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就是文字要译得美。文字美有三个含义:含义美,形式美,音韵美。 1. 含义美:指读后通过其内在含义产生美的联想。具体讲,如果使人对描绘对象产生好感,则算成功,如果产生反感,甚至厌恶,则不算成功,也就是说译得不美。 (1)…big-breasted and high-hipped,…stretched and then gradually awaken. 这说的是蓝岭山的姿态。big-breasted and high-hipped 就是“巨乳”和“肥臀”。可如果真这样译成 “巨”和“肥”,则未免有失雅致。我译成“臀丰乳高”,则是脱化于中国古典小说中类似的说法。至于stretched,起初我曾译成“伸开懒腰”,也不算美,最后译成“伸腰舒臂”似乎好多了。 (2)…the stubborn weed that thrust its shoulder through a city street. stubborn weed, 如果译成“杂草”,不太贴切。“杂”,令人反感,因为杂草一般都在被铲除之列。这里讲的是春草,虽然茂盛,但是绿茸茸地充满生机,而且还散发着缕缕独特的清香,可爱而不可厌。既不是与庄稼争夺养分的杂草,也不是为蚊虫孳生提供条件的杂草。我译成了“萋萋芳草”。“萋萋”是stubborn 的一中含义,既充满活力,有充满顽强的生命力。我没有用单个的“草”字,而是用了一个偏正结构的“芳草”。至于是否“芳”,那当然要取决于译者的审美情趣。 2.形式美:指遣词造句要精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结构美。至于什么样的文字才算美,不同译者有不同的追求标准。我的追求是适当运用一些古色古香的古诗词结构。为达此目的,我注意了几下几点。 (1)化静为动,改变结构,求灵活。 In some years, April bursts upon our Virginia hills in one prodigious leap – and all the stage is filled at once, while choruses of tulips, arabesques of forsythia, cadenzas of flowering plum. 四月,有时不知怎地一跃,就来到了弗吉尼亚的山坡上——转眼之间,到处生机勃 勃,酷似一个大舞台。郁金香组成了大合唱,连翘构成阿拉伯式图案,洋李唱出了婉转的歌声。 我用化静为动的方法,对of 所表示的静态所属关系进行改造,加用了“组成”,“构成,”和“唱出”几个动词。这样就成了排比句,形式工整,生动活泼,读起来也 顺畅。 (2)化零为整,化乱为工,求节奏。 All was locked in this tiny, ingenious safe - the mystery, glory, the grand design. 神秘的色彩、雄伟的气魄、壮观的景象、这一切一切,都被封锁在这只微小然而奇妙的保险箱内。 我采取化零乱为工整的方法,对原文the mystery, glory, the grand design 三个词进行了改造。原文中前两个词组分别由一个名词组成,第三个则是一个形容词加名词的偏正结构,而我把前两个词从原文的名词形式变成形容词形式,然后分别加上两个原文中没有,但与原文含义并不相悖的名词“色彩”和“气魄”,于是就变成了三个偏正结构,不仅看起来工整,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颇有一气呵成之感。 (3)重复用词,首尾倒置,求新颖。 Springs are not always the same. 原来我译成:春天并非总是一模一样。 但是如果译成“年年岁岁春不同”,似乎也不错。可是如果真的这样译,那最好再加上一句。怎么加呢?依我的习惯,尽量求对偶。汉语多以偶句求稳健工整,这也是出于中国人的“对称求美”的观念。如果造对偶句,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可以采用重复用词,首尾倒置方法,对“年年岁岁”进行改造,这样既有节奏感,又不无新意。比如可以造成对句:“年年岁岁春常在,岁岁年年春不同”。仔细玩味,对偶句放在文章之首,比单句似乎更自然完美。 3.音韵美:音韵是有声的,文章是无声的,音韵与文章两者似乎毫不相 干。然而,文章写出来有时是要人念的。一般文章尚且如此,散文就更不用说了。既然要念,就要力求音韵优美,只有如此,才能琅琅上口。为达此目的,译者在选词造句的时候就要注意声调韵律的问题。 (1)one acorn, nut brown, glossy, cool to touch. 那是一颗栗色的,光滑的,摸一摸凉凉爽爽的橡子。 我用叠音字“摸一摸凉凉爽爽”,这显然比“摸者凉”读起来要有节奏 ,要明快响亮得多。 (2)and fields that were dun as oatmeal turn to pale green, then to kelly green. 像麦片粥一样微暗的原野,起初淡绿素雅,继而翠绿欲滴。 我本着音调力求和谐的原则,搭配运用了“雅”(仄声)和“滴”(平 声)二字。如果把原文死译成“先变成淡绿,后变成翠绿”,两个词组的结尾都是相同的仄声字,读起来就呆板多了。 (3)Look to the rue anemone, if you will, or to the pea patch, or to the stubborn weed that thrusts its shoulders through a city street. 如果愿意,你就去看一看吧!看一看芸香银莲,看一看萋萋芳草,看 一看无边的豌豆田,尤其是那萋萋芳草,早已甩开臂膀,穿街过市。 排比句运用得好,可以使文章读起来似大江之水,飞流直下,气势磅礴,锐不可当。为了发挥排比句的作用,在此例中,我试着根据原文,先把“看一看”提出去,成一独立句,而后又造出三个都冠以“看一看”的短句,排列在一起,即“看一看芸香银莲”,“看一看无边豆田”和“看一看萋萋芳草”。为了造成整齐的排比句,我对原文句式结构进行加工,比如萋萋芳草后面原来有一串修饰语,即“早已甩开臂膀,穿街过市”。我把这段修饰语摘下来,放到后面独立成句,而后为了音调和谐,把豆田和芳草的顺序调整一下,于是三个词组的结尾就成了“莲”(平声)、“草”(仄声)、“田”(平声)。读起来不仅押韵,而且音调平仄和谐,因为“平仄平”总比“平平仄”要响亮。
