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与“中国梦”——21世纪国际新变局和中国油画在欧美
东方视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赵力博士
21世纪国际艺术品市场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变迁而扭转。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欧洲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但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泡沫的破灭,欧美近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期减缓以及失业率的提高影响着人们消费的欲望,正如美国《时代》周刊近期的一则标题——“大家又要捂紧钱袋过日子了!”
欧美艺术品市场无疑受制于大的经济环境和各国经济的具体特点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作为市场晴雨表的欧美艺术品拍卖业2001年春季的总体拍卖业绩与上年度同期相较业已下滑,老牌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都试图通过筹备新的拍卖专场和专项拍卖来弥补利润的损失。事实上2000年下半的纽约艺术博览会已呈现出市场疲软的征兆,只是当时业内人士普遍或存侥幸心理而希冀于未来不久的逆转,或在主观上不愿承认这一现实罢了。近期美国经济分析人士更进一步放言美国“经济衰退”之论,而曾任克林顿总统国家经济顾问多年、现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赫斯商学院院长的劳拉·泰森(Laura Tyson)明确指出美国经济未来的走势将不是一个V型——迅速触底,迅速回升,而是U型——到达底部后缓慢抬升,这些无疑都预示着欧美艺术品市场将随之作长线调整。
在人们意识中,欧美艺术品市场的起落似乎与中国无甚关联。的确,中国油画在欧美艺术品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微乎其微,但我们不能否认自90年代以来以油画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在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德国巴塞尔、意大利威尼斯等地登陆并进入当地艺术品交易系统的事实,而近期欧美艺术品市场的不景气是否有可能减缓中国油画进一步国际化、市场化的进程,同时影响到海外对其所做出的积极与正向响应的深度和广度呢?
然而情况恰好相反。众所周知,自80年代初期中国积极引进外资、大幅度地开放国内市场以来,在欧美掀起了持续近20年的对中国大陆的投资热潮,而近期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仍保持全年7%的增长速度无疑进一步催动着“中国热”的蔓延。与此相互动的中国油画现时在欧美也呈现出“中国热”的特征,首先是欧美大宗买家的不断涌现,其次是欧美专业经营机构的大肆介入。
从买家队伍来看,业已形成横跨欧美的发展态势,并且在瑞士、德国、比利时、美国、英国、法国具有了一定的基础。Jean-Marc Decrop 是法国第一位从事中国前卫艺术收藏的人士,其中中国当代油画无疑是其收藏的主项。Jean-Marc Decrop拥有17年的亚洲经商经验, 80年代先是在日本从事石油贸易,长达6年,此时由于地缘关系与日本艺术家和陶艺家过从甚密,受到影响遂开始关注亚洲当代艺术。而后,离开石油商界的他与巴黎Sepia画廊合作,从事西方现代大师经典名作的中介代理业务,经常往来于日本、香港、台湾、韩国等地,逐渐掌握了各地的文化生态和艺术脉络。1991年Jean-Marc Decrop开始购藏中国当代油画作品,并随着深入中国内地的考察、与大陆艺术家的亲密接触,在10余年间投资金额逾百万美金,形成超过150余件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规模,其中以架上油画为主,堪称“法国收藏中国油画第一人”。“我需要从视觉上领受到艺术家创造出来的美感和冲击,纯观念性的艺术对我而言过于生涩乏味”,这是Jean-Marc Decrop收藏品位的自白,通过对收藏轨迹的考察,我们不难看到90年代初期Jean-Marc Decrop深受“政治波普”时风的影响,王广义、余友涵、李山、刘炜、张晓刚、蔡锦、方力钧等人的作品皆有涉猎,之后随着Jean-Marc Decrop对中国当代绘画发展的深入了解,“接触到中国当代绘画的多样面貌”而为“从中感受到一股锐不可挡的清新活力”所吸引,于是更年轻一代的谢南星、郭伟、陈文波、杨少斌等人遂进入了其收藏行列。在比利时,Guy Ullens 是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之一,他的收藏量已经达到450件,而前瑞士驻中国大使、实业家Uli Sigg的收藏则汇集了逾百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上千件艺术作品,形成了骄人的规模。Uli Sigg出身富裕的瑞士企业主家庭,西方当代艺术作品构成了他早期的收藏。