。

其实还有站着鞠躬的。多是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行鞠躬礼时须脱帽,立正,庄严。回礼者只要点一下头就行了。现在除了日本和韩国还流行,在中国除了结婚鞠躬之外,已经少见了。

当然,过年时节,见了生人,相互点下头----点头礼,招下手---招手礼,其实就是找个乐子、找个愉快、找个吉祥,也找了份礼节,也多了份理解和沟通。任何礼节只要富于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内容,就一定会有味道。拜中国年,行中国礼,吃中国饭,里外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味。

拜年要好多天的。年初二,就是小孩子到姥姥舅舅家去。新婚夫妇自然去女方的娘家。年初三,去姑妈家。年初四走些远房亲戚。年初五,就是全家团圆年饭,然后各奔东西。现在只有三天假期,多数初三就登上征程了。



新衣服,小的时候还穿对襟的中式衣服。扣子都是线结的。文革中破四旧,都换成了中山装和改良化的青年装了。改革开放后,全盘西化,穿西服,行洋礼,过年讲“Hello"和“Happy"。现在国家崛起了,那些不中不样的,让人觉得怪怪的。人们又开始讲复古,汉服、汉帽、旗袍、中式对襟又开始成为时髦。过民族节日,着民族服装,行民族节礼,吃民族佳肴,那才是真国际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可不是,圣诞老人穿灶王爷服装成不了中国人;中国人穿西服也成不了洋货。这都是先天的无奈。在这大过年的,穿上民族服装,着上民族色彩,扬起民族情结,养心养眼,其乐融融,----这过年的味道菜真的会更浓些。

送礼:拜年自然要送礼。多是点心、烟酒一类的。当然对着独生子女,如果你银子多,甩上十万八万的压岁钱,送宝马、跑车什么的礼品,也大有人在。那虽好也是礼,可多数人玩不起。其实,那么昂贵,本来就不是礼的,败坏了社会的风气。显露!君不见好多美女用的露腰露屁股的衣服也在年月里流行,不必见怪。

在咱中国渐渐崛起的当下,乐见民族味越来越重,越来越好。咱中国年一定越过越丰富,越过越有滋味。





----------------------- 
今年春节是:
西元基督纪年的第2007年春节;
中元黄帝纪年的第4705年春节;
中元黄道纪年的第4644年春节;
相对于基督纪年的人文和传说,黄帝纪年一样合理,属于同类水平和同种意义的纪年系统。然而对于黄道纪年(Zodiac System ),我个人认为它比基督纪年和黄帝纪年更近科学一点。
 



亚洲一些国家的人提意见了,说叫中国年(Chinese New Year)不大舒服,能不能就叫农历年或阴历年(Lunar New Year)。你看人家的民族自尊心多强。那像我们的老几,动不动说人家的是“圣 x 节”。

祝大家春节愉快  

春节       The Spring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农历       lunar calendar        
春节晚会   Spring Festival Gala  
正月       lunar January         
除夕       New Year's Eve;       
             The Eve of lunar New Year
守岁       staying-up            

拜年       New Year's Greetings 


晚秋枫叶红 发表评论于
再温习和熟悉一下我们的“中国年”。
好文!!!
谢谢!
雁门关 发表评论于
挺好的文章!能不能详细地说说皮炸/皮冻的做法?谢谢!
苏乡门地 发表评论于

两手握拳,拱手齐眉,作个揖,新年好! 还算标准对吧。

嗯,臭味香水让人受不了。 条件反射,立刻想到一人。
有次碰在电梯口,犹豫了半天,只好自言自语说,哦,
忘东西了,得回去拿。 但愿人家没看出什么破绽来。
山菊花 发表评论于
谢谢杨子的祝福! 也祝杨子猪年快乐,多写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