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今韵庆元宵]------内容取材自多项网络资讯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骑皆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这首诗所描写的正是元宵灯会的热闹景况。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或上元节,
且因其为春节的最後一个高潮,家家户户皆热闹庆祝,故亦称小过年。
这元宵节的夜晚,处处可见儿童手提灯笼外出嬉戏,各地的庙宇也会张灯结彩,
高搭彩棚,展示各式飞禽走兽、花鸟人物及古今人物的花灯,并举办花灯竞赛。
热闹有趣的灯谜晚会则为更丰富了元宵节的习俗。
除了观赏花灯、提灯笼外,吃汤圆也是元宵节重要的习俗之一,圆圆软软的汤圆,
希望家家都能团圆无缺。
元宵节是一个多采多姿的节日,除了吃元宵祈求团圆外,其各种活动不但具有娱
乐性,以民间故事为主题的灯展,及猜灯谜,亦具有教育意义,表现出古人的智
慧;而各式美轮美奂的花灯,更发挥了不同民俗艺术的技巧,将民间艺术深植人
心。
千树银花话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的上元暝,古称三元夜,因为春为岁之元、正月为春之元、元宵为
夜之元;又称元宵节,是农业社会过春节的最後一天年假。这天晚上,古人大都
会做大粒汤圆,合家共尝,重温除夕团圆,享受天伦之乐後,就得整饬心情,昂
奋的迎向新的一年而努力事春耕了。
除了汤圆外,上元迎花灯应该是节庆的主轴,这项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唐玄宗开
元年间,因为天下升平、四夷来朝,为了庆贺国泰民安,於是扎结花灯,藉著摇
曳生姿、闪烁明暗的灯烛光辉行列,象徵「彩龙兆祥、民阜国强」的太平盛世。
朝廷为彰显富强而张灯结彩;民间百姓则为祈求添丁而悬迎花灯,结婚妇女更从
灯脚下穿过,以求早生贵子,因为「丁」与「灯」河洛话同音;添丁发财、兴旺
家门,是以家家户户点燃希望之灯。对於上元「龙饺火树、月让灯光」的热闹景
象,宋朝辛弃疾的青玉案有精采的描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的夜晚,灿烂的花灯,好像东风吹开了几千颗花树,更有人用竹竿系著灯
球,在空中甩来抛去,远看像似流星雨。沿路上还有许多仕女们乘坐豪华的马车
出来赏灯,有凤箫的美妙乐声,有白玉雕成的灯台,转动之时,光彩夺目;还有
鱼形、龙形的花灯转动,宛若鱼跃龙飞。而名媛闺秀,香衫鬓影,争奇斗艳,头
发上戴著闹蛾、雪柳金步摇等饰物,她们体态婀娜、步履轻盈,错身而过,留下
缕缕清香,但美丽者虽众,作者却情有独锺,千百度逡巡,不见伊人倩影,正当
他把追寻的眼光收回来时,「蓦然回首」,竟在无意之间看到了她。她在那里?
不在繁闹之处,而在夜色深沉,灯火冷落的地方。古代男女社交封闭,只能在某
个特殊的节日里,男女藉机出游,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後」,或偶然邂
逅,一见倾心,因而产生微妙的「私慕」之情,此阙词为上元添加不少韵味。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将後面这三句喻为人生的第三境∶言古今欲成大事业、大学
问者,在千辛万苦、追寻理想,饱历风霜後,终有所得的心路历程,更是慧眼独
具。
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
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
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故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宵"即夜也,所以
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
根据考证,元宵节的来源,有说与祭祀"泰一神"有关。泰一神亦称"太乙神",主
宰人间的风雨、饥馑和瘟疫。据说,汉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後竟奇迹
治愈,乃於元鼎5年(西元前122年)开始建太乙祠坛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
达旦以盛大的灯火祭祀,从此便形成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了。
另一说是东汉明帝笃信佛教,於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命令士族、庶
民一律挂灯,遂相沿成俗。隋唐诸朝之後,上元之夜放灯的习俗亦已流传甚广,
并演变成民间盛大的元宵佳节。张灯时间也从一夜增至三夜。到北宋时,放灯增
至五夜,南宋更增至六夜,明朝官府发布节假日十天的规定,为中国历史上时间
最长的灯节。
元宵节期间,民间多吃元宵(汤圆)来应节,象徵家人团圆。此外还有挂花灯、
猜灯谜、迎紫姑、踩高跷、舞狮、舞龙等民间娱乐活动。流传至今,这一连串充
满热闹欢乐的庆典活动称为"闹元宵"。
如今,每到元宵佳节,各地总要举行盛大的游园灯会。大抵古代元宵灯节时人流
如潮,节日活动丰富多姿,而古时男女缺乏交往的机会,所以元宵节很自然就成
了古时情人相会之日,如欧阳修亦有诗云∶"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
梢头,人约黄昏後"。因此,元宵节亦称为"中国情人节"。
传统习俗
古人欢度春节为时一个月,从十二月廿四日送神日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爆竹
烟火、杀鸡宰鸭,大小节目一次过完成,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人事事讲求“快、精、准”,不合时宜的过年习俗,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与上一代相比,今日年轻人的新年Feel,正在逐步淡化。各位家长如果不想让
华人的传统文化被时代淘汰,就必须配合年轻人的步伐,将过年习俗来个“创意
大变身”!
