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稻-稻一年三熟起源于何时?

麦-稻-稻一年三熟起源于何时?

————————————

复种是中国传统精耕细作、集约栽培的重要方式之一。

东汉郑玄注《周礼·稻人》中已有粟收种麦,麦收种粟、豆的复种记载。

公元 3世纪的《广志》又记述了稻田复种苕子、绿肥的事实。

唐代以后,河南南阳一带的麦 -稻二熟制和南方双季稻相继出现。

自明代至清代,又先后出现了绿肥-稻-豆三熟制 和 麦-稻-稻三熟制。

————————————

复种
来自 维客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复种

multiple cropping

  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连续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如麦-棉一年二熟,麦-稻-稻一年三熟;此外,还有二年三熟、三年五熟等。上茬作物收获后,除了采用直接播种下茬作物于前作物茬地上以外,还可以利用再生、移栽、套作等方法达到复种目的。

  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复种指数或称种植指数来表示。

  复种主要应用于生长季节较长、降水较多(或灌溉)的暖温带、亚热带或热带,特别是其中人多地少的地区。主要作用是提高土地和光能的利用率,以便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通过延长光能、热量的利用时间,使绿色植物合成更多的有机物质,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年总产量;使地面的覆盖增加,减少土壤的水蚀和风蚀;充分利用人力和资源。

  发展 复种是中国传统精耕细作、集约栽培的重要方式之一。东汉郑玄注《周礼·稻人》中已有粟收种麦,麦收种粟、豆的复种记载。公元 3世纪的《广志》又记述了稻田复种苕子、绿肥的事实。唐代以后,河南南阳一带的麦 -稻二熟制和南方双季稻相继出现。自明代至清代,又先后出现了绿肥-稻-豆三熟制和麦-稻-稻三熟制。 1949年后全国许多地区由一年一熟制改为二熟制,由二熟制改为三熟制,南方主要发展双季稻-冬作-双季稻三熟制,北方主要发展小麦和玉米等秋旱粮一年二熟制。全国复种指数由1952年的 130.9%上升到1978年的151%,全国约有半数耕地采用了二熟、三熟复种;长江以南各省复种指数平均在 200%以上(见图),但近年已有所调整。



  在埃及和东南亚、南美及其他热带、亚热带地区,复种也被广泛应用。埃及1970~1972年的全国平均复种指数达188%,印度除采用旱田二年三熟、一年二熟和稻田种双季稻外,在水热资源充沛的印度恒河三角洲已部分种植三季稻。孟加拉、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也广泛推行双季稻和旱田三熟。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试验四季稻获得成功,平均全年亩产稻谷1700千克。近年来人少地多的苏联、美国,也开始注意在南部地区发展复种,主要是前作收获后复种生育期短的青饲作物。

  中国复种的主要类型 中国各地的复种方式,因纬度、地区、海拔、生产条件而异。大致在作物能安全生育的季节种一熟有余、种二熟不充裕的地区,多采用二茬套作方式,以克服前后作的季节矛盾,或在冬作收获后,夏季播栽早熟晚秋作物。在冬凉少雨或有灌溉条件的华北地区,旱地多为小麦-玉米二熟、小麦-大豆二熟,或春玉米-小麦-粟二年三熟。在冬凉而夏季多雨的江淮地区,普遍采用麦-稻二熟,或麦、棉套作二熟。在温暖多雨,灌溉发达的长江以南各省和台湾等地,稻田除麦-稻二熟,油菜-稻二熟和早稻-晚稻二熟外,盛行绿肥-稻-稻,麦-稻-稻,油菜-稻-稻等三熟制,华南南部还有三季稻的种植。 旱田主要采用大、小麦(蚕豆、豌豆)-玉米(大豆、甘薯)二熟制,部分采用麦、玉米、甘薯套作三熟制。

  复种条件 复种是一种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种植方式,复种的发展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力等条件的制约,其中热量条件常是主要的限制因素。中国在无霜期约 180天以上、≥10℃积温在3600℃以上的地区,热量条件可满足小麦玉米套作一年二熟的要求;无霜期在 230天以上、≥10℃积温在5000℃以上地区,可安全种植双季稻和实行稻田三熟制。在机械化程度较低而农业劳力又不足的情况下,过高的复种指数常会导致过高的劳动强度和影响作业进度。由于复种增大了作物对水、肥的要求,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施肥料,才能满足多熟生产的需要。因此一个地区实行复种时,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确定可能的复种程度,选择适宜的复种方式,有主有次合理搭配,才能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获得应有的效果。为保证季季高产,还应培育选用早熟、高产、抗逆、优质的作物品种,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如套作、育苗移栽等,以克服复种中的季节矛盾,增加效益。

  见种植制度。

  参考书目

 沈学年、刘巽浩等:《多熟种植》,农业出版社,北京,1983。


--------------------------------------------------------------------------------

复种
multiple cropping
  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连续种植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耕地复种程度用复种(种植)指数表示。
    
  至1990年中国复种指数已达 150.5%,长江以南各省平均在200 % 以上。中国复种的主要类型有:作物生长一熟有余 ,两熟不足地区为两茬套作;华北地区旱地多为小麦 - 玉米两熟或春玉米-小麦-粟两年三熟;江淮地区为麦 - 稻或麦、棉套作两熟;长江以南和台湾,为麦(或油菜)-稻和早稻-晚稻两熟 、麦(或油菜、绿肥)-稻-稻三熟 ;旱地为大(小)麦(或蚕豆、豌豆) - 玉米(大豆、甘薯)两熟,部分麦 、玉米、甘薯套作三熟。热量条件是复种的主要限制因子。无霜期>180天、≥10℃积温在 3600℃ 以上地区,可以小麦与玉米套作一年两熟;无霜期> 230 天、≥10℃积温在5000℃以上地区,可以种双季和实行稻田三熟。复种能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

[编辑]补充
复种(multiple cropping)

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复种是中国蔬菜集约化栽培的主要特点之一,能显著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是实现蔬菜高产种类多样、周年均衡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依各地区条件及生产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复种程度有明显不同,通常以“复种指数”作为量度的指标。


--------------------------------------------------------------------------------

在同一块地上,一年播种和收获两次以上的耕作方法。

维客版权 关于维客 免责声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