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黄河》钢琴协奏曲的花边趣闻 ZT
的一些往事
《黄河》钢琴协奏曲的诞生
早在1968年10月的一天,殷承宗從中央乐团到中央音乐学院院来看大字报。殷承宗有了钢琴伴唱《红灯记》之经验,便想在「钢琴革命」的步伐上再迈出新的一步。这时中央音乐学院二楼西墙上,正有陈莲女士的大字报贴出。(陈莲于1964年上书毛泽东,获毛支持,批复「信是写得好的。」之后,曾由江青接见。)
陈莲在此大字报中第一次披露江青曾对她说:「《黄河大合唱》很有气势,可以写成钢琴协奏曲。」从那次以後,殷承宗便向江青写信,拟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写为钢琴协奏曲,江青阅信後批复:「很好。《黄河大合唱》可以留曲不留词。」光未然的歌词,当年启发了冼星海的创作冲动与灵感,今天也同样自然而然地启发和萌发《黄河》钢琴协奏曲创作组成员的想像力和乐思。
《黄河》创作组的成员,从1969年2月成立之後,始终在不断地变化。杜鸣心离去之後,殷承宗從中央音乐学院借调了作曲家盛礼洪先生来主持乐队配器工作。我本人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专职从事钢琴教材创作,以往和殷在探索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方面,志向较合,這次他费了不少力气,把我借调到中央乐团,來与他搭档。
许裴星则是刚刚分配到中央乐团工作的年轻钢琴伴奏演员,曾是殷的学生,殷留他在组內,请他协助一些事务性工作,亦部分地参加创作组的讨论。后来几个月中,青年钢琴家石叔诚也部分地加入到创作组的活动中,因为他是担任《黄河》钢琴协奏曲的B组独奏演员,了解《黄河》创作意图,可以更好理解和演奏该作品。他們二位凭年轻人的聪慧敏感,也发表了一些好的意见。不过他们并不担任任何实际创作工作。殷承宗在受命组建《黄河》创作组的过程中,又请来另一位女士刘庄。
到了1969年初夏,《黄河》协奏曲完成了第一稿。试奏时,请来了李德伦、严良昆(《黄河大合唱》的权威指挥家)、杜鸣心和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各声部长共十余人。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储望华担任第二钢琴(即乐队部分)协奏。从1969年8月到12月,在完成了酝酿方案、体验生活、群众集体讨论以及对第一稿修正的认同之后,进入了整体运作的第二阶段,即创作执笔阶段。《黄河》钢琴协奏曲,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四人负责执笔,日夜奋战。
《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追溯到它之前的初衷,落笔定稿。创作室內抽抽屉、纸篓中数百上千张被废弃的旧稿谱纸……有集体智慧的凝聚,更有创作者们的汲取、筛选及提炼功夫。
(节录自澳大利亚亞中文报纸《华声报》)
李德伦拒绝恢复演出指挥
《黄河大合唱》表现抗战很有代表性。因曲作者光未然和周总理关系好,江青受不了,有一句话:留曲不留词。于是就创作协奏曲,搞了一个作品,是现代人写的,风格是十九世纪中的手法。有的地方像拉赫玛尼诺夫,有的地方像肖邦, 整个说是俄国味,但不像柴科夫斯基,像格拉祖诺夫。《东方红》进去了,《国际歌》也进去了,让行家看起来总是东拼西凑的,没意思!
定稿的时候,我和于会泳吵起来了。我不主张用《东方红》,也不主张用《国际歌》。江青支持于会泳,要表现毛主席,表现党的领导。这叫什么音乐?
