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海舰队公海演练 多国舰机跟踪
2007年09月16日 解放军画报
舰载机编队向可疑海区推进。中国军网/汪汉宗摄
夏日的太平洋,云蒸霞蔚,风光无限,天际间太阳初升的海面上,一支神秘的舰艇编队劈波斩浪,划出了一道闪亮的航迹……
这种由护卫舰、驱逐舰、远洋补给舰携舰载机等多种兵力构成的战斗群,作战和演习时多称为“联合舰队”或“联合编队”,通常称为舰艇编队。当这支由北海舰队组成的舰艇编队在太平洋出现时,吸引了许多具有大洋观测和作战能力国家的海军目光。
连日来,编队官兵在世界公有的练兵场上完成了多个战术课题的训练,记者随行纪录了这次大洋练兵的精彩场面。
编队舰艇在大洋中补给。(解放军画报图片)
没有约定的“多国海军演习”
大洋是浩瀚的,而每个大洋连接内海的通道却仅有几个,这就是人们常指的——海峡。这次编队选择的是我国出入太平洋的两个主要海峡,即台湾海峡和宫古海峡,并分驱逐舰和护卫舰两个战斗群同日穿越,在分群训练的过程中定时、定点会合。
这里是国际水域,也是我国的海上门户,历史上异国海军列强曾多次在这里示威争霸,也多次以这里为突破口,用巨舰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今天我们来了,是肩负着保卫祖国海上门户的使命而来,是踏着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到远海防卫”战略转变的坚实步伐而来。
尽管我们采取了“隐蔽起航”等系列措施,尽管我们预设的“对抗”目标都是我们自己,而进入大洋后一切都改变了。当今,一些拥有军事卫星和远程电子侦察机的国家,对地球的监视能力几近达到了无所不及的地步。当我们到达时,多个国家多种舰机也相继赶来了。因此,在许多领域传统意义上的兵力行动“保密”,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其实他们到来的目的,我们没有必要做更多的猜想,因为大洋是国际水域,到这里来是世界海军乃至所有人平等的权利。如果单从训练效果而言,多国际、多批次、多舰机的不期而至,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海上航行和空中电磁环境,这种特殊的训练环境,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在自己的家中都无法模拟完成的。因为在这里每个参与者都随时可能被对方作为侦察和模拟攻击的目标。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决不像冷兵器时代那样容易判断。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谁的设备先进,谁掌握现代装备和技术的水平高,谁就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主动权。这样一来,一次常规远航训练,在这里已演变成了无主导、无协调和无指定内容的“多国海军演习”,也可以说是多国间装备、技术、部队素质等多方面的无声较量和相互检验。这是我们在没有到来之前难以准确预料的,又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在编队长达数日的训练中,多种异国舰机或盘旋或尾随在编队的视觉或电子扫描的距离内,其中我们每个舰机的每一份电子信息和每一个战术动作都有被多方捕获的可能,实际上现代战场的侦察和反侦察的确是没有绝对界限的。
从我们舰艇编队的装备现状来看,总体与进入训练海域的异国军舰及飞机的性能相比,没有太大的悬殊差距,编队的官兵信心是充足的,多种复杂情况的处理是有度且坦然的,所有编队内部的训练和活动都按计划有序地进行着。
舰机协同突破潜艇封锁区。(解放军画报图片)
陌生海域的“战斗”
这里是一个陌生的海域,海图上的所有测量数据均来自于百年前的某西方国家,许多舰艇战术运动中所需应用的数据只能靠现有设备临场校核。是否能够定时定点完成对假定目标的有效打击,对参训部队所有岗位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靶标区”被模拟成具有较强火力和有电子战能力的强敌,在编队实施发射电子干扰火箭弹,对“敌”反舰导弹进行防御和利用防空导弹、火炮模拟抗击的战术运动过程中,编队已迅速进入了攻击作战海域。在经过紧张有序的系列测报后,前出的护卫舰战斗群指挥员下达了出击命令,隆隆炮声和愤怒的烈焰震撼着辽阔的海空,观测人员不断从高频扬声器中传出“命中”、“命中”的声音。护卫舰完成实际射击撤离阵位的同时,驱逐舰群战斗警报响起,舰艇加速进入战斗航向,10分钟后又一次实弹打击开始了,密集的炮火直打得“靶标区”浓烟滚滚。此时,光学观察器材已难以精确判断炮弹的具体落点,记者的长焦镜头也只能拍到一股股腾起的烟柱,但记录一线战场的快感丝毫没有减弱,我不停地按动着快门。
驱逐舰对“靶标区”实施猛烈攻击。(解放军画报图片)
突破潜艇封锁线
此次编队远航,不但进行了编队内部舰机间的协同训练,而且利用航程整个过程,以编队为主体带动了多个部队舰艇、潜艇、飞机和岸防部队及保障兵力的训练。岸基指挥所在编队训练的航路上,设置了数个潜艇伏击阵地,与编队展开突击对抗。编队有效利用新型舰艇和舰载反潜机现有装备的优势,不失时机地与潜艇进行实地对抗,多次搜索发现了隐蔽和航行攻击准备中的潜艇,并及时进行了有效打击。编队在积累了更多的舰机协同对潜艇作战经验的同时,潜艇部队也进一步掌握了对新型高速度、低噪音舰艇搜索攻击的规律。
除潜艇与编队的对抗外,飞机编队与舰艇编队的对抗和协同突击也进行得紧张而有序,在电子战、信息战和协同作战方面均有新的突破,“远程奔袭”和“超视距攻击”等多个课题得到体验性运用,发现和纠正了训练中存在的诸多与实战有明显差距的问题,为改进装备和训练模式起到了促进作用。(王松岐)
这是“广州”号导弹驱逐舰(舷号168)(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