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難定輸贏的無罪判決

2007/08/14 10:57
倪鴻祥

一件單純的司法審判案件,一次判決結果,難以定出輸贏,因為案子至少得歷經二審,才可能定讞;即使三審定讞,也有再審、非常上訴等司法救濟制度存在;對於帶有政治惡鬥因素在內的市長特別費案,馬英九一審雖獲判無罪,但對馬英九而言,更難有勝負,因為「政治干預司法」的因素,永遠存在。

不論是政治學系或是法律學系的教授,或多或少都曾提過一個觀念,就是政治事件,絕非單純的法律可以解決,最好是經由政治的途徑解決;相對的,一個法律案件,也不應透過政治途徑去解決,那只會喪失實現公平正義的可能性。

馬英九的市長特別費案,正好摻雜了政治與法律的因素在裡面。承辦核銷的人員拿其他消費的發票作為報帳依據,不論該承辦員是刻意造假,或是用以替代小額發票承報,都有違法之嫌。

可是若以市長特別費的支用情形,來質疑擔任市長期間的馬英九有無違法,就可能出現濫訴之疑,因為這牽涉到當初法律上對特別費的認定,以及過去行政慣例使用的情形;而當初法律上的認定因素,又牽涉到當時的政治時空與環境變化,若以現在時空變遷下的政治環境與法律觀念,來看以前的法律規定,只要法律尚未修正,即據以現在的觀念來論罪,恐怕有失公允,也喪失法律存在的意義。

馬英九獲一審判決無罪,雖然代表承審該案的合議庭法官,在法律與政治的界定上,劃出一條線,然後依法論斷犯罪與否的問題,這應該是擔任司法檢審工作、以及一般具有大專學歷,或曾經吸收法學緒論的現代公民,該有的觀念。

可惜台灣當前的政治氣氛與環境,在政黨惡鬥及08年總統大選的爭奪等氣氛下 ,所有符合公平正義的法、政觀念,遭極容易到扭曲。更遭糕的是,連專責教育人民正確法政觀念的法政學者、甚至其他學者,也完全捲入到政治惡鬥的意識形態環境裡,這使得所有政治事件、法律案件,公民的觀念,都被模糊焦點,甚至像一團被扯弄的毛線球團,剪不斷、理還亂。

馬英九的一審判決雖告無罪,但可預見,敵對陣營的政客,必然會大肆撻伐司法不公;相反的,若馬英九被判有罪,也同樣會遭挺馬陣營的嚴峻質疑,換言之,「政治干預司法」的因素,永遠存在。

一審判決無罪對馬英九個人而言,雖然獲得程度上的清白,但也對馬英九的人格,抹上一層灰色的陰影,讓部分受限於意識形態的台灣人民,提出質疑,進而可能影響政治選舉,試問,誰說馬英九贏了?誰說司法贏了? 〔作者倪鴻祥,ETtoday.com政治組組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