我是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个指挥,还搞了原版录音,拍了电影。那时候没办法,不指挥不 行。“四人帮”垮台后,我也不同意修改它,就拒绝指挥这个作品,这作品别演就完了。
那次去香港演出,我说这个作品可以没有指挥,可以由石叔诚自己弹自己指挥。
(转引自北京《爱乐》杂志编辑对李德伦的访谈)
两曲《黄河》齐鸣 石叔诚细说缘由
是黄河浑浊浪头腾空而起,是黄河两岸的船夫在轻声吟唱。日前,着名指挥家、钢琴家石叔诚在西安排演钢琴协奏曲《黄河》,已经演出过200多场《黄河》的石叔诚,对于每一次演出都像首场演出一样认真。作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人员之一,55岁的石叔诚提起《黄河》感慨多多。
1969年他参加《黄河》创作组,当时他还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黄河》是‘文革’中诞生的作品,是江青提出把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改成钢琴协奏曲,用其曲调,而不用其歌词。
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过程经江青的审查,加入了《东方红》《国际歌》等片段。后来,随着粉碎‘四人帮’,《黄河》已有整整10年在中国销声匿迹。”直到1986年,石叔诚在新加坡和中央乐团演奏《黄河》,之后又到香港、澳门进行演出。
这次经历让石叔诚重新认识了《黄河》,他说:“中国人每天听到《东方红》,一演到那里就感觉到毛泽东出来了。在海外的听众没有这种感觉,却能够体会到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精神。
是听众使我认识到作品本身的历史性。回国以后一定要把这种感觉带回去,重新把《黄河》拿出来演奏。”这样,钢琴协奏曲《黄河》这才开始在国内重新奏响。
也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央乐团对《黄河》进行了改编,删除了当年强硬加入的《东方红》《国际歌》的片段,新版本1989年完成,1990年由石叔诚首演。
《黄河》的新旧版本至今还存在争议,许多演奏者演奏的还是原版本。
对此,作为新版执笔的石叔诚说:“《东方红》的出现只有短短一分钟,但那正是全曲最高潮的总结性部分,影响很大。”
“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在作品思想方面,冼星海原作是歌颂中华民族,《东方红》的部分为它贴上标签,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联系到中国最后出现了一个毛主席,这不是作品的原意。”
石叔诚又形象地比喻道:“听众对音乐作品容易先入为主,这就像是衣服上贴的补钉,看习惯了就以为原本就应该在那,其实那样并不一定美。”
——自《西安晚报》
2004-3-7 21:02 老唱片
《黄河》钢琴协奏曲究竟是6人创作,还是4人创作?
读了双方的回忆文章,6人创作缺乏充足依据!
简单说,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殷承宗主要构思,盛礼洪、刘庄、储望华联手共同完成,换句大白话说,殷承宗是组织者,出点子,最后拍板的;他们是动手动脑者。
所有的人,基本可以说都是殷承宗请来参加的,主创的是盛礼洪、刘庄、储望华。主创当然是曲子,不是其他工作的人。
石叔诚与许斐星为什么不是主创人员?
石叔诚他主要是担任B角色钢琴演奏;许斐星是殷承宗的学生,到组里作些事务工作。他就是许斐平的哥哥,与殷承宗是老乡,都是厦门鼓浪屿那个不足2.5平方地方的人。
储望华回忆,他们曾改编过一二首钢琴曲,对“黄河”发表过很好的意见,不担任实际创作工作。
储望华没有一二刷子,殷承宗不可能费劲拉他到创作组里来。上面已经说明了他的才华。钢琴独奏部分由他和殷承宗斟酌,他执笔完成。
盛礼洪是中央音乐学院老师,配器造诣很高,殷承宗请他来主持黄河的乐队配器,平衡乐队与钢琴。
刘庄侧重乐曲的架构,同时协助殷承宗负责业务进程等。
2004-3-7 21:34 老唱片
钢琴协奏曲黄河审查过几次,第一次是1969年初夏第一稿。试奏请李德伦、杜鸣心和严良昆以及中央乐团各声部的部长来提意见。钢琴演奏是殷承宗,储望华用钢琴代奏乐队部分。
李德伦提的意见是,传统奏鸣曲三段结构要打破,沿袭这种框框,不能被中国老百姓接受。
创作组最早在1969年2月组建,原来最理想的创作人杜鸣心调往芭蕾舞团修改音乐,殷承宗出面借调盛礼洪。
1969年9月,殷承宗请来了刘庄。她是巾帼英豪,才气逼人,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素有快手之称,此前她在北京京剧团参加京剧改革工作。由此形成了最后的主创班子,及最后分工。
