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宪文对信阳人民犯下罪行,后来怎样?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路宪文对信阳人民犯下罪行,后来怎样?

非常复杂的历史。

路宪文被判终身劳改,他实际是一个替罪羊,胡耀邦是难得一见的我国好领导人,但是,他的结局,,,

当时,毛,刘,邓是一派
周是一派,后来,刘又和周合作,再后来,邓又和周派的合作把四人帮打倒

路宪文这个畜生,信阳人民怎么不咬死他!信阳事件的处理,有13万干部受到审查,983人被撤职,275人被判刑,其中县级以上干部50人。但是,吴芝圃却得以从轻发落:1961年7月,中央任命刘建勋为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改任第二书记。1962年4月,吴芝圃调中南局任书记处书记,并且一直是中央委员。 他自己曾在检讨中说:“省委和我犯的错误严重得很,罪恶也很大。组织上无论如何严肃处理,我都没话讲的。处以极刑,我也应引颈受戮。” 文革中吴芝圃遭揪斗,死于1967年。 一九七九年中央还为他正式补开追悼会
路宪文被判终身劳改,之后一直被关在河南北部的一个劳改农场,“文革”后还活着,居然乘着平反“冤、假、错”的 的风头,给胡耀邦写申诉,说当年陶铸王任重冤枉了他,要求平反。胡耀邦批示道:如果连路宪文这样的人都要平反,我们还搞什么拨乱反正?

毛和吴芝圃的“河南共产主义实验”,“信阳事件”的直接操作者是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而路宪文的背后则是中共中央委员、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而吴芝圃的背后呢,是“人民的大救星”。

《信阳事件—— 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作者张树藩是1959年的中共信阳地委副书记、行政公署专员,他在重病的1993年,开口给历史留下了关于“信阳事件”真实纪录——文章说: “从‘信阳事件’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真是太好了。当时信阳地区饿死那么多人,并非没有粮食,所属大小粮库都是满满的,但群众宁可饿死。也没有抢过一个粮库。这证明与共产党血肉相联的人民是多么听话,多么遵纪守法,多么相信党。而我们某些领导干部,实在是愧对人民啊!”(《百年潮》1999年第12期)。张树藩回忆说:一九五九年河南适逢水旱交加,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民拼死力苦干,实产210亿斤。但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是不管老天爷算老几的,偏要把大灾年当成大丰年。他一手举着高指标,硬是估产为450亿斤;一手托着“右倾”帽。帽子分为八种,先批“三论”(唯条件论、悲观论、神秘论),又批“五派”(促退派、观潮派、伸手派、秋后算帐派、炉前摇头派)。大帽子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党内人人自危,全省“恐右病”流行。“1958年11月底,密县已经饿死人,1959年春,豫东黄泛区内浮肿病的泛滥和死人的事态蔓延开来,省委书记吴芝圃在庐山会议上依然起劲地‘反右倾’,‘共产风’再度刮起来,夹带着疯狂地‘反瞒产’,哪个基层干部完不成任务就是‘小彭德怀’,就得像土改时斗地主那样挨批挨斗;哪个农民交不够粮食,就吊打追逼,关压拘留,拆毁房屋,全省笼罩在恐怖之中。光山县委书记一天竟拷打40多个农民,一个被他活活踢死,1959年信阳地区领导班子中9个常委中就有8个同意把全地区粮食总产20多亿斤夸大成70多亿斤,强行征购,农民颗粒无存,1960年,一边是大小官仓堆满粮,一边是抓人、关人,一边是100多万人成饿殍、尸横于野,有的地方死人没有活人掩埋。从1959年11月到1960年7月,信阳地区为了追逼粮食,正式由公安机关逮捕的人数就达1774人,其中36人死于狱中;短期拘留的人达10720人,死于拘留所的667人。饥民煮野菜、吃薯叶,干部还要砸农民的锅。农民外出讨饭,他们围追堵截。农民面对满仓粮食和暴虐的干部,在党的教育下,农民不敢怀疑什么,他们纵然一死,也得‘顾全大局’,‘不能给咱政府抹黑’。”


前无古人“信阳事件”的直接罪魁,并非中共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而是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吴芝圃只是降官半级——1962年调任中南局文教书记(仍是中共中央委员)。 1967年10月19 日,61岁的吴芝圃在广州病逝后,一直被作为“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含冤逝世”的英雄和名人得到纪念,至今在各种文献和传媒中受到纪念与尊重——“改革开放”20多年仍然不能还吴芝圃和“信阳事件”的庐山真面目。
  2001年7月1日,《河南农村报》刊发了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2001年 撰稿的《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大事记》,关于1958年至1965年大事,丝毫不提吴芝圃对“信阳事件”的罪过——
  1958年5月 中央决定撤销潘复生省委第一书记职务,任命吴芝圃为第一书记。
  11月2日 毛泽东主持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纠正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等错误。
  1959年2月27日 毛主席主持召开第二次“郑州会议”,重点解决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和具体政策问题。
  1960年11月12日 李先念、陶铸、王任重等到信阳地区视察工作,解决“信阳事件”问题。
  1961年1月20日 省委召开二级干部会议,总结“大跃进”教训,安排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1962年3月25日 省委召开扩大工作会议,确定“借地渡荒”政策。
  1965年8月6日 省委二届一次全会选举刘建勋任省委第一书记。
……
如此掩饰,历史何日能清白?