70年代末Uli Sigg开始与中国大陆进行商业合作,并率先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90年代瑞士政府任命这位“中国通”为驻华大使,使得Uli Sigg能够有充分地时间对中国艺术进行近距离的观察。按照Uli Sigg的说法,“80年代的中国艺术对我来说,主要是从美术史的角度审视很有意义,但以西方眼光来看,作品本身还不是很吸引人”,因此当时的他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觉得中国的艺术开始越来越有意思,特别是对一个来自当代艺术圈的人来说,这时我才开始收藏。” 四年的北京长驻是Uli Sigg收藏里程中的关键时期,“我不记得有多少人来过我家,但在中国,我至少访问过300位艺术家”,“艺术收藏成为我认识中国的途径之一” Uli Sigg这样肯定地说道。
欧美收藏家,象Jean-Marc Decrop、Uli Sigg这样的收藏权威,努力通过媒体向外界散布投资中国当代艺术的鲜明观点,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称着以中国油画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之价值,Jean-Marc Decrop在2000年接受《CANS》杂志采访时曾说:“我不是只想从商业上获取利益而已,我看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创造的年代,今天中国当代艺术所展现的爆发力、品质和多样性可媲美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现代艺术,是中国艺术史发展的关键时段,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参与其中尤其兴奋而激昂。”这些先驱们近期则采取了更积极的姿态,在Uli Sigg的带动下,在瑞士已经形成了一个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固定圈子,在业内有所谓的“瑞士帮”之称,而Uli Sigg则被冠之“帮主”的头衔。Uli Sigg似乎不满足于此,2000年他创建了中国当代艺术奖(CCFA),这是一个资助中国艺术家创作并逐步走向国际舞台的专门奖项,虽然到目前为止Uli Sigg是该奖项唯一的赞助人,但是这不能改变他的初衷,Uli Sigg不无期待地说道:“我希望它成为对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最重要的奖项。”Jean-Marc Decrop则一步一步地从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家蜕变成一位身兼收藏家、策展人、画商的“多面手”。1999年初Jean-Marc Decrop成为法国Loft画廊的合伙人,并制定了3年计划,预定每年推出三到四档的中国艺术家展览,为艺术家制作出版物,同时安排艺术家来法与当地的评论界、收藏圈进行更多的接触与联系。目前仍以香港为桥头堡,不时往返于中国、香港、法国和世界各地的Jean-Marc Decrop将致力于加强中国艺术与西方收藏圈间的交流和沟通作为当务之急。
事实上,在“中国热”不断侵入西方艺术品收藏圈的同时,欧洲艺术品市场也纷纷打起了“中国牌”。在西方主要大都会如纽约、伦敦、巴黎,一些画廊显然不容错过这一波行情,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并在代理名单上加上一、二位中国艺术家的名字,更有甚者则直接打出了“专营中国当代艺术”的旗号。前者有纽约Jack Tilton、Max Protetch、Holly Solomon、Jeffrey Deith画廊,巴黎Galerie de France、Durand Dessert画廊,布鲁塞尔Roldoph Janssen画廊,日内瓦Art&Public画廊,瑞士琉森的Urs Meile画廊等。后者以纽约Ethan Cohen、China Avant-Garde画廊,伦敦Chinese Contemporary画廊,巴黎Loft画廊为代表。
2000年纽约Jack Tilton画廊举办了青年油画家刘炜的个展,之后又陆续邀请了一些中国艺术家作品出展,负责人Jack Tilton表示目前在纽约的华人艺术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当代油画已经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收藏家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大部分的资深收藏家仍抱观望的态度。Max Protetch画廊以1999年、2000年连续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大型展览而出名,甚至在纽约艺术圈中有“专营中国艺术的画廊”之誉,近期则以邀请个展的方式推出方力钧、张晓刚的作品,关于这种转变Max Protetch视之为在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策略上的变化:即当人们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一无所知的时候,画廊“有必要凭借群展,展示重点艺术家和其它来自相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来让观众对艺术家生活的文化历史有进一步的认识,而当艺术家已经成名了,则重点应该强调艺术家作为艺术世界的一份子,而不再刻意强调他来自中国的身份。” 