1969年12月,完成的新稿送江青,于会咏受指派帮助修改,出过一些点子。他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高才生,江青的文化革命得力助手,原文化部长。
经过这次的修改,《黄水谣》的钢琴伴奏部分音型,有古典音乐传统的左手分解和弦,改为双手模仿古筝音型,乐曲中增加了竹笛等民族乐器,强化了民族风格。
2004-3-7 21:52 老唱片
此后又经历了一些反复。如江青提出北京军区某战士听了录音后,建议增加《国际歌》的建议非常好。于是殷承宗电话传达“紧急指示”,修改曲子。
1970年的某个时间,钢琴协奏曲黄河最后审查演出在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除了老毛、林彪和陈伯达三人,其他政治局成员全部出席。获得通过,定稿。
钢琴独奏殷承宗,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协奏。储望华打幻灯字幕,提示音乐的意思。
最后审查定稿的演出时间,石叔诚回忆是1970年2月4日;储望华回忆是1月1日。地点相同。
储望华介绍了二件现场趣事:
第一,定音鼓突然爆破。巨大响声犹如一声枪响,令在场的每个人心惊肉跳,虚惊一场。
第二,演出结束,周恩来二次高喊:“冼星海复活了!”第一次大家没听清楚,他又喊了一声。
2004-3-7 22:03 老唱片
石叔诚回忆相对比较简单,他的侧重是自己为什么要修改“洁本黄河”。关于这个修改,不值得一提。
储望华回忆是创作的真相。
关于作品的风格,储望华回忆说,“由于《黄河》创作组的每一位成员受的都是西洋古典传统音乐教育,多人的合作便可能是对某一种艺术混合体的认同。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选择了拉赫马尼诺夫、李斯特、柴可夫斯基、拉威尔等人的作品,细心聆听、潜心借鉴。在《黄河》钢琴协奏曲中,确有不少部分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2004-3-7 22:43 老唱片
刚打字满着呐,不想发个表情符号,一点击,全丢了,郁闷!!!
2004-3-7 22:45 老唱片
石叔诚回忆,概括说,他是创作成员之一;盛礼洪、储望华以及刘庄是主要创作人员。
不打字了,这个程序真是关键时刻老出问题!!!
2004-3-7 22:57 meltice
石叔诚的回忆里明着为许斐星鸣不平,实际上也是替自己叫屈。我想问下老唱片,这件事许斐星后来是否发表过什么说明?
2004-3-7 23:17 老唱片
没有看到许斐星的回忆。前面说了,他是殷承宗的学生,都是鼓浪屿人,到组里是帮助殷承宗做事务工作。殷承宗尚且觉得自己功力不够,请了几个高手,都有不错的作品,他是殷承宗的学生,可能比老师水平高吗?
石叔诚的回忆,说不出他和许斐星对曲子创作做了什么,出了什么具体的点子,改了什么具体的乐段。他说了,刘庄出手的至少有那段竹笛。
刚才打字丢掉很多,不打算再打字了。总之,石叔诚他也说的很清楚,当时创作组的三间套创作室,盛礼洪和储望华各一间,闲人免进的。大间的有二台钢琴,是集体用,他偶尔在大间的沙发上过夜。他如果分量很重,可能“偶尔”“在沙发上过夜”么?
现在,除了石叔诚,他们全部移民国外了。出力的人,殷承宗应该都不会忘记一起登记注册。
2004-3-7 23:33 meltice
石叔诚和其他一些人的想法可能是,“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当初也出过一把力不是?”:p
那个时代很多的集体创作,集体智慧,后来引发出不少问题。出丑了,互相推卸责任,露脸了,争相抢功。
记得一个传闻,说当初中国研制成功人工合成胰岛素,其成果本来可以获诺贝尔奖的。但由于是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不可能算到1-2个人头上,于是就与诺贝尔奖无缘了。传闻而已,不知是否又一个自我感觉良好。:p
2004-3-7 23:48 老唱片
储望华的回忆,心态也很平静,而且是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回忆的,他为此特别说明。主要的关键的地方,与石叔诚并无根本分歧,我觉得比较真实可信。
其实很多事情是可以说清楚的。但是,就是有人喜欢这么沾点光。有本事,自己 创作个大作品啊!
陈钢在文革写了很多红色作品,现在留下来的有几个?他修改的梁祝,据说也就演出了那么一轮就沦没了。现在大家演奏的还是他与何占豪共同创作的谱子。
王洛宾的那些西部民歌,很多搞音乐的不服气,包括陈钢在内,都认为不是他的作品,不过是整理而已。行啊,你也来整理整理!后人敬佩谁,今天就可以有答案,不必到明天。
搞个“洁本”《黄河》,确实没意思。说什么也不是原来的东西,再好也只能是赝品。
有能耐,搞一个全新的中国狂想曲钢琴协奏曲!
