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此计源于战国时期著名的齐魏桂陵之战,最能体现孙子“攻其所必救”的战术原则,以达到“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的战略目的。
在整个国民政府时期,共军使用此计最多,也最成功,将其称之为“围点打援”战术。共军华东野战军(即后来的第三野战军〔陈毅、粟裕〕)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即后来的第二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的配合下,于1948年5至6月间先克开封,围歼国军整编第六十六师及河南省保安纵队,继而将国军其它来援部队中处于孤立的区寿年兵团一举包围,全歼该兵团整编第七十二、七十五师及新编第二十一旅,生俘兵团司令官区寿年等将校军官,即为成功应用该战术的范例。
桂系也曾于1925年巧妙灵活运用此计,以较少的兵力击败唐继尧所派的围攻南宁的数万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