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伦敦塔
伦敦塔最早是征服者威廉造来镇压当地民众造反的要塞城堡王宫,后世长腿国王爱德华一世经常住在这里,所以在伦敦塔的圣托马斯塔里面,有复原的爱德华国王寝宫,可以看看当年的国王生活条件是怎样的----说句实在话,那个时候的英国国王长腿爱德华,比他同时代南宋末年的杭州皇帝,生活条件舒适程度可是相差太远了,就跟今天普通中产阶级老百姓相比,除了住房宽敞和一呼百应这两条以外,舒适度也都还不如呢。你想想看:把王宫当监狱,监狱和王宫都不分,那王宫的舒适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伦敦塔里面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光游览这一处,就需要大半天时间:早晨9点半顶门去,看看爱德华的寝宫,在泰晤士河边的城墙上走走,拍两张以河水和塔桥为背景的照片
然后赶紧从城墙下来,跟上城堡守卫Beefeater带的游览讲解免费Guided tour。这“吃牛肉者”Beefeater,本身就是伦敦塔的一景,绝对不可以错过。这些人除了当警卫之外,主要工作就是每天给游人讲解伦敦塔的历史掌故,我听的那位,讲起来绘声绘色,连表情带动作,还有很多笑料,绝对胜过西区剧院舞台上最出色的演员,难得的是声若洪钟,庭院开阔地上几十上百人的一群听众,最外围都能听得一清二楚。为什么会这样?这些人,都是在英国军队里服役几十年光荣退役的老士官,想想美国电影里那些对新兵大吼大叫的士官们,你就知道这嗓门是怎么练出来的了。
这Beefeater的称谓,据说有几个可能的来源,我听到的说法,一是这些人在国王身边,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可以跟国王一起吃肉的,那个年头,吃肉可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左传里面不也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的话么?孔老夫子形容自己进入忘我境地的时候说“三月不知肉味” ,可见无论中外,古时候能吃上牛肉,是一件何等值得荣耀的事情。另一个说法,是讲这些警卫的工资,就是带回家牛肉,那个时代货币短缺,往往用实物发工资,君不见,英文工资这个词Salary,就是从盐变来的吗?用盐巴发工资,那么我们的警卫拿牛肉当工资,比拿盐巴的,似乎还高了一个档次,於是,周围的人把他们称为“吃牛肉的人” 。其实我猜测Salary的工资,还是要有一点的吧,否则牛肉没有盐,真不知道怎么吃呢。第3种说法,这是个法文词,这些人是伺候国王膳食的仆人,吃过自助餐的朋友肯定都知道Buffet这个词,法文的膳食,而伺候进食的仆人,法文叫Buffetier,别忘了英国的诺曼王朝和安儒王朝都是法国来的,讲法语,可是到平民这里,平民不懂高尚的法文,一来二去给传错了,变成了Beefeater。个人认为,这第3个解释最有可能是真的。
我们的Beefeater会带领你走过城堡的大多数地方,每处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都讲得很详细,重点是伦敦塔历史上作为监狱,关押和处决的那些著名囚犯。城堡绿地边有一处玻璃台子,那就是当年把重要囚犯砍头的地方,所有这些冤魂里,我看最冤的,莫过於12岁小童爱德华五世兄弟,亨利八世的两位王后,和“9天女王”简-格雷。两位王后中,Katherine Howard的通奸罪名或许真有其事,但Anne Boleyn纯粹是被国王丈夫捏造陷害的,所以她们的鬼魂,据说今天还经常在伦敦塔和汉普顿宫廷出没。你信鬼吗?
