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人是太平洋土著的祖先 原始人吃海鲜先煮

晋江人是太平洋土著的祖先 原始人吃海鲜先煮(图)
 
2007年07月27日 13:10




这就是五千年前原始人住的地方本报记者田米



古人采用夯打方式,用许多堆积层垒起土坯,做出牢固的房屋地基


两位美国考古专家,从福州跑到泉州,再钻进晋江深沪湾里的一个小村庄——颜厝村,而他们这一路的颠簸,都是为了解颜厝村里正在发掘的“庵山遗址”。这两位致力研究“环太平洋南岛语族起源”的专家,很肯定地说:早在五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原始人,是太平洋群岛某一支土著的祖先。

但这处沿海文化究竟影响了太平洋群岛土著中的哪一支民族,现在仍保留些什么……诸多的未解之谜还需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和研究一步步揭开。昨天,本报记者跟随两位专家,独家向您披露这处遗址发掘进展,复原5000年前原始人生活场景的片断。





专家说玉器是有身份的人戴的

http://www.ce.cn/culture/archeology/200707/27/W020070727477866869023.jpg

专家从居住地发现不少贝壳,由此推测当时人们爱食海产品



从挖掘机铲下救出新石器遗址

据记者了解,此次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今年4月,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晋江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做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及保护工作时发现的。初步调查后认定这是一处以新石器为主要文化内涵的遗址,另外,还有少量商周时期文化遗物。当时遗址正不断遭受严重破坏,每天都有挖掘机把沙取走,专家联名向晋江市政府提交紧急报告。晋江市政府非常重视,拨专款进行发掘。

负责本次发掘的福建博物院研究员范雪春说,庵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省首次发现的规模宏大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沙丘类型遗址,也是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发现的最大的史前沙丘遗址。

范雪春告诉记者,遗址文化内涵丰富、规模大、时间跨度长(约从距今5500年到距今3500年),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当今国际上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南太平洋众多岛屿语系和文化的来源问题,多数学者认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其源头,庵山遗址的发掘有可能提供更多、更重要的实物资料。

此外,这次庵山遗址考古发掘中,专家除了发现打制石器、陶片外,还发现了不少玉器。就此,范研究员强调说,玉器在晋江流域史前考古中还是首次发现,它是身份比较高的人才能佩戴的。




其实古人垒锅支灶的方式和现代人差不多



李熙慧 田米 文/图


福建沿海史前文化是太平洋文化源头

此次发掘中,还有两位美国来的专家,其中一位是美国毕士普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焦天龙博士,另一位是佛罗里达大学生物教授约翰。“我们寄很大希望在这处遗址上!”焦博士认为,福建沿海任何一处史前文化的发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庵山遗址不仅是沙丘遗址,也是一处贝丘遗址,两种遗址的组合经过几千年很难保存到现在。

焦博士说,五千多年前,南岛语族由台湾分七个阶段向东、南、西扩散。由台湾先到菲律宾,再继续到马来西亚、印尼,向西到达马达加斯加岛,向东扩至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玻利尼西亚。在此期间,他们的航海术不断改进,到了2000~1000年前,开始有了远航的技术,由此开始向太平洋岛屿分散。

在国际上,考古界主流观点认为太平洋文化约是六千多年前从中国东南沿海发源,经台湾岛向外扩散,而离台湾最近的福建最有可能是最早的发源地。

从2001年开始,美国专家与福建博物院考古专家开始合作,重点放在福建与台湾的历史文化交流上,以此来推论福建史前文化向太平洋岛屿传播的历史。现已确定几个重点史前遗迹作为研究点,但规模都不大。

此行同来的生物博士约翰,准备对福建沿海地区食性、食源从动物骨骼、人骨骼上进行研究。通过同位素测定,可以知晓古人食用海鲜、肉类、植物等食物比例,也能够测定出贝壳是多大时被采集等一系列信息。

□名词解释

南岛语族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包括1000到1200多种语言,其主要分布地区东至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跨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到台湾岛,南到新西兰,主要居住地区包括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玻利尼西亚等地,属于南岛语系语言的人口约有2.7亿人。