年初一
传统习俗∶大年初一称为“ 开正”,家家户户会祭拜神明和祖先,祈求子孙在
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意。开正的时刻,随每年干支不同而有不同,一般来说,约在
正月初一的凌晨。人们通常等到除夕守岁,待午夜开正时刻一到,祭拜过神明後,
才去睡觉。
开正时,家家门口悬挂红彩或八仙彩,厅堂点上灯,神桌上也点上蜡烛。供品方
面,可供水仙或梅花等,以及各种应节食品,如柑、年糕(有年年高升之意)、
发(有发财之意)、萝卜糕、芋头糕等。香炉前供上3束扎上红纸的面线,奉
上3杯清茶。
创意过年∶祭拜神明和祖先,心意大於仪式。不方便办到的祭仪,可以不必拘泥。
祭拜祖先时,不妨向小孩解释先人南来时的重重艰辛,以及过世亲人的恩慈。
没有祭祖习惯的家庭,可不可以抛开麻将或扑克牌,和家人好好促膝谈心呢?尤
其对久未回家的游子来说,和家人品茗话家常,共度长夜,是个难得的时刻啊。
如果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可以在晚上八九点,家里的小孩尚未上床时,给他们一
个才艺表演的时间,让他们表演学校或才艺班里学回来的舞蹈、钢琴,或唱唱新
年歌。
年初二
未婚者送礼物
传统习俗∶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 也是向亲朋戚友拜年的日子。拜年时,已
婚长辈须给幼辈派发红包,还要注意言行,以免说出不吉利话语,“衰运”一整
年。
创意过年∶拜年的意义在於和亲友联络感情。大家见面时,除了例常说声“恭喜
发财”外,更应多聊天,给彼此多一点鼓励。过年忌说不吉利话的习俗,是要大
家谨言慎行,以免祸从口出,得罪朋友。记得,过年是说多一点赞美,少说一点
是非的时候。
近年来单身男女日渐增多,未婚的你如果觉得年年拿红包有点尴尬,拜年时不妨
带些小礼物送给亲友家小孩,以洗“乾讨红包”之嫌。如你收到的红包太多,心
怀歉疚,不妨将红包转派给孤儿院和老人院,让他们感受到一股温暖。
年初三
各自各精彩
传统习俗∶年初三又称“赤狗日”。古人相信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易生
口角,因此不宜拜年。赤狗是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大家在这天足不出
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创意过年∶要年轻人足不出户?简直匪夷所思。两全其美的方法,是将年初三当
作“自由活动日”,老人家找三五好友闲话家常,年轻人则开派对挥洒青春,各
有各精彩,岂不痛快?
年初五
鼓声充当鞭炮
传统习俗∶因为正月初五是“ 五路财神”诞辰,许多商家都会选择在今天开张,
以期财神引来财源滚滚,来年生意火红兴旺。
这一天,商家会在招牌上系上红彩,并挂上以红纸书写的“开市大吉”、“生意
兴隆”等吉利字词。祭拜完毕後,即燃放鞭炮驱邪,祝贺开张大吉。
创意过年∶许多地方法律禁止燃放鞭炮,鞭炮危险且不环保,还是少放为妙。况
且鞭炮价格不菲,商家开张或开市,不如把钱省起来,请廿四节令鼓队或舞狮队
表演,一样欢喜热闹。
年初七
根据《占书》记载,初七是人日节。人日即是人的生日,但这可不是某人生日,
而是全人类的生日,因为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
马、七人八谷”。
在年初七, 大家又可以聚餐吃喝,燃放烟花。
年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公,也即是玉皇大帝的日子。玉皇大帝在天庭统领与民间生活息息
相关的众神,因此地位殊为尊贵。
祭拜天公的时间在正月初九凌晨子时一到(十一点至一点)便可开始。传统上,
一家人穿戴整齐,打开大门,依长幼顺序上香。祭拜完毕後,才烧金纸。
年十五
复兴猜灯谜
传统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直到元宵节过後,春节才算过完,因
此,元宵也叫“小过年”。这天也是三官大帝中天官大帝的圣诞日。在古代,每
当元宵节来临,处处都有花灯看,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发生在元宵灯会里。只是在大马的元宵制灯习俗却已式微,许多人只知中秋
提灯笼,却不知元宵赏花灯。
创意过年∶赏花灯、猜灯谜其实是相当不错的活动。制作灯笼可以复兴传统艺术
和技艺,制作灯谜更是一种有趣的文字游戏,又可增加对中文的认识。
细心留意,有些庙宇还是会布置花灯供民众欣赏,或举办猜灯谜活动。如果附近
庙宇没有这类活动,也许可以和社区居民一起办个赏灯大会。大家带几个贴上了
谜语的灯笼,一起猜灯谜,既好玩,又可联络感情。
爸爸妈妈也可以和小孩一起制作灯笼,再各出一道谜语,贴在灯笼上。这也不失
为一种加强亲子关系的方法。客人来时,让客人赏灯猜谜,岂不好玩?
元宵节-古画欣赏
宋/李嵩/观灯图
清/黄钺/和风协象
清/佚名/升平乐事之一
清/佚名/升平乐事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