Guided tour在埋葬两位王后的教堂结束,大约1到1个半小时,也不是完全免费的,人家累了这么半天,游客一般每人会给一英镑左右的小费。一群游客大概总有50多人吧,多的时候上百甚至数百,这一回就是数百英镑,他们轮流带团,一天总能带两三次吧,这一天的小费收入就是多少?以前维基百科说如果旅游业非常景气的年份,一个Beefeater的小费收入,就有六位数的英镑,别忘了1英镑现在相当于差不多2美元,而小费是不用交税的。
伦敦塔除了历史以外,另一处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王冠珠宝。这不仅仅是珠宝而已,而是代表英国国家权威和王室尊严的全副加冕仪仗,包括剑,杖,袍服,冠冕,酒器等等。这里面最珍贵的,一是圣爱德华王冠,英王加冕的正式金冠,二是帝国国是王冠Imperial State Crown,国王召开议会时候戴的,镶2千8百多颗钻石,顶上十字中心镶嵌圣爱德华蓝宝石,上方镶嵌黑太子红宝石,正面镶嵌世界第2大钻石317克拉的“小非洲之星” ;国王加冕时手持两柄权杖:一柄顶上是鸽子,象征圣灵,代表教会权力,一柄顶上是十字,代表世俗权力,在十字的中心镶嵌530克拉的世界第一大钻石“大非洲之星” ,这两颗非洲之星,都是从同一块原钻中琢磨出来的,在1985年发现更大的黄色钻石Golden Jubilee之前(现在嵌在泰国国王权杖上) ,长期以来这是公认世界最大的钻石,看起来有鸡蛋那么大,如果我不是事先知道的话,真的会怀疑那么大的钻石肯定是玻璃做的。
王冠珠宝禁止照相,这是我从网上找来的图片。非洲之星(库里南1号) 钻石
帝国国事王冠。
在伦敦塔中心的白塔里面,有兵器展览,还有历代国王的盔甲和战马蜡像。这是亨利八世的量身定做盔甲。
白塔
兵器展
伦敦塔的乌鸦也是一景,这是我看到的两只。在英国革命以后查理二世复辟的时代,有个说法讲,伦敦塔的乌鸦如果全飞走了,那英国王室的气数就尽了,所以查理二世以后,历代都在伦敦塔养乌鸦,而且要修剪乌鸦翅膀,保证它们不飞走,所以伦敦塔的乌鸦是不会飞的。有传说讲二战时期这里的乌鸦曾经只剩一只,可见英国国运当时多么危险云云,其实根据资料,当时伦敦塔里面的乌鸦,因为受不了轰炸的震荡,已经都死光了,一只也不剩,英国不还是挺过来了?
在伦敦塔游览大半天之后,经过门口的塔桥,走到泰晤士河南岸继续游览,是个不错的选择,然后可以从南岸经过千年桥(Millennium Bridge,这是一座步桥,没有车辆) ,再回到北岸去看圣保罗教堂。我将在第四章讲圣保罗教堂。
第四节 离宫
伦敦另一处宫殿是西南部肯辛顿公园边缘的肯辛顿宫Kensington Palace,坐地铁到High Street Kensington站下车。这里离开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 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诺丁山都不太远,可以安排在同一天,最好是星期六,因为诺丁山最热闹的古董市场在星期六。肯辛顿宫最初是作为光荣革命以后威廉国王和玛丽女王夫妻的离宫,以后安妮女王和乔治一世二世国王都喜欢住在这儿,因为王室正式住所的圣詹姆斯宫实在太小了。从乔治二世之后,肯辛顿宫只是一些王亲的住所,国王和女王不在这儿居住,说起来,这儿还是维多利亚女王继位前的“潜龙邸” ,现代最著名的主人,则是黛安娜王妃。所以在肯辛顿宫里有一个专门区域是纪念黛安娜王妃。坦白说一句,我不明白为什么黛安娜王妃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和纪念:她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演艺巨星,更不是特蕾萨修女和约翰保罗二世教皇那样的圣人,但是她受到的追捧,比上述三类人中任何一个毫不逊色。仅仅因为她是一个漂亮的好人和灰姑娘童话一样的经历吗?实在是不太明白。
肯辛顿宫内部可看的东西不太多,但肯辛顿花园是出自范布伦之手的巴罗克风格庭园,范布伦也是牛津附近马尔巴勒公爵府布伦海姆宫的总设计师,Blenheim布伦海姆宫是巴罗克建筑艺术的杰作,我去牛津的时候本来准备去看看,可是无奈冬天不开放。