瑞士琉森的Urs Meile画廊由于与Uli Sigg的特殊交情和合作关系,使得画廊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画廊与谢南星、邱世华、庄辉、王晋、杨少斌、周铁海等建立了代理合作关系,1999年Urs Meile画廊在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上推出五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受到好评,2000年则将50%的展期用于举办中国代理画家的个展与联展,Urs Meile 表示,欧洲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很不均衡,瑞士的收藏氛围奇佳,而画廊“在德国市场的开拓就明显困难很多”,但他同时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介绍中国艺术需要很多的说明、解释工作,来获得收藏家的信任。” 巴黎Galerie de France是法国老牌资深画廊,画廊长期代理四川油画家张晓刚的作品,并且聘任来自中国的程昕东为画廊亚洲部总经理。近期画廊将中国当代艺术作为多元化经营的一部分纳入到画廊整体规划中, “尽管中国前卫艺术已成风气,‘中国’这个标签也绝不是我们引荐艺术家的唯一考量,” 画廊经营者马丁如是说。由于画廊主要针对法国的大收藏家,“这些收藏家本身已经有收藏的经验,是真正的热爱艺术的人们,”正由于他们真的喜欢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才购买,并非只考虑投资,因此面对出乎意料的热络局面,Galerie de France对中国艺术的未来性抱持乐观态度:“将来绝对会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继续被收藏,这是无庸置疑的。”
纽约Ethan Cohen画廊、China Avant-Garde画廊,伦敦Chinese Contemporary画廊,巴黎Loft画廊则在做着“中国梦”,这是对中国当代艺术100%投入、100%认同以及对中国艺术的未来市场极其乐观的一群。
伦敦Chinese Contemporary画廊是英国唯一专门介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画廊,工作负责勤勉的经理人常常穿梭于中、英之间,甚至多达每月一次。在中国期间主要任务是参观艺术家工作室,以便发现新人。伦敦Chinese Contemporary画廊每年大约安排9-10个展览档期,2000年曾成功举办刘野、叶永青、岳敏君等人的架上作品展览。经理人Julia Coleman指出:“199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对中国艺术的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众对于中国艺术普遍产生兴趣,这是对Chinese Contemporary有利的一面;同时Chinese Contemporary刚刚迁址,不仅展出条件好了,又毗邻两家重要的当代画廊,观众和收藏家的数量显著提高。” Julia Coleman认为画廊近期将主要致力于加强与英国媒体、艺评界的联系,使伦敦地区的“中国热”不至于过早降温。
纽约Ethan Cohen Fine Arts 成立至今已经14年了,其主持人Ethan Cohen 从父辈开始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Jerome A. Cohen 是研究中国法律专家,母亲柯珠恩则是中国美术史学者,其根据采访记录而撰写的《1949到1986年的新中国绘画》一书是西方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端。“我是遵循父母的脚步,但是从我自己的观点去发展”,Ethan Cohen 如是说。事实上,Ethan Cohen早在1984年就完成了自我道路的设计:即收藏代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但是80年代的美国社会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一无所知,鲜有画廊愿意举办中国人的展览,于是Ethan Cohen决定自己开设画廊。1987年Ethan Cohen画廊在纽约苏荷区的Greene Street 闪亮登场,Ethan Cohen 又以“艺术新浪潮”来对画廊所经营的中国当代艺术进行定位。1988年到1990年Ethan Cohen通过与美国哈佛大学的紧密关系陆续邀请中国大陆的艺术家到该校进行展览和演讲,开启了美国大学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先河。由于婚姻的原因,Ethan Cohen一度结束自己在纽约的画廊而随其法籍夫人迁居巴黎。在法国期间Ethan Cohen以个人代理(private dealer)的方式推广大陆画家的作品,但由于高税收和地域性的差异使其画商生涯进入了低潮期。1995年Ethan Cohen回到了纽约并在苏荷区南端的Walker Street 37号重操旧业。