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镜头下的民国广西社会与历史-广西瑶族研究的补充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广西瑶族众多,分布亦广,为中国瑶族人口最为集中、人数也最多之省份,人口已达百万,占中国全部瑶族人口的60%以上。因此,早在民国时期,大瑶山的瑶族大头人李荣保,就被桂系封为“瑶王”,可见其势力之大。

在美国的天主教玛丽诺外方传教会(美国天主教传教会)于1920年代进入广西,以梧州为基地进行传教之后,大瑶山的瑶民就成了其传教的主要对象之一。

而也就在这个时期,广西的瑶族状况也开始引起了中国民族学界的重视。据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覃乃昌的统计,真正意义上的瑶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1928年5月至7月,中山大学生物系采集队辛树帜、石声汉、任国荣、黄季庄等首次深入广西大瑶山(今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等瑶族村寨采集生物标本,对当地瑶族的歌谣和生活情况作了一般的记录,首次了解了那里生活着的盘瑶、坳瑶、山子瑶、花蓝瑶、茶山瑶五个不同的支系,为后来的学者以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对瑶族的田野考察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后,颜复礼、商承祚、庞新民、李方桂、姜哲夫、费孝通、王同惠夫妇、赵元任、潘质彬、王英夫、黄季庄、李旭华、陈志良、张景良、觉迷、陈劳新、石声汉、梅青、叶国庆、马长寿、李方桂、张坤、赖健生、刘介、刘君煌、钱穆、王菜夫、赖玉、章涤尘、梁上燕、乔笙、消凉、佐杨、炽昌、汤剑青、韦玉岗、盛襄子、张震道、唐兆民、江应梁、黎公耀、陈隆吉、憾庐、吴彦文、剑熙、杨永凡、徐益棠、林惠祥、徐松石、雷金流、梁瓯弟等一大批学者和学生,都先后或进入瑶族地区考察,或开设讲座,发表论文,出版论著,对瑶族进行了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可以说,1920-1930年代的广西瑶山考察和研究,为日后的国际瑶学的开展,奠定了相当的基础。【上述覃乃昌的统计,详见覃乃昌:“20世纪的瑶学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上述名单中列出的学者,全部为国人。可是,在美国传教士的镜头里,却有一德国教授也在1930年代参与了瑶族历史与民俗的考察,这就是当时在上海大学担任解剖学教授的德国人
A. Waldeyer 博士。下面是一张美国传教士于1935年在广西平南县政府拍摄的照片,下面的注释标明了每个画面中人物的身份,这至少可以成为上述覃乃昌文中未曾涉及的资料补充:


该照片拍摄于1935年3月15日。从左到右依次为:1. Dr Fang(方博士?-上海沪江大学教授), 2. Dr Wu(吴博士-上海沪江大学教授), 3. Dr A. Waldeyer(上海大学解剖学教授), 4. Fr. Thomas Keirnan(纪义能神父,平南教区司铎), 5. Col. W.F. Wong(王上校-平南县县长), 6. Fr. Arthur Dempsey(谭拔士神父,圣若瑟小修院院长)。

上述吴博士极有可能就是覃乃昌提到的吴彦文。这里的Fang博士比较费解,因为覃提及的上述名单中无一姓方或房的学者。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传教士或后来的档案整理或登记者将这张照片拥有者提供的名字抄写错了:F与T或P在手写起来可能会发生辨认错觉。如果是将T错写成F,那在前面的名单中,就有一人可能对得上号:即姓Tang(唐)-唐兆民。如何是将P错写成F,前面的名单中也有一人可以对上号:即姓Pang(潘)-潘质彬。当然,熟悉研究广西学者的历史之人士,也可找来他们的照片,对照之下,也是可以辨认这Fang博士的。

至于那上校军人出身的王县长,查找一下当时平南县长的记录或县志,应该可以找出其正确的中文姓名来。照片的背景可能是县政府,也可能是县民团指挥部。

只是那个德国学者,有何关于广西瑶族问题的论著发表,就只有留待覃乃昌先生等瑶学专家去查证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