说起英国式的庭院花园,伦敦西南郊外的汉普顿庭院宫,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处王宫,这里离开伦敦远,一般游客如果时间紧张的话,不太会专程来这里,其实汉普顿庭院才是特别有宫廷气氛的地方,比伦敦塔更象王宫,又比温莎堡和白金汉宫可看的地方多出很多。那是一座巨大的红砖迷宫,开放参观的部分围绕三进院落,总共有六条不同主题的参观路线,你根本不用去想怎么把房子的结构搞清楚,想也是白搭,就跟着牌子一条路线一条路线走就是了,我觉得路线设计相当合理,既不会让你走冤枉路,也不会重复。亨利八世最早把这里作为离宫,所以有一条路线是参观都铎时期宫廷装饰风格的,亨利八世的起居室,卧室,候见室等等。另外有安妮女王路线,历代乔治王路线,各自有不同的装饰风格,配以录音解说,不会觉得重复和枯燥。对比之下,18世纪乔治王时代的宴会厅,起居室,办公室,明显奢华舒适了许多。汉普顿庭院宫里有一条特殊的路线,都铎厨房,让你看到宫廷生活背后的另一面:亨利八世时代的御膳房是如何准备饮食的。这是个挺好玩的创意,不过我感觉除了酒窖肉铺和面包房的规模特别大以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国王吃的也是很普通的肉和面包而已,再去看看“我的前半生” 里面末代皇帝开出的食谱,那还是皇帝做个摆设不吃的东西呢,真正吃的由小厨房做。对比之下,倒顿时生出几许“文化沙文主义的优越感” 来。
汉普顿庭院宫的游人比较少,所以可以玩得比较闲暇,而且服务也好,每个小时都有讲解之类的活动,有很多穿着都铎时代宫廷服装的绅士贵妇们担任导游,也可以随意找他们问问题,聊聊宫廷历史,很好的体验欧洲宫廷生活的地方。房子背后是非常广阔的一系列正式英国花园,大树看上去象超级大蘑菇,所有的树冠和灌木花草,一律精心修剪出几何形状,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还有一个花园迷宫。
王宫花园
宫廷外泰晤士河上的景色,这个自然多了
虽然英国花园享誉世界,但我想我的口味还是更适合于欣赏中国式的园林:无论是以苏州为代表的私家园林,还是以故宫承德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或者扬州大明寺那样的佛教园林,都是从小处作文章,不要说小型的苏州园林,就算故宫,拙政园,有那么大的地方,也故意要遮挡,要控制视线,绝对不能一览无余,力求做到移步换景,每一步都精致到能够入画----什么“画” ?水墨写意的国画,绝对不是波澜壮阔的油画。欧洲的园林,是对自然的休整和控制,而中国的园林,讲究对自然的模仿,更重要的是,欣赏中国园林要求欣赏者有充分的国学文化底蕴:绝对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喜欢小小的苏州园林的,很多人觉得它精致得小气局促,现代城市的大广场大草坪,喜欢的人就更多。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后来体会到了:其实欣赏中国园林,更多的要运用欣赏主体的想象和寄托:对着一块太湖石,你联想到的是名山大川的雄伟姿态,这叫作“胸中有丘壑” ,看一条永远开不动的石头舫,你想到的是“独钓寒江雪” 的孤绝,或者“野渡无人舟自横” 的悠闲,中国的园林,永远是在方寸之中对大自然作象征性的缩微,对欣赏主体----你自己----的解读能力,有很高要求,不但中国园林,日本的造园艺术,包括枯山水,也是得这一精髓。而这些园林背后的象征意义,往往落到“归隐” 这个主题上,就连皇家园林,乾隆皇帝不是说“大隐隐于朝” 吗?单独把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实践拿出来,跟英法的皇家园林作个比较,应该是个很好的建筑园林专业的论文题目吧?
第五节 温莎城堡
话题回到伦敦,最后一个王室的景点,就是现在仍作女王住所的温莎城堡。白金汉宫大部分时间不开放,那么温莎堡就是最好的管窥现在王室生活的地方吧?温莎其实离开伦敦不算远,火车单程算上转车的时间不到一小时,还在伦敦地铁6区之内,因此我用London Pass附带的7天1-6区公交通票,无论门票或者交通都不用再掏钱。这是我觉得初次去伦敦的人用London Pass划算的地方:所有的可以免费的门票外加7天公交全部6个区通票,总共110英镑。当然,几百个可以免票的景点6天肯定走不到,而伦敦眼,蜡像馆,威斯敏斯特教堂这三处London Pass是没有用的。但你可以算算,光这7天地铁通票,加上伦敦塔,温莎堡,汉普顿庭院宫三处的门票,就是多少钱了?