三.译出内涵
我在这里说的内涵就是指原文中隐含的词语和含义。 1.隐含词语:这是指由于英语表达习惯,有时把汉语惯于写出来的词语隐藏起来。例如比喻问题,既不加“像什么”,也不加“是什么”这些明喻和暗喻的标志性词语。有时为满足汉语表达习惯,要把这些隐含的词语从幕后请出来,写出明明白白的比喻句,或明喻,或隐喻。不然就显得缺乏衔接词语,既造成词语空白,又造成语义断层,使读者感到不知所云。 (1)and all stage is filled at once. 按字面译为“舞台立即充满(各种节目)”,但是前文讲的是春天来到弗吉尼亚,下面突然出现“舞台”,读来不知所云。因此需要把一个隐含的比喻说法译出来。比如译成:春回大地,活像一个大舞台。下面再接具体描写,诸如:大合唱、阿拉伯式图案、婉转的歌,就清楚多了。 (2)The dogwood bud, pale green, is inlaid with russet markings. Within the perfect cup a score of clustered seeds are nestled. 前面一句是说山茱萸蓓蕾的颜色。后面紧接这说再完美无缺的杯子里如何。注意定冠词the 极其重要,说明有所指,也就是说刚才已经提到,但cup一词在此句才第一次出现,令人费解,显得cup一词来得突兀。只有加上汉语中表示比喻的标志词“像”、“是”、“犹如”等等,才显得清晰自然。我加了“活像一只只完美无缺的小杯”。 2.隐含语义:就是透过词语看到作者想表达的含义。表达含义的词语要选出两个特点,一是具体,一是普遍。 所谓具体,就是仔细推敲,选出含义最具体的词语,才能准确。 (1)the dark Blue Ridge Mountains in which I dwell, 其中的 dark如果译成“黑”则不美。我译“黛”。何为“黛”,什么时候才有“黛”?有诗云:“近山翠,远山黛”。所以“黛”能体现空间层次,产生距离感,立体感。此外,“黛”是淡青色,只有山远才会产生,那是一种说不出具体颜色的模糊颜色,用这个词可以产生一种朦胧美。这是其它颜色所不能表达的。细细体味,原作者是在表示一种空间层次。 (2) a wild rhizome was raising a green, impertinent shaft toward the unseen winter sun. 我起初的译法是:“有一棵野生根茎正朝着那看不见的冬日伸出一个野性十足的绿芽来”。后来我曾经改把其中的“野性”改译成“干劲”。不过我又觉得并不贴切,没有译出隐含的词义。关键词是impertinent, 可作“不礼貌”解,也可作“鲁莽”、“莽撞”或“肆无忌惮”解。如果译成“干劲十足”,不沾边。译成“肆无忌惮”则含贬义,也不恰当。一个幼芽的生长谈不上褒贬的问题。再来推敲“野性”,倒是觉得还算差强人意。我认为这个词是中性偏褒,有天真幼稚,初生牛犊不谙礼仪之义。俗话说“童言无忌”,就是说儿童天真烂漫,虎气十足,但言语动作难免考虑不周,因此会显得唐突失礼,不过由于年幼,反而平添几分可爱。 所谓普遍,就是指把原文过于具体,以致令汉语读者难于理解或欣赏的具体词语,译成带有普遍意义的词语。这有时也为译者提供便利,或可以说在不可译的困境中得以 解脱。 比如:milliner’s scraps of ivory silk, rose tinged. 有人把milliner译成“女帽商”,结果全局译成“苹果花像女帽商收集的绸缎碎片般象牙的乳白色”。有人则译成“女帽、妇女头饰设计者的碎绸布片”。既不美,也不确切。译得这么具体,又麻烦,又不清楚,何不译出作者得内在含义?所以选用一些能表达苹果花颜色得普遍性词语即可。我译成:“苹果花开,展示出一片片染了玫瑰红的象牙色薄绸”。仔细玩味,此句缺乏衔接词,故而显得不合逻辑,苹果花怎么展示薄绸?可以改成:“苹果花开,简直是在展示一片片染了玫瑰红的象牙色薄绸”。因为“简直”或“酷似”等词就像润滑剂或缓冲器,可以使语气避免生硬武断的色彩。
二、力求句式多姿多彩,服务情感表达的需要。 Spring 是一篇抒情色彩浓郁的散文。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具有取材广泛,自由便捷,结构灵活,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句式多样等特点。尤其是散文的句式,常随情感表达的需要呈现丰富多彩的变化。这一点,在 Spring 原文中可得到直接的引证。宋译《春》显然继承并发扬了原作的这个优点,在句子的长短、句子结构的安排等方面尤多努力,为完美传达原文的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句子结构的安排上,宋译将忠实与创造相结合,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译文中破折号的使用尤其夺人眼目,上面不太长的选文里就使用了六个破折号,这在别的文章里是不多见的。这些破折号的使用,给译文带来了一种动感、多变的节奏。同时,为了服务于情感表达的需要,译者还有意增加了句子中间的停顿(如不说“山茱萸的蓓蕾淡绿清雅”而在“蓓蕾”和“淡绿清雅”之间增加了一个逗号,不说“黛色的兰岭山是我居住的地方”而说“黛色的兰岭山,那是我居住的地方”,这样处理,明显文字的抒情意味更浓了),强化了文字背后欢快、喜悦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