2004-3-8 00:17 meltice
中国现在的确非常缺少原创的大型音乐作品。陈钢那个年纪的作曲者们,早已经不可能写出什么来。新一代的谭盾的名声似乎不小,但不知几人听过他的作品。曾经翻过几本很老(八几年)的“文汇”(?)月刊,里面有刘索拉写的报告文学式的文章,谈到谭盾,叶小刚,瞿小松。后面两位现在也不知在干什么?
2004-3-9 11:14 老唱片
谭盾玩时尚,那个卞祖善不是很善意的奉劝过他,结果好意惹得大家不高兴,谭盾更是恼羞成怒!
新春期间,还真看到一个节目,是谈流行歌坛的访谈,请了叶小刚做嘉宾,观点还能接受,如他认为中国的摇滚最好的是崔健,几乎是不可超越了,但音乐后期制作的太粗糙。港台的他认为那个陈淑桦唱的、制作的都非常高的水平。
瞿小松发表在第一期《读书》上的“音乐杂记”,他在反思音乐学习与创作的迷惑,年前我也提到,值得看看。
倒是那个叫苏聪的干什么去了?他写的四大唱片公司碟片的特点,似乎没有并没有过时!
2004-3-9 11:16 老唱片
看来还的把那天网络出问题丢了的再打字发出来,自然是为了说明自己的看法。
之所以认定他不是主要创作人员,我们是就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乐曲来说。我们说的是主要创作人员,当然不包括辅助参与工作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认为,修改这个历史的创作,不仅仅是修改历史的问题,前提是一个资格的问题。
2004-3-9 11:18 老唱片
石叔诚自己介绍当时的情况,“我们的创作组设在和平里八区五号楼的一个三居室的公寓内。其中两间为盛礼洪和储望华的卧室,闲人免进。大间为创作室,内置两台钢琴及一个写字台,还有一个破两用沙发,偶尔我在上面过夜。乐曲的草稿写的是两架钢琴谱,第一钢琴是独奏部分,第二钢琴是乐队部分。”
前面已经说了,第一钢琴是独奏部分是殷承宗演奏,第二钢琴的乐队部分是储望华担任演奏的。
2004-3-9 11:20 老唱片
石叔诚回忆,“1969年2月7日中央乐团《黄河》创作组正式成立,殷承宗任组长,成员为杜鸣星、储望华、许斐星和我”。2月23日李德伦带对到天津走访王莘,听他介绍当年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事情,同行的人就是创作组的几个。王莘就是那首“五星红旗”的作曲,周恩来和老江都特别喜欢他的这首歌。
石叔诚回忆说自己为创作成员之一,他把自己列在最后,并非出于谦虚,而且应该是个事实。因为论资排辈是习惯,也是传统。从年纪与经历都可以看出,许斐星已经毕业,他则是刚毕业,分配到中央乐团还未了断音乐学院的关系,换句话说,他是当时“资历”最浅的一个。
2004-3-9 11:22 老唱片
石叔诚说,“在这个创作班子里,我和许斐星还是学生,虽有热情,却无经验,只写过一些不成样的小曲子。殷承宗和储望华都是才华横溢的,不仅写出过精彩的独奏曲,还共同创作过一个颇具新意的小组曲《农村新歌》。可他们也还是钢琴系的毕业生,非专业作曲家。”
石叔诚眼中,“只有杜鸣心是一位创作过《鱼美人》和《红色娘子军》的专业作曲家,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其实,杜鸣心参与吴祖强那个班子一起修改《红色娘子军》这是后话,并不是当时。对他这句话的理解,言下之意,殷承宗和储望华还不够创作黄河的资本。盛礼洪是杜鸣心推荐给殷承宗的,大家都认可他的创作能力。
2004-3-9 11:28 老唱片
储望华确实是才华横溢,这些从他大量的创作作品,可以证明。
当年是因为家庭出生,他只能报考钢琴系,不能报作曲系。他的个人志向始终作曲是第一,也因此造成了他作曲、弹琴,都是好手。
2004-3-9 11:46 老唱片
1969年3月29日创作组到黄河体验生活。石叔诚说,““记得直到出发当天,殷承宗才通知我去不成了。”“理由是我做为应届毕业生必须留校参加运动。”“中央音乐学院的工宣队不同意我去。”
殷承宗的真实态度如何,现在当事人没有开口,不得而知。但从对待储望华的积极态度,不难推测二人的分量。储望华之父亲储安平冤案,是文革中最著名的老毛一手制造的文化人大案件之一,如果不是非常必须,储望华参与这样的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难怪储望华回忆最后政治局审查黄河的时候,他仅仅做一个打幻灯的小角色,最后批准同意是何其艰难。当时如果石叔诚是必须的角色,以殷承宗为储望华参与穿凿前后所做的多番努力看,他完全有能耐说服工宣队以及造反派的。唯一解释是,他参与也罢,不参与也罢,无关大事。
2004-3-9 11:48 老唱片
有一番话,石叔诚说的很实际,“在那个历史时期,大家没有什么名与利的追求和竞争,能有机会去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最大的满足了。”