温莎城堡在泰晤士河边,河对岸是著名的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出了包括现任在内的19个英国首相,它也是冬天不开放,不过我倒不是很遗憾:这样的地方主要看看学校建筑,拍几张照片也就可以了。进入温莎城堡的长长夹道上,有意思的是那些极厚石墙上开出的又高又窄的十字形射孔,可以向两侧射箭,之所以做得那么高,据说是因为要容许弓箭手向天空射箭,增加射程。温莎堡上午11点的换岗仪式比白金汉宫的拥挤程度好得多了,这是我喜欢的看近卫军换岗仪式的地方,人少的时候,甚至可以在观众区从前到后追着他们照相。温莎城堡里面分两区,上半区是王室住所,只限期开放国事大厅,和doll house,素描收藏,武器收藏,下半区主要是圣乔治教堂。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圣乔治杀龙的故事,圣乔治是英国王室和国家的主保圣人,这个教堂就有点象英国王家的私人教堂的性质,六个老婆的亨利八世和他最爱的王后Jane Seymore埋在这里(第3位王后,因难产而死),上了断头台的查理一世埋在这里,另外,从18世纪的乔治三世开始,一直到当今女王伊丽莎白的父亲,二战国王乔治六世,近300年几乎所有德国王朝的英国国王都埋在这里。圣乔治教堂建造了很长时间,几经改建,外形风格不太统一,与其说象哥特式(有飞檐和外侧支撑墙) ,倒不如说象巴罗克。外墙是黄色的,象伦敦的议会大厦。里面的玻璃花窗很漂亮。这个教堂还是嘉德骑士团的总部,英国最高的骑士团,世界最古老的国家骑士团,正式成员限定只有25人。我去温莎的那天下雨,雨不大,但风力非常强劲,在山顶上有时会有站不住的感觉。那天不巧,国事大厅和兵器展览都没有开放,只去了Doll House和素描画廊。Doll House其实不是给小孩过家家玩的,而是给王室的礼物,代表了一百年前英国工艺最高水准,1比12的王宫大厦模型做得精益求精,连模型书架上的圣经都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所有房间的上下水设施都是可以通水使用的。不过我对这一类“奇技淫巧” 的东西不太感兴趣,倒是在素描收藏那里花了不少时间,那里据说是世界上收藏米开朗其罗,拉斐尔,达芬奇等文艺复兴大师巨匠素描作品最多的画廊,虽然不是大师的巨幅油画作品,但是能得一见也是难得的机缘了。因为回伦敦的时间还早,跟王宫的守卫警官聊了些时间,也长了点见识:王宫的警卫,包括伦敦塔的Beefeater,为什么制服前胸都写ERII的字样呢?问了才知道,EII是伊丽莎白二世的缩写,R是拉丁文Regina统治的意思,就是“伊丽莎白二世陛下统治” ,如果是乔治国王,那就改为GR,如果是亨利国王,就是HR,数字表示几世。另外,那天风大雨急,户外呆不住,我在温莎堡的礼品店里花了不少时间。我还挺喜欢白金汉宫,温莎堡的礼品店的,因为是王室专营的缘故,这里会有很多外面别处找不到的精美工艺品,大多都与王室有关。这次在圣乔治教堂里面的礼品店买了送给女孩子的生日礼物,当天就在温莎小镇的邮局寄出,除了东西本身很精巧以外,这个地方其实也满有意义的----这是嘉德骑士团的总部,我相信懂得嘉德骑士团来历的朋友,一定会理解我的想法吧。
温莎城堡的国事大厅那天正好不开放,但是我跟守卫警官聊天的时候,人家指点我,可以在出门的时候,用导游册子上的表格登记一下,保留今天的门票票根,这样,一年之内,再回来温莎城堡参观,凭今天的票根免费。因为温莎作为现在的王宫,经常有突然不开放的时候,这个措施会给失望的游客一定程度上的安慰。我很高兴,毕竟,就象麦克阿瑟的名言所说:“我,会回来的”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