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古韵自精神
─ 读吴缉华教授甲骨文书法有感
鬼谷雄风
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资料表明,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和成体系的文字,是现代汉字的源头。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可谓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自清末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始,已出土数量约在15万片之上。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有4500个,其中能够与现代汉语对应者约1500个左右。
作为用刀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商王室占卜纪录和记事刻辞,甲骨文字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形体兼备的文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000个单字来看,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根据前辈学人的研究,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的三个基本要素,奠定了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可视为书法艺术之初步。甲骨文大部份为契刻,也有少量的朱书墨书文字,有直接契刻的,也有经过用毛笔书写后契刻的。契刻文字以刀代笔,故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棱刻而成,笔划多是两头略尖,中为稍粗的棱形,由此形成了甲骨文特有的笔划犀利、瘦硬、坚实、挺拔的契刻艺术效果,这是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基调。而自甲骨文发现以来的100年间,经过那些长期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学者和喜爱甲骨文的书法家不懈的努力描摹,甲骨文书法已在中国书法领域自成一体,为古老的书法艺术拓展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现已从大学荣休而寓居黄金海岸的吴缉华教授,就是这些学者和书法家中的一员。
祖籍山东烟台的吴缉华教授,历史学科出身,自1951年起,先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成功大学、澳洲国立大学等,对中国历史有深入的研究,著作等身,学术地位崇高。在从事中国历史研究的同时,也致力于中国绘画与书法史的探研,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天赋和领悟力,其于中国传统的书与画上均有极深的造诣。2003年底,他在黄金海岸举办的个人书画展,就反映了他在中国传统书画方面的深厚功力。而在展出的仪态万千的数十幅字画中,有两幅甲骨文书法作品,令人回味无穷,留连忘返。
甲骨文字,早期象形字较多,晚期形声字增加,笔划任意增减,偏旁亦不固定兼有金文,结构多作相向型;其笔画肥瘦相间,重心稳定,端正续密,横竖笔画平引。此基本构字规律,为后世篆书系列文字的结体原则之滥觞。故撰写甲骨文书法,既要表现甲骨文的形体,同时也要用笔墨表达出甲骨文特有的契刻意味,以笔代刀,通过摹写甲骨文卜辞拓片,以体会、玩味甲骨文的线条、形体、构图关系。观吴缉华教授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其运笔如刀,典雅高古,书写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布局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其作品于拙朴中寓雄秀,可谓深得甲骨文书法真谛。
要在甲骨文书法上有所成就,除了需具有中国传统书法的根底及深厚功力之外,还需对甲骨文字有深切的了解。在这方面,吴缉华得天独厚。在其大学毕业后任职于史语所期间,他曾有幸追随于董作宾先生左右。董先生是开创甲骨文研究和甲骨文书法的大家之一,其学术地位和风范为后人所景仰。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时,曾写下“堂堂堂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所谓郭董罗王,即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和王国维(观堂)。董作宾于1928年带领中国文物考古队首次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中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1933年,他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咸认为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也重视对甲骨文的描摹,并将甲骨文风格分为五类:即劲健雄浑、秀丽轻巧、工整规矩、疏朗清秀、丰腴古拙。董作宾的甲骨文书法则多呈第一期卜辞的风格,并吸取了卜辞中朱书墨书的丰厚风格,将其熔炼于一,写的清润朗健,字体整肃峻峭,形态变化自然,婀娜多姿,潇洒飘逸。因此,其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有这样的名师大家指导,吴缉华在了解甲骨文的释义、通读甲骨文集契集、描摹卜辞拓片、书写甲骨文书法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故吴缉华的甲骨文书法,经几十年的努力钻研和刻苦不断的练习,在继承乃师风格的基础上,以中锋入笔书写,在仿殷人刀笔和袭用殷人墨迹之余,其书笔意充盈,百体杂陈,使之骨格开张,气魄宏放。即体现了董作宾甲骨文书法的清瘦风格,又追求其本身原汁原味之清新内涵的韵致,而不失甲骨卜辞其形。在其任职于澳洲国立大学期间,吴缉华教授曾在首都坎培拉举办过个人书画展。当地传媒就对其中再现殷商文字的原始性、神秘性、奇妙性的甲骨文书法作品情有独钟,将其刊登于报上,向澳人推介。2004年初,《移民镜报》举行创刊周年晚会,吴缉华教授赠送给该报社的一幅甲骨文书法条幅作品,其上所书的“初日出海上”五字,俏峻清瘦挺拔,浑厚自然朴拙的风格,毕露于纸上,令人敬服。
吴缉华教授已过75岁高龄,但仍精力充沛,笔耕不缀。其渊博的知识和学术造诣,加上在书画方面的艺术天赋和悟性,构成了其深厚的功力底蕴,使之源源不绝地焕发出艺术的青春,激发着他在绘画和书法的天地里不断地创新,追求完美。我们期待着他展示给公众更多的优秀书画作品。
13/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