Ethan Cohen自言:“我是个工作狂,我享受工作,喜欢策划展览,” 同时 Ethan Cohen力图在商业与学术之间寻找经营成功之路。借助1999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中国五千年文明艺术展”、亚洲协会“中国新艺术展”的声势以及Ethan Cohen与中国艺术家间长久以来建立的私人情感,纽约Ethan Cohen Fine Arts近来取得了较往昔5至6倍的销售业绩增长率,客户包括来自欧美以及亚洲地区的藏家。为了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纽约Ethan Cohen Fine Arts并未采取随时对外开放的经营方式,观者必须电话预约。“比起人来人往的公共开放画廊,我更喜欢一对一的推荐方式”, Ethan Cohen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经营氛围中更能给予客户高品质的对谈时间,让客户全面考量艺术作品。2000年9月Ethan Cohen Fine Arts 迁至Walker Street 55号的新址,这个地点处于纽约乃至全球最活跃的艺术中心,在方圆5条街之内就有70家画廊,其中不乏世界级的著名画廊。新址总面积2500平方英尺,共有两层,一楼为画廊展示空间,地下为小型展示、办公和储藏区域。展览安排相当密集,在陈丹青等老代理画家的名单下又增加了刘晓东、喻红、蔡锦、申玲、石冲、王玉平、周铁海等新面孔。Ethan Cohen十分努力地将画廊打造成为一个好的“成交者”(a deal maker),一方面拉近中国当代艺术和收藏家的距离,创造好的交易额,一方面不单只是销售作品,而是试图通过被推荐画家在整个艺术脉络中的地位凸现,给收藏家一个客观的认知。进入新世纪,Ethan Cohen在Jay Street 又新购一个4500英尺的场地,这里将成为其理想中前卫艺术的非商业性的实验场,而Ethan Cohen Fine Arts Editions 是其新成立的出版机构,包括版画、小型艺术品的再制、与限量印刷的艺术家作品,让花不起大价钱的艺术爱好者可以以百元到千元美金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的中国画家的作品。更宏伟的设想是关于成立一个现代中国艺术图书馆的计划,除了中英文的艺术图书资料外,还将包括中国哲学和文学的书籍。Ethan Cohen充满热情的表示Ethan Cohen Fine Arts将肩负起“想了解中国艺术的人的重要来源”的责任。
巴黎第六区现代艺术画廊林立,由Jean-Francois Roudillon于1985年创立的Loft画廊也处其中。展场面积共200平方米,早期的经营思路是现代与当代并举,并以在第二市场中介西方大师名作的利润来发掘和支持年轻法国新秀。现在Loft画廊已经取得了“在巴黎的中国当代艺术画廊”的称号,促成这一革命性转型的正是Jean-Marc Decrop。1999年Jean-Marc Decrop成为了Loft画廊的新合伙人,在他的引导鼓吹下,画廊重新定位为中国艺术家在巴黎的“中间站”的角色。按照画廊3年的计划,每年定期举办三到四档中国当代艺术展。1999年9月转型后的Loft画廊参加在罗浮宫地下广场举办的首届巴黎博览会(Art Faris),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打的70平方米的展位引起全场轰动,不仅有20件作品的销售记录,同时也发展了象巴黎资深拍卖官皮埃尔和意大利佛罗伦萨Gori美术馆这样的大客户。2000年Loft画廊成功参与了香榭里榭雕塑大展,并连续推出郭伟、陈文波等个展。近期Loft画廊更扩大了代理和合作画家的范围,在长长的名单中我们看到方力钧、谢南星、周铁海、陈文波、郭伟、邱志杰、杨少斌、刘小东、周春芽等青年油画家的名字,此外Loft画廊也积极推荐代理艺术家给各大机构,替艺术家争取获得短期居留和工作室使用的机会。在Loft画廊身上我们找不到对中国当代艺术存疑的空间,受到“中国热”感染的Jean-Francois Roudillon承认自己完完全全地被中国当代艺术所征服,对于中国艺术在欧洲的市场前景,Jean-Francois Roudillon作出如下判断:“中国艺术在我所知到的前卫艺术之中是唯一具有国际倾向的当代艺术,它的买家来自全世界各地,全世界的重要画廊都在买中国艺术”;“我相信张晓刚、陈文波这些艺术家在三年之后的画价将达到130万美金!在这两年,很多画家的价格是以两倍、三倍的高倍数跳涨。”“21世纪绝对是中国人的世纪,20年后中国艺术家的行情将比安迪沃霍的价格还要高!” Jean-Francois Roudillon的这些话语在别人看来犹如梦呓,但他却一步一步地实现着他的“中国梦”。2001年对于Loft画廊似乎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陈文波的画我已经卖出20件,毫不夸张地说跟卖面包一样容易”,“比利时大收藏家Guy Ullens从Loft画廊前后购进40件作品”。但是Jean-Francois Roudillon仍表示今年“希望能够进一步开拓法国市场,将在法国的销售比例提升到50%到80%”。同时他对中国大陆充满期望,因为中国经济能力的提升无疑将创造出未来的收藏人群,即便将来欧洲市场萎缩了,但由于中国市场的拓展,将使无数如赵无极案例——“由西向东的市场转向”——不断重演,而这才是Jean-Francois Roudillon 等人的“中国梦”之最好结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