“创作组的成员,包括中途加入进来的刘庄,都是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年轻人,大家的艺术趣味比较接近,相互之间没有什么隔阂,争论起来也没有什么顾虑,工作气氛相当活跃。再加上这个协奏曲属于改编式的创作,使得集体合作成为可能。”
“殷承宗是创作组的领导,工作由他统筹,方案由他拍板。储望华自始自终创作在第一线,如果还能找到全部草稿的话,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他的手迹。乐队部分的配器,则全部由盛礼洪完成。”
至此,钢琴协奏曲黄河原主创班子,跃然而出,他们就是殷承宗在海外注册版权的,可以说就是“黄河四人帮”。
2004-3-9 17:57 蚊子
才华横溢抱负极高的储安平留下了一个才华横溢心境恬淡的储望华。父亲怨死,至始至终没能搞清是何日何地自杀;自己流浪异国他乡,当年的功苦现今被别人篡篡夺了创作权。
2004-3-9 18:26 meltice
谢谢老唱片详细讲述有关黄河钢协创作的来龙去脉和中肯的分析。看来六人创作是没有多少依据的。石叔诚改“洁本黄河”也没有什么理由和权利。
储安平是死是活实际上都不清楚,因为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猜测自杀的可能大。唉,那个年头。蚊子说储望华“当年的功苦现今被别人篡夺了创作权”似乎属误解吧,注册的四人里有他的。
2004-3-9 18:59 蚊子
罪过罪过:o
读文章不够仔细之过。俺一直以为殷是主中之主。:o
2004-3-12 19:45 老唱片
继续这个话题。
关于《黄河》钢琴协奏曲以及他出版发行的CD各版本的介绍,下面的这一篇文章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被到处转载,不知道原来出处与作者,现转前面的一个总说,大家看看大致:
钢琴协奏曲《黄河》系根据我国著名音乐家洗星海的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作品以宏伟的气势,寄黄河以抒民族伟大情怀,在当时鼓舞了亿万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日寇入侵的决心,是中国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巨作。
钢琴协奏曲《黄河》始创于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钢琴部分由钢琴家殷承宗主要构思,并与作曲家刘庄、储望华联手完成;乐队配器及总谱执笔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盛礼洪。这部作品的问世是艺术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1970年元旦,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北京首演。
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格,以标题性组曲的形式写成。今天,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已冲出国门,成为一部在世界范围内音乐会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曲目。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录音版本很多,先就五个版本的CD唱片做一简要介绍:
一、殷承宗和捷克广播交响乐团合作,艾德里安·利帕指挥,香港马可波罗公司出且,唱片号是8.223412,1991年以DDD形式录音。
二、石叔诚与中央乐团合作,由石叔诚自己指挥,中国唱片公司与香港宝利金公司联合出品,唱片号是CCD90/096,1990年以DDD形式录音。
三、孔祥东和中央乐团合作,麦家乐(香港)指挥,唱片号是SP3.1G,1992年以DDD形式录音。
四、石叔诚和中央乐团合作,胡炳旭指挥,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出品,唱片号是HRP783一2,1990年以DDD形式录音。
五、爱泼斯坦〈美〉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合作,尤金·奥曼迪指挥,美国RCA唱片公司出品,唱片号是8.240158,1974年以MD形式录音。
这五个版本的诠释、演奏均有独到之处,各有所长……
