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快乐






(转贴)

端午节习俗之 北方吃甜粽南方吃咸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
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硷,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
成为广东硷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
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
,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
、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
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於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
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
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後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
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
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
东南亚诸国。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
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
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後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
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
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
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方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
,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
,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後,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
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
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後,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
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
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
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後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
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
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硷粽、肉粽和豆粽。硷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硷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
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厦门的肉
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扑
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redtruck 发表评论于
I want to eat...........
笑比哭好 发表评论于
嘻~~~~bia ji ~~~~


你一口,我一口!哈哈哈~~~节日快乐!~~~
彩云满天飞 发表评论于
饿S了, 快点喂我吃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