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跃进”时期的狂热者
飞扬军事 -> 春华秋实 -> [原创]安徽
“大跃进”时期的狂热者
哲远 2006-09-10 14:28
作者:哲远 KRf8v!=[
一段江淮大地的痛苦历史,一位安徽人民无法宽恕的政客,一首留给后人的哀怨凄凉的乐曲…… }'9 w "X
E o}0FzND?
六十岁左右的、生活在安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对曾希圣这个名字是不会陌生的。如果将曾希圣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的话,那么建国前,此人可敬;建国后主政安徽期间,此人可恨;离开安徽后,此人可怜。 M>-zE\^[M
战争时期,曾希圣颇有贡献。一定要给曾希圣授予军衔的话,授个大将应该没有异议。鉴于与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大,用两个字表述:可敬。
哲远 2006-09-10 14:33
[原创]安徽“大跃进”时期的狂热者 LTDzL) |
作者:哲远 cn$fu])o
一段江淮大地的痛苦历史,一位安徽人民无法宽恕的政客,一首留给后人的哀怨凄凉的乐曲…… >zax4u
dtef
一,狂热的举动 SzbdGY>E
1951年起,曾希圣长期担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及“大跃进”之前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8.U/GKYV
在一点成绩面前,曾希圣却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对人民的疾苦自然也就不那么敏感了。 f =3nHg
众所周知,1958-1961 年的大跃进,是中国历史、甚至是人类历史上一场人命损失最惨重的灾难。 HKe( g[CA_
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农业发展纲要十四条(修正草案)》,这实际是农业“大跃进”的纲领。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是发动“大跃进”运动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 x;_!BcQ
曾希圣在“大跃进”中是疯狂的。他紧跟毛泽东的步伐,不恤民力,推波助澜,把个安徽省整个变成了“共产主义乌托邦”的试验场。他执掌下的安徽同样在农业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荒诞口号,大放特放虚假的“高产卫星”,并不顾实际情况强制发动“大办人民公社”运动,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在全省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在1958年的抗旱工作中,曾希圣提出的口号更是过了头,《安徽日报》刊出的通栏标题写道:“端起巢湖当水瓢,哪方干旱哪方浇”(连当时极左的毛泽东看后都说:“搞经济事业跟作诗是两回事。什么‘端起巢湖当水瓢,哪方干旱哪方浇!’,我就没有端过。大概你们安徽人是端过的,那个巢湖怎么端得起?”)。生产上的瞎指挥、虚报浮夸和“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在水利建设方面,提出了“三年实现淮北河网化、全省水利化”的口号,一窝蜂地上马许多大型水利工程,施工中违反自然规律,盲目抢工期,造成极大的浪费,而巨大的土方任务更使农民苦不堪言;在“大办钢铁”运动中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冶金系统盲目建设“小高炉”1260座,产品质量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在城乡掀起“群众性大炼钢铁”的“热潮”,白白耗费了大量资源、材料和人力、财力;最为严重的是,安徽省1958年至1960年三年实际粮食总产量仅为452.02亿斤,却“估产”为820.91亿斤。“高估产”带来“高征购、高销售、高调拨”,把农村余粮征收殆尽,导致1959年和1960年安徽农村出现了大饥荒。 YY^Q;M-
在曾希圣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安徽许多地方都发生了严重的强迫命令,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另外,在曾希圣错误的影响下,安徽省在继“反右派”严重扩大化之后,又进行了反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党内民主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受到严重损害,助长了“左”倾错误的发展。 .P;h*,_,_q
1958年9月9日广西环江县放出亩产水稻13万斤的特大“卫星”,轰动神州,震惊世界!创下了世界吉尼斯“吹牛”最高纪录。 )u>A}`oe
安徽也不甘落后,也不能落后!一颗颗“万字号”高产“卫星”相继放出。一时间,“卫星上天,饿殍遍地”。吹出了高产,上面自然要下达高征购任务,粮食征缴后,饥荒出现了。安徽人民将这段痛苦时期称为刮“五风”,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发生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 ;w'P.S}Ui
刮“五风”时,安徽老百姓说:“解放前受难,吃饭;解放后享福,吃粥。”说“吃粥”还是客气了,安徽的很多地方连树皮都吃光了!凌志军在《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兴起和失败》一书中介绍:凤阳县一年里发生人吃人事件六十三起! n\~(*t|b
安徽风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这个县的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合作化前有34户175人,30头牲畜,1100亩耕地,每年生产粮食18至19万斤。1956年入了高级社,头一年收了16.5万斤粮食,卖给国家4万多斤。之后23年再也没卖过。到了1960年,小岗生产队只剩下10户39人,一头牛,100余亩耕地。在三年中非正常死亡60人,76人背景离乡,寻找活路。1962年“责任田”收回,只收粮食965斤,除留了900斤种子外,每人仅分到了一斤半小麦。 4Js r`cd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希圣是把实事求是优良传统抛弃地最彻底的领导人之一。当然,在那个全党上下都不实事求是的时代,我们很难要求曾希圣比最高领导人还要高明。问题是曾希圣在安徽大搞浮夸风是全国有名的,是创造性地发展了“左”的错误,其直接后果就是安徽在1959-1961年饿死人的绝对总数(439万)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人口总数比安徽省多一倍以上的四川省),而饿死人的比例列全国第一。据《中国人口年鉴·1985》提供的数据,安徽省1959-1961年间总人口净减439万人,相当于该省1960年人口的14.427%,而在1951-1957年间,安徽人口每年平均增加65万以上。按全国平均比例看,安徽多饿死了200多万人。1959至1961年安徽省因饥饿而死的人数到底有多少,这点已很难说清了。《安徽省志-人口志》承认有407万;《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显示:1958年底安徽人口为3394万(其中农业人口2908万,非农业人口486万),1961年底为2988万(其中农业人口2550万,非农业人口438万),净减406万。对此,曾希圣难辞其咎,他后来不得不承认自己“对人民犯了罪”! (QkCy+
1960年3月,周恩来接到一封署名“一位不愿署名的政协委员”的来信。信中反映:安徽和县和无为县粮荒严重,曾发生饿死人事情,有些农民逃亡在外,有的抛弃儿女,干部作风恶劣。 Vj|{]/(cj
曾希圣在安徽为极左路线的推波助澜还导致了不少安徽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乞丐之乡”在安徽的“曾希圣时代”得到了最大的诠释。 Cj]oFY
严重缺粮和饿死人,这种事对于一个党、一个国家及其领导人来说,非同小可。接到信的周恩来立即批给曾希圣(周恩来的手稿如图),请他阅后派人前往两县一查,他强调说:“这类个别现象各省都有,尤其去年遭灾省份,更值得注意。”无法证实曾希圣是否答复了周恩来,但安徽的严重饥荒问题在七千人大会上才被揭露。 t3xCPzZ
《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427页: O0 .fl
年份 粮食产量(万吨) n\qLffjP~
1949 639.2 :aPm~|LEH
1950 675.0 /kY/Mx8Y
1951 877.5 vFvx_LIcB
1952 891.5 Q4R}L3z3
1953 9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