2004-3-12 19:50 老唱片
这个说明,最主要的部分,与前面二位当事人的回忆略有出入。特别叫人质疑的是“钢琴部分由钢琴家殷承宗主要构思,并与作曲家刘庄、储望华联手完成”的说法。与其说是钢琴家殷承宗主要构思,不如说是江青总体构思!关于这一点,有很多事实,可以佐证。
2004-3-12 19:56 老唱片
钢琴协奏曲黄河,总是打着“黄河大合唱”的旗号,试图说明自己的血缘关系。其实,一前一后二个“黄河”,在我的心中,前一个是精品黄河,后一个实质是江青搞的仿制品,动机和目的很明显,为的是以个人取代民族,以她的私心杂念取代“黄河”,制造混肴。二个“黄河”在不明事理不明真相的国人心中,引起混乱,带来的影响大不一样。
隔壁论坛还是有些人为偷换概念的“黄河”大张旗鼓宣扬,根本不提及他们弘扬的是伪造的“黄河”精神。类似这种自以为是、抛开历史事实的分析黄河,这些年见多不怪。他们凭空想象“黄河”的创作动机,盲目臆测作品的目的和思想,试图把钢琴协奏曲黄河与黄河大合唱等量齐观,真不能不承认,这是文革的余毒。
好,也看一看这类典型的一种理解:
“黄河钢琴协奏曲,改编自《黄河大合唱》。它诞生于那个特殊的年代,正值文艺界万马齐喑,几乎举国上下所有的艺术家集中优势兵力去搞那几部作品,在《黄河》里也倾注了无数心力,以致于作品无论从其思想性、政治性还是艺术性上讲,都是出类拔萃的。它没有全盘西化地按纯粹意义上的西洋协奏曲创作,而是别出心裁地采用协奏曲的部分创作手段,为《黄河大合唱》剪了个板儿寸,喷了点儿香水,穿了套西服,打了条领带,然后套上双老头儿鞋,就此粉墨登场。
“经过美容的《黄河大合唱》,乐曲更加生动,更加富有表现力,给听众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它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的土壤,是土生土长而用洋酒浇灌出的中国协奏曲,却也开鲜花、结硕果,树立了中药西吃、洋为中用的典范,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四个乐章黄河钢琴协奏曲真是一个中不中、洋不洋的东西,但这个混血儿却有了杂交优势,称为协奏曲,却不依常理,而是独辟蹊径,独树一帜,最终修成正果,在世界乐坛占有一席之地,倒也算乐林奇事。”
2004-3-12 20:01 老唱片
“在乐曲终曲时揉进东方红和国际歌是秉承江老太太之意,虽后人多对在乐曲结尾揉进东方红颇有微词。但窃以为反对者之意可能在政治上和感情上的因素多一些,这个部分决非一无是处,甚至是天才的创意,简直可以算是一个点睛之笔,试想在这段高潮中,除了东方红还有什么乐段能表现出那种力拔山河、摧枯拉朽般的气势,还有什么能表现出这么戏剧性的效果,而且以它在全国的知名度,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就如同老柴在他的一八一二中引入马赛曲一般。如我是作曲者,在寻遍各种题材后,忽然有人送来这包作料,我简直会欣喜若狂,正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已入我怀中”的感受,妙不可言啊。怪不得江老太太早年能憩身文艺界,果然并非浪得虚名。”
“在不谙世事之时,就有幸看到了由殷承宗领衔主奏、中央乐团协奏的演出,虽然是在电视里,但已深深为其折服,现在那么喜欢音乐,回想起来,《黄河》真是功不可没。要说老殷的演绎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看过演出的人绝不会忘记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烧友都说霍洛维茨的演奏有如排山倒海,难有其匹。而老殷的演奏则势如破木,其演出台型更是豪情万丈,不仅随着乐曲的进行而坚毅果敢地点头哈腰,他那坐着的伟岸身躯也常随着节奏跃动起来,与乐坛的“体操王子”小泽征尔可称一时瑜亮,如能搞到当年的发烧录音,以烧友的金耳朵,当能听出坐椅在老殷臀下的呻吟之声(与闺房中的绝不相同),琴键在老殷肥硕的十指极速而强有力地敲击下放声高歌,也施展出了浑身解数,听说那架钢琴在经历那次筋疲力尽的演出后便大休(修)去了。
“又传国内最著名的钢琴厂特地聘请名师,选重料专为其量身订做了一架结实无比的钢琴,然经老殷多年磨练,琴键上指迹殷然,有如少林寺武僧练功房的地面云云……
“老殷的演奏固然动人心魄,难得是整个乐队的演奏亦是出尽风头,与老殷配合得水乳交融,整个演出场面宏大,气势惊人,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听得人快感一波接着一波,尤其是保卫黄河段,从那铿锵有力的演出中,我们分明听到了战马嘶鸣,刀光剑影。到结尾喻示在老毛领导下取得胜利的东方红旋律出现,更是高潮中的高潮,每次听完都是热血沸腾,手心冒汗……