1949年后毛泽东培养和造就吴芝圃的大事记——
1、 应吴芝圃请求,“毛主席给《河南日报》题写报头”。据《河南日报》报史载:1949年9月初,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作为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河南代表赴京,请毛主席为《河南日报》题写报头,毛主席风趣地说:“各家报纸都让我写报头,那全国报纸的报头岂不成了清一色啦?还是不写为好!”但最终毛主席还是破例给了吴芝圃面子,在一张约八开大小的宣纸上,笔走龙蛇,书写了四组“河南日报”共16个遒劲大字,于10月下旬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寄到了河南省委。这是毛泽东1949年至1966年期间唯一的一次为省报题写报头,可见对吴芝圃的圣眷之隆。
2、支持吴芝圃“二把手”罢免“一把手”。
文革前,省长批倒省委第一书记的成功事例,中国只有一例,就是河南省长吴芝圃罢免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
“1957年春,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主持制订《关於奖励发展农业生产,争取秋季农业大丰收的宣传要点》,经省委常委通过并发出。然而,8月的省五次全会上,省长吴芝圃突然指责宣传要点‘是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自此,吴在河南占据主导地位,把持了河南的党政领导权。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五中全会还未结束,中央就发出通知,吴任省委第一书记,免去潘复生职务。会后,吴从北京把潘揪回了河南批斗。”
 吴芝圃在“放卫星”的欢呼声中召开了河南省第九次全会,传达中央书记处的意见,集中揭发批判潘复生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作出《关於彻底揭发批判以潘复生为首的反党集团的决议》。吴在会上说:“不要怕潘复生抵抗,要斗透,从政治上、思想上揭发,要反覆斗争……。”会后全省自上而下抓“小潘复生”20万之多,批潘的大字报已达十几亿张。
张树藩认为,“信阳事件的发生,与此前河南省开展抓‘小潘复生’的一些错误的政治运动有很大关系。这些极左的做法使得人人自危,党内生活极不正常。从此,很多人都睁着眼脱瞎话,浮夸风、‘共产风’、一平二调风,特别是干部的强迫命令、瞎指挥风,就大刮起来了,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我记得在1958年秋省委扩大会议上,吴芝圃在报告中讲到一个故事,说历史上有一个人手执宝剑,指石为金。同时又说,过去人们说巧媳妇做不出无米粥是错误的,现在巧媳妇就能做出无米粥。就是这样一些异想天开的宣传鼓动,把本来已经完全脱离实际的‘大跃进’又推向了高潮。”
3、支持吴芝圃在河南“放卫星”
据徐明《吴芝圃与河南大跃进运动》一文披露,吴芝圃曾说:“河南的大跃进是先从农业开始的,而农业大跃进又是先从……农田水利运动开始的。”这倒是真实自白。
为了取悦毛泽东,吴芝圃主政后的河南省,从各方面大订高指标。1958年全省同时有9个大型水库施工,设计库容总和达到600亿立方米,资金和劳力远远超过河南当时(乃至今日)的实力。所有工程均边设计边施工,保质保量的作风完全被败坏;这些水库多成为“烂尾”工程,一直拖到60年代后期或70年代才得以竣工。此外,河南大跃进期间还修了共产主义渠(1957年11月至1958年7月),宣传可灌溉1000万亩农田,但实际只能灌溉12万亩,后又全部报废。1959年11月,位于郑州黄河上的花园口枢纽动工,13万民工上阵,此项工程虽在1960年初竣工,但因规划设计失误,不得不炸掉大坝。类似渠系工程还有封丘红旗渠、引沁济蟒渠,均未收到应有效益。为了一两年实现水利化,河南竭尽了人力、财力,然而在继而到来的大旱灾中,水利化的“成果”基本上没有发挥效益。
但是,毛泽东在1958年3月8日至26日的成都会议上,全面肯定了河南上报的一些比1957年实际指标浮夸2.4倍的假数字,高度赞扬了吴芝圃。吴便又对毛承诺,河南一年就能够实现四化,四年可变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毛在3月20日说:“河南提出一年实现四、五、八(引者按:黄河以北粮食亩产四百斤,以南亩产五百斤,淮河长江以南八百斤),水利化,除四害,消灭文盲,可能有些能做到……可以让河南试验一年。如果河南灵了,明年各省再来一个运动、大跃进,岂不更好。”又说“河南的水利全国第一”。毛泽东甚至在成都会议上半开玩笑地称赞吴说:“你是马列主义,我是右倾机会主义”。
于是吴芝圃得寸进尺。4月,河南省委第八次全会上,吴芝圃部署全省大跃进。6月8日,《河南日报》报导遂平县卫星农业社亩产小麦2,105斤,11日又报导该社亩产小麦3,530斤。这是全国放出的第一颗“高产卫星”。到10月,吴芝圃宣称有亩产小麦7,300斤、芝麻5,600斤,单产增长70倍以上;而玉米、高粱、谷子“都比过去平均单产高近百倍”。他引用毛泽东1955年合作化时的一段按语,说:毛主席关于增产十几倍以至几十倍的预言,“都已成为生龙活虎的事实了”。不合实际的高估产导致秋季大丰收的“跃进计划”,河南开始向农民高指标征购粮食。1958年全国粮食征购比1957年增长22.23%,河南则增加了55%,达到75.43亿斤!同时还外调14.78亿斤,而豫南即信阳等地区,征购竟增加75%以上。
 
