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美国开放的社会培养了美国民众博爱的情怀,还是美国民众包容的胸襟造就了美国相对开明的社会?如果非要我作出一个选择,我情愿选择后者。
“今后如果看到像你一样的孩子,我会对他伸出双手,给予他勇气和力量,把他的人生变得更好。我希望你的家人能克服你的作为带给他们的痛苦。希望你对其他那么多人的生活造成的破坏尽快复原,而这类事也不再重演。希望许多人心中对你的怨恨化为宽恕。大卫。”……
4月16日,震惊世界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中,凶手赵承熙杀害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32名学生,后自杀身亡。4月21日,美国民众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操场上,纪念包括凶手赵承熙在内的33个遇难者时,给凶手赵承熙写下了以上的祈祷话语。
美国民众认为,虽然凶手犯下了残忍的罪行,但学校和社会此前没能对精神有问题的他提供适当的治疗和心理咨询,人们对此感到遗憾,这样做同时也是为了安慰失去他的家人。
无独有偶,1991年中国留学生“卢刚事件”发生后,受害人之一的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家人,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公开信,信中追忆了安妮・克黎利女士的成就,并以宽容的态度希望能分担彼此的哀伤。美国人的宽容曾经感动了很多中国人。美国人宽容的情怀有其社会传统,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则是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和怜悯,表现在社会上则是政治的开明和思想的自由。
而这些,都是国人所欠缺的,记得案件发生时,中国的网络上的很多讨论都充斥着狭隘的所谓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他们不是麻木不仁,就是人幸灾乐祸,有的甚至说“为什么才杀了32个?” 在他们的言语中我看不到半点对生命的怜悯与敬畏,他们始终没有站在人类的高度上看待生命的可贵,丝毫没有表现出对生命应有的尊重。有的只是对“异族”的敌视和愤慨。对此,我曾经做过一个最坏的假设,假如一个美国学生在中国或者韩国的枪杀了32个学生,他将会受到这样的对待?还有,在马加爵案件和邱兴华案件中,同样是凶手,但他们却没有得到中国人的宽容,更不用说虔诚的祈祷了,甚至连精神病鉴定的正常权利都得不到保障。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使亚裔人大为尴尬,而美国人的宽容则努力化解这种尴尬。笔者不禁深深佩服美国民众敢于原谅的勇气,一个民族的理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我看来,宽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成熟民族所必备的基本品格。一个成熟的民族,不会把“个案”上升到民族主义,不会把“个案”看是国家耻辱,不会借“个案”来煽动国家仇恨,更不会 把“个案”无限延伸,借题发挥。而是对自己工作的疏忽进行反省,对自己的失职进行谴责和追究,并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避免悲剧的再次重演。
斯宾诺沙说:“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雨果说:“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而我以为,宽容的最高境界是对是生命的怜悯和敬畏,无论他是被害者,还是凶手。也许,正是这种“宽容”的情怀,才成就了今日美国的民族理性,成就了美国包容开放的社会,成就了美国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