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民生第一大计, 也是我们这次回国腐败首要解决的问题, 毕竟想热干面和面窝想了八年了!
到家后的第一个早晨, 6点多吧, 延续以前的老习惯, 为避开中午的热浪, 早早起来, 直奔菜场和早点铺. 不同的是这次带上了已高我半个头的女儿(以前都是把小小的她留在家里睡着). 大学居民区的大路在修, 我们拣干净灰尘少的小路, 从侧门出去就是目的地了.
菜场还是那个菜场, 早点铺还是那些早点铺, 除了整个建筑物变旧了, 经营的老板们换了面孔. 可蔬果肉类和早点看着还是那么喜人, 都是在梦中见过多少回的. 尤其是活鱼, 喜头, 武昌鱼和柴鱼, 真想买几条自己做来吃. 可惜天气太热, 不想闷在厨房里当煮饭婆, 这是此次回家的一大遗憾. 很多蔬果更是喜人, 终于看到了白白胖胖的藕, 比唐人街的广东莲藕不知漂亮几多倍; 真正的玉米, 家乡的玉米, 那个香啊,那个嚼劲啊…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美国这边的玉米全是水汪汪, 甜滋滋, 没点儿玉米的清香, 口感更象水果, 让我一点也提不起劲去吃它. 高芭(茭白)已经八年没吃到了, 还有菱角和莲蓬, 都收入了相机中. 除此之外, 找到了玫瑰香葡萄, 吃后可谓唇齿留香.
热干面是女儿向往了八年的, 当然是回国第一顿早餐的首选. 热干面的摊子有好几个, 不知道从何选起, 就找了一个老板是以前学校农场职工的, 觉得可靠点, 买了两碗, 加好酸豆角(热干面里为什么要加酸豆角? 以前可是加油辣箩卜的). 所谓碗, 也就是纸盒子, 没有盖子, 用塑料薄膜袋拎了. 豆浆和豆腐脑可以装杯子里当场封装好, 看上去挺卫生的, 也要了两杯. 小笼包子没敢多买, 想到纸箱包子的报道, 只要了半打尝尝. 面窝呢, 闻着很香, 当然少不了要了两个. 还有豆皮, 小摊子上的豆皮当然不能跟毛爷爷吃的那个店里的比, 但长得总还是那个样子, 就算它豆皮吧, 也就要了一份. 就这样大包小包的早点, 我们四只手占的满满的拎了, 沉掂掂的, 毕竟这是拾起了我和女儿八年的思乡梦.
回家每样都尝了一点, 只有面窝和豆腐脑还保持原味, 其他的味道都有所改良. 热干面里居然尝不出太多芝麻酱的香味了. 看样子下次一定努力找到蔡林记去大饱口福. 嘻嘻, 每次出游留点儿遗憾是我们家的一惯作风
以下三种凑成一个菜叫'河塘三宝', 清爽脆滑, 是个很具有居士风味的菜
藕带已经在餐馆点不到了, 据说不是时髦菜.
高芭(茭白)
白丝瓜也很少见. 美国的丝瓜炒出来不是变黑就是有苦味道. 要找到这种做好后碧绿清甜的丝瓜很难哪
尽管马齿菡这边遍地都是, 可打了杀草剂的野菜谁也不敢尝
左下和右上是两条武昌鱼.
特地拍了喜头鱼(鲫鱼)的片片, 这次愣是没吃到
泥鳅
热干面的辅料, 蛮干净滴
豆丝, 绿豆粉做的, 也没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