4、怂恿吴芝圃创造“人民公社”。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主持通过《中共中央关於把小型的农业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后,吴芝圃马上在豫南寻觅试点。4月20日,河南遂平县山查岈山红卫社率先由27个小合作社、9,369户合如成一个大社。接著平舆县也办了一个。吴芝圃在河南雄心勃勃地开始共产主义的大试验。
  8月底,河南以全国最高速度实现人民公社化。全省原有的38,473个农业社已合成1,355个人民公社,平均每社达7,200户,入社农户已占总农户的95%。公社普遍采用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实行“生活集体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把黑夜当白天,把月亮当太阳,白天红旗招展,夜间遍地明灯”,吴芝圃得意地说:“这不是社会上层建筑的大跃进吗?”
毛泽东立即表态支持。毛在吴的陪同下,1958年8月上旬巡视了河南。8月6日到新乡县七里营公社视察社办工业和棉田,他看到公社大牌,点头说:“人民公社,名字好。”并转头对吴芝圃说:“吴书记,有希望啊!你们河南都像这样就好了”;“有这样一个公社,就会有好多这样的公社”。不久,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提到河南修武的一县一社,说:“大,好管,好纳入计划,劳动集中、土地集中经营,力量就不同了。”并要求把山查岈山公社的章程在《红旗》杂志登出来,“要好好吹一下,一个省找十个人吹。大社要与自然条件、人口、文化等各种条件结合起来”。吴芝圃于是不失时机地在《中国青年》9月号上发表文章《论人民公社》,认为河南将乡政府与公社合一,与当年巴黎公社是相同的,即马克思主张的将经济组织和国家政权融为一体。9月12日,吴芝圃号召“苦战四昼夜,日产万吨铁”,15日宣布全省日产生铁千吨以上的县有8个,禹县高达4,396吨。9月17日,《人民日报》发出社论《祝河南大捷》,称河南土高炉日产生铁1.8万吨,放了“卫星”。9月27日,吴芝圃又通告全国:河南已决定农民吃饭不要钱,实行粮食供给制,“钢铁元帅升帐”。结果,大量农民上山炼焦、炼铁、炼钢,秋粮烂在地里无人收,资金、原料白白耗费,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农民的体力、精力耗尽,太行、伏牛、熊耳山和大别山区的林木遭到空前的滥伐……而吴芝圃的功劳簿每加记一笔,河南农民就向更深的苦难迈近。(《吴芝圃与河南大跃进运动》徐明)
5、袒护吴芝圃易地做官。
对于河南大跃进的灾难,当时主管工业的薄一波将之概括成“见钱就要,见物就调,见屋就拆,见粮就挑”。主管农业的谭震林则向毛报告,1958年冬天,从百姓手中收取的财物折款达30亿元,三年劳而无功的水利建设消耗的也许是数十亿个工日。
在这样铁的事实面前,1959年初,毛泽东不得不在郑州会议上承认河南省委与农民关系“有点紧张”,并向河南四个地委负责人承认,河南的穷富拉平是掠夺、是抢劫。但一面又示意吴芝圃,河南的根本问题在于“民主革命不彻底”。
于是,此时的吴芝圃便将河南大跃进的大悲剧、大失败、大倒退,特别是饿死两百多万人的原因,统统归结为“阶级敌人破坏”,“民主革命不彻底”,要以残酷斗争基层干部和地主富农来改正错误。仅信阳地区就有二十多万基层农村干部则被集中起来进行“特殊训练”,无数地富被关押。
直到1961年元月,吴芝圃才代表省委开始检查大跃进以来所犯的“左倾蛮干”错误。毛泽东直到1962年4月,才正式免去吴在河南的职务,降职半级调任中南局任文教书记。在广西第一书记刘建勋调任河南第一书记后,河南省委方作出《关於潘复生同志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平反决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