“想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文革期间创作,必然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要深刻理会时代精神,方能将情绪融会其中,发挥出好的水平,这就需要演奏者经历过那个时代,而又对它怀有朴素而又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就是傻得可爱的那种),虽饱受其苦而痴心不改,绝不持任何否定心态,这真是太难了。试问现在还有哪位文革的遗老遗少能担此大任,即使当年参与作曲者,也是磨刀霍霍向黄河,将这一文革能留下来的仅存硕果,抽心扒皮。而演艺界但凡从文革过来的,有几个不是伤痕累累,即使运动中没被打倒的,运动后也要被打倒了,即使坚持到最后屹立不倒的,又如何能不怀有刻骨的仇恨,再加上时间杀手的肆虐,就算老殷尚能饭,又如何还能配齐一个能够重现当年雄风的庞大乐队,进行一场世纪演出,将那神圣的一刻留在烧友的CD架上?可怜一代名曲,就此湮没,惨……”
2004-3-12 20:15 老唱片
《黄河大合唱》向来以感情真挚,情绪激昂,气势澎湃而感人,他天然有着一种感召力,让人从黄河的悲怨,黄水的凄凉中惊醒觉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豪情大志,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救亡之中去。但是钢琴协奏曲黄河,严重歪曲原作的本意与创作精神,把大合唱对民族伟大精神的歌咏,偷换成个人崇拜,改写为对红太阳的圣歌,今天还到处宣扬,这是民族的悲哀。
2004-3-12 20:29 老唱片
钢琴协奏曲黄河最主要的问题是“借题发挥”。
他的出发点和最终结果,都是为了宣传个人崇拜,不是抗日,更不是民族精神。这是从根本上背离黄河大合唱基本原则和主导精神的要害。
因此,指导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动机,与其说是为了黄河,不如说是为了文革,他实质就是一种政治阴谋,目的是试图创造一种偷换概念的渠道,制造混乱,达到他们的目的是,把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的精神与个人崇拜、与极左思想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钢琴协奏曲黄河中,有的是虚情假意,缺的是真情实感的好音乐;有的是宣传蛊惑人心的买卖,有的是政治阴谋的企图。
看看他创作的年代背景,以及真实的故事,不难了解其中“黄河”真实的音乐形象是什么、抒发的情感又被偷换成了什么!
冼星海在“保卫黄河”之前,写了非常成功的女高音、男中音对唱和女声小组唱,黄河颂,黄河怨,黄河怒,保卫黄河,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其中黄河的苦难是最主要的,他是民族的苦难,人民的屈辱。
记得文革后,小泽征尔故地重访,就被郭淑珍演唱的“黄河怨”感动的热泪盈眶。
当年若大合唱没有写出了民族的精神,没有真实反映这个苦难与屈辱,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哪里来那么强烈的共鸣,哪里的怒吼与激情?
2004-3-12 20:40 老唱片
黄河大合唱是个完整的组合,不能分割来对待。他的核心不应该简单理解为仅仅是一个“保卫黄河”。如果音乐听不明白,请注意听听光未然写的歌词!
大合唱前面写了那么多的苦难,那么多的悲惨,那么多的怨愤,这个才是最后激情迸发保卫黄河的基础,这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但钢琴协奏曲黄河却寥寥几笔一带而过,处理十分简单。
钢琴协奏曲比大合唱肤浅很多,特别是东方红与国际歌的引入。今天看来,他的引入确实很荒唐,但在创作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年代,他可谓必然。
说荒唐,是在钢琴协奏曲的保卫黄河战役中,把当时国统区的人民全部都排斥。读一读真实的历史,呵,不难了解到,国统区民众在大前线与鬼子一比一对拼。如果不是国难当头,同仇敌忾,国共怎么可能再次合作?没有这个合作赢得的机遇,五星红旗将如何插遍神州大陆!
黃河鋼琴協奏曲(1969-70): I 黃河船夫曲
黃河鋼琴協奏曲(1969-70): II 黃河頌
黃河鋼琴協奏曲(1969-70): III 黃河憤
黃河鋼琴協奏曲(1969-70): IV 保衛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