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龙,我们一样是中国人

人在天涯.茫茫人海.寥寥随笔,以表心情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据《新闻晨报》报道,日前,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领衔,提出的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因为“考虑到‘龙’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容易招致别有用心的歪曲”。

  这种敢向龙王叫板的行为,招来普遍的惊骇和反对,是一点都不奇怪的。因为他冲撞了历史文化这个宏大主题,牵动了民族自尊这个老大、虚弱的敏感神经,“形象事小,失节事大”。不过,网上潮水般的骂贴,还真有一点“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意味。

  龙,作为中国文化甚至形象的“代言人”,它的历史可能与中国历史一样悠久。但我们知道,地球生物史上,并无这样一个能腾云驾雾、禳灾祈福的奇怪动物。和许多古老文明的图腾一样,它是先民们为生存与大自然搏斗过程中,敬畏心理的投射物。古代中国是一个内陆农业国家,基本上靠天吃饭,旱涝灾害是无法降伏的敌人,因此很多时候,龙王被赋予了调风顺雨的功能。但不管传说、神话中龙王被赋予了怎样强大的神异力量,不管龙图腾被怎样深深地植入民族血脉之中,其实质仍然是民间迷信沉积而成的文化幻觉。

  西方世界对“龙”的印象和解读,也不过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不存在东方的尊敬崇拜与西方的厌恶恐惧谁对谁错的问题。如果我们愿意把龙王好生供养起来,关起门,躲进小楼成一统,那当然是自己的事情。但在全球化的今天,问题就不那么简单。比如中国产品要进入西方市场,如果你非要贴人家不愿意接受的商标,恐怕受损失的还是自己;再比如,北京举办奥运会,如果一定要强势宣传本土的龙文化,让西方人入乡随俗,可能也讲不通。况且,龙文化根深本固,不是谁说换想改就能换掉改掉的。但是淡化一些,小化一些,让时间去证明这种古老崇拜还有无存在的必要,我看也并非什么坏事。

  中国人爱自称“龙的传人”,爱把一切尊贵吉祥的美好愿望都寄托到这个动物身上。但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知道它不过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符号。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到今天,并不是拜龙王老爷的恩赐。有人提议用国宝熊猫替换龙做中国形象标志,我看也不必了,这样一个濒危物种,难以当此大任。少一点动物崇拜,并不会动了民族、国家的根本。没有龙,我们一样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