【情景重现】

五千年前晋江人生活场景

昨天,记者在发掘工地看到大量出土器物,千余片大大小小的陶片、碎石片以及各式各样的贝壳……说实话,这样的东西若丢在路边,普通人早把它当作垃圾清了,可如今在专家的眼里,它们个个是宝贝!“哪怕是一个小贝壳,上面都隐藏了大量的古代信息,是研究古人生活的蛛丝马迹。”

他们伙食不错 吃海鲜前还煮煮

两个形状奇怪的红色“烧土块”分别装在标本袋内,单独和一大袋贝壳放在一侧,专家说这个很有价值,记者感到奇怪,福建博物院研究员范雪春说:“别小看它们,这叫陶支脚。2个陶支脚和1块陶斧的残片,就能说明古人是吃熟食的!”

说话间,范雪春现场向我们演示了古人烧煮食物的模样。只见他把残缺的圆柱形放在地上,另一个小些的支脚比划着放在上面,最后用陶片代表整体器物表示它是架在小支脚上面的。陶片上黑色痕迹是火烧后留下的。

范雪春说,这种比较粗糙的陶片叫夹砂陶,是原始人制作出专门用来烹煮食物的,这样的陶片在火烧的时候,不会裂开。陶支脚起的作用就像现在用的灶,下面用来烧火。

此外,专家在清理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贝壳及少量鹿骨头。“这是古人吃过后丢弃的。”范雪春说,“因为当时住在海边的原始人,抵御自然的能力较差,主要依靠拣贝、狩猎为食,这样的沙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几乎没有农业。”

住“栏杆”房屋基础夯结实

站在遗址上,北面和东面靠近深沪湾海边,最近地方不到1000米,一条小河从西北面流过。福建博物院研究员陈子文说,这里食物丰富、地理环境优越,在古人看来这是赖以生存的理想之地。

“比如看起来像裂缝的分层,其实是人为的。”陈子文带咱来到一个正在发掘的探访剖面,他说,古人为让地面更平整,采取夯打办法,做出牢固的房屋基础。沿着陈子文所指,记者看到探访剖面上有五个不同颜色的堆积层,经由不同年代沙丘堆积而成:山体顶部夹杂着植被和杂草是地表层,第二层黄沙层和第三层红沙层是宋元、唐五代堆积层,第四层的灰色沙层才是新石器沙丘文化层,第五层则是堆积离地面有四米多深的老红砂层。

就在浅灰色新石器地层与老红砂地层之间有一块突出的硬土。看到这,陈子文很兴奋:“看到没,这块硬土就是人工夯打的,也就是古人的房屋基础。”他说古人在刚开始准备居住时,地面并不平整,他们就采用夯打的方式,使地面变平整结实。那时的房子主要是栏杆式建筑,是用柱子支撑,房屋地面和土地有一定距离,人们可以在房子下面活动的那种样式。

原始人也懂环保

经过3个月的考古发掘,庵山遗址出土了不少玉器、打制石器、陶片、海生无脊椎动物(螺和贝)、陆生哺乳动物遗骸等。其中,陶片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另有少量泥质陶;纹饰有绳纹、叶脉纹、方格纹、刻划纹、曲折纹、栅篱纹、蓆纹和素面等;器型有釜、罐;贝类有丽纹蛤、青蛤;螺类有嵘螺、荔枝螺、锈凹螺、粒花冠小月螺、褶牡蛎以及泥蚶等,其中少量贝壳和螺壳有被火烧过的痕迹。商周时期的遗物有黄土仑文化类型的拍印纹条纹、刻划勾连雷纹和戳点纹等。

其间,有两件玉器残片引起我们注意。因为一般玉器都在墓葬出现,而生活遗迹则很少发现。专家告诉我们,玉器是有身份的人佩戴的,因此他们猜测,也许这处建筑遗迹与古代祭祀有关。

有趣的是,人们吃过的贝壳并不是随意丢弃,而是选择一个地方,挖个大坑,埋进去,看来那时候的人也懂得环保。

来源:海峡都市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