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中关村的建设随着全国发展的脚步迅速开展。自然科学方面的近代物理、地球物理和应用物理三所的三个大楼首先动工,科学城中第一楼的原子能楼于1953年11月底竣工。并在1954年元月,近代物理所成为中关村里科学研究机构第一家。同时在近代物理所西南角上盖了四个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所,即近代史所、经济所、语言所和考古所,称"四所" ,四排二层小楼,一个小楼一个所,在53年10月先后竣工。但只来了经济所,后来最南面的楼成了微生物所所有。与此同时,北区家属楼一幢接一幢拔地而起。我家先搬到了10号楼, 后来在 1955 年时又搬到了 15楼,一直住到文革。
中关村北区的 13 楼、 14 楼和 15 楼亦称特楼,朝南呈 ┌┐ 字形。 14 楼是一字型, 13 和 15 楼是 倒 L 型的。这些楼里住过许多科学界泰斗级的人物,大多是一级研究员、研究所的首任所长、副所长。其中中国科学院的首批学部委员 32 人, 1948 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多达九人。后来在 1999 年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23 位科技专家中 有八位曾在这里住过(包括十号灰楼的陈芳允)。 特楼里不仅学界泰斗荟萃,而且有的师徒同楼 ——14 楼里贝时璋的夫人就是对门钱三强夫人何泽慧的老师,而住一层的赵忠尧则是钱三强的老师。除了建国前就在国内工作的著名科学家外, 13 楼、 14 楼还迎来了钱学森、赵忠尧、 郭永怀 、汪德昭、屠善澄、杨嘉墀等一大批刚刚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 13 楼的住户很多是新中国的第一批 “ 海归” ,三 、 四十岁的他们刚刚从海外归来就直接到中科院工作。
“特楼”的主人:
13 楼曾先后住有 ★ 汪德昭 ( 103 ) 、 ♦ 陈家镛( 203 ) 、 ♦ 郭慕孙 ( 303 ) 、 边雪风( 104 )、 ★ ◎ 郭永怀 ( 204 ) 、 ♦ ◎ 杨嘉墀 ( 304 ) 、 ★ 梁树权 ( 306 ) 、 ★ 刘崇乐 ( 305 ) 、 卫一清( 205 )、 ★ 张文裕、 ♦ 王承书夫妇 ( 206 ) 、 杨承宗 (105) 、 顾准 ( 106 先)、 ◎ 屠善澄 ( 102 ) 、 郑国璋 ( 101 ) 、顾德欢 ( 302 ) 、 李树诚 ( 201 ) 、林一 ( 202 ) 、 沈光铭( 301 )、 熊庆来等。
14 楼曾先后住有 ☆ ★ 戴芳澜 ( 101 ) 、 ★ ◎ 钱学森 ( 201 先) 、 ★ 施汝为 ( 201 后) 、 程茂兰( 301 ) 、 ☆ ★ 邓叔群 ( 102 ) 、 ☆ ★ 秉志 ( 202 先) 、 ★ 陈世骧 ( 202 后) 、 ☆ ★ 钱祟澍 ( 302 ) 、 ★ 罗常培 ( 103 先) 、 ★ 黄秉维 ( 103 后) 、 ★ ◎ 钱三强、 ♦ 何泽慧夫妇 ( 203 ) 、 ★ 尹赞勋 ( 303 先) 、 ★ 陈焕镛 ( 303 后) 、 ☆ ★ 赵忠尧 ( 104 ) 、 ☆ ★ 贝时璋 ( 204 ) 、 ☆ ★ 童第周 ( 304 ) 。
15 楼曾先后住有 ★ ◎ 王淦昌 ( 311 ) 、 ★ 蔡邦华 ( 211 ) 、武汝扬 ( 111 ) 、 ★ 顾功叙 ( 212 ) 、 ★ ◎ 赵九章 ( 312 ) 、李善邦 ( 112 ) 、 ★ 柳大纲 ( 313 ) 、陈宗器 ( 213 ) 、 ★ 傅承义 ( 113 ) 、 ★ 吕叔湘 ( 314 ) 、 ☆ ★ 陈垣( 214 先) 、 高原 ( 214 后) 、 ☆ ★ 陆 志 韦 ( 114 先) 、 马溶之 ( 114 后) 、 ★ 叶渚沛 ( 216 ) 、 ★ 恽子强 ( 116 ) 、 ♦ 陆元九 ( 115 ) 、 林心贤 ( 315 ) 、 ★ 林 镕( 316 )、 郑奠等。
少年时期就与他们为邻,真是一生的幸事。2006年我回到这里,除了104岁的贝时璋伯伯和钱三强夫人何泽慧伯母及郭永怀夫人李佩尚存外,大部分人已远离我而去。我准备近距离地从另一个侧面以一个晚辈 的身份 ,来写写这些叔伯姨婶平凡的往事。华罗庚先生曾拟了一副脍炙人口的嵌名联:"三强韩魏赵,九章勾股弦"。 三强亦是钱三强先主的名讳,而 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也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的名。恰好钱三强和赵九章二家就是我家的邻居, 我就先从九章先生之死谈起吧!
注: “ ☆ ” 指 1949 年前第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
“ ★ ” 指 1949 年后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即 1955 年、 1957 年的院士,现被称为 “ 资深院士 ” )
“ ♦ ” 指第二批 1980 年的学部委员(即 1980 年的院士)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