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和米兰 . 昆德拉见面很好。
我是说避开旁人对他的评论,甚至于避开他本人的历史。我之所以没敢学文,就是因为历史实在糟糕。我高中同桌那个男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记住每个历史人物的生辰逝日,那个时候看着他,我丝毫没有被鼓舞或是激发,或是仰慕的感觉,而根本的处于一种无动于衷的心安理得中。
现在亦是如此。比如说我不去了解海飞茨本人,但被他在小提琴上计算机般的准确性所折服,看到他我便说我认识了他;再比如说我听了很多杜普雷的轶事,对她处于感动和敬仰之中,但至今为止她的琴声却没有打动我。那么,了解一个人的历史重要还是被他打动更重要呢,对我而言,我选择后者。这样在浩瀚的历史中,我以我的心蒙面和前赴后继的人流交谈,我的心诚挚且快活。
所以说这样认识米兰 . 昆德拉真好。
我一眼便知他的文字和意识属于我。他的文字对事件的描写蜻蜓点水,但有无限的张力。
“他十二岁那年,母亲被弗兰茨的父亲抛弃,突然发现自己很孤单。孩子怀疑有 什么严重的事发生了,可母亲怕使他不安,用温和而无关紧要的话掩盖了这一幕。 父亲走的那一天,弗兰茨和母亲一起进城去。离家时,他发现母亲的鞋子不相称, 犹豫不决,想指出她的错误,又怕伤害她。在他与母亲一起在城里走的两个钟头, 他的眼睛没有离开过她的脚。这是他第一次体会到难受意味着什么。”没有过程的描述,但事件却清晰的在脑海中铺展开来,鞋和难受交织在一起,两个人物的内心活动轻松的压缩在文字中。
其实如果要引用一些他的文字作为感动后的纪念的话,我可以把几乎整本书放到这里了。
当然,并不是书中所有的观点我一定会认同。欣赏和认同也会有距离。比如说托马斯关于性的“非如此不可”,和特丽莎最后关于对托马斯的信件的误解和怀疑,对我来讲,有些牵强,不管他怎么用文字用眼光用心情来分析,我却跳出他的意识之外,不予合作。
我不予合作的时候还包括他分析上帝和人的时候,不过这次是被甩掉的感觉,完全的被动。但我为什么要在乎呢,一本书如果能有一字感动我,我该相当满足。而这本书,弹拨心弦,不是一般的惊喜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