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与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教授的合影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昨天整理照片,突然看到一张20多年前的老彩色照片,照片已经有些退色,但拍的是我们8182级研究生诸位师兄弟1983年在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门口与傅老师的合影,这实际上也是我们与老师唯一的合影。

 

              1983年的冬天,广州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

光看老师的名字,是典型的中国人的名字,但傅老师是如假包换的德国人,也是名满全球的著名汉学家,原名Wolfgang Franke,傅吾康是他的中文名。他是德国汉堡大学的教授,后来也到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当过系主任,与我们相聚时,傅老师正担任我们的客座教授。傅老师家学渊源,其父福兰阁(Otto Franke)则是20世纪初德国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家历史学家,与同时代的另一位德国翻译家和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helm)齐名。傅老师子承父业,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尤其是明清史方面,造诣极深。为了说明一下这位老洋鬼子的中文功底和对史料的掌握程度,在此可举个例子。我们当时攻读东南亚历史,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交通与关系史,当时傅老师给我们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就是明史中的海外交通史。说起来惭愧,我们这些念历史出身的人,当时对史料的掌握和运用都很不如人意,为此,傅老师要我们写的读书札记之一,就是每人从《明史》中找一篇《传》或《纪》,予以标点注释,然后交给他,由他批改和点评。

我们读研究生的时候,傅老师已经从汉堡大学退休了,当时是在马来西亚和中国两地居住的时间较多。他与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的关系,似在于他在近代东南亚华人碑铭的收集和研究方面,无有出其右者,故而设法聘任之。而当年中大能请到他来兼课,一方面是在于他在明清史和东南亚华人历史方面的造诣,另一方面在在于傅老师在冬季寒冷时节,他和夫人胡隽吟女士更加钟情于南方,尤其是广州,而不太愿意待在北京,而且中山大学当年的那些教授楼住起来也较其它地方条件要好些,何况中大的藏书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是受益者。我们不仅仅从傅老师那里学到研究的方法,我们几位师兄弟还在出国读博时,得到他的大力推荐。须知他老人家的大名,凡做明清史和东南亚史及海外交通史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下面是网上找到的傅吾康教授的照片。
 
            傅吾康教授

傅老师今年已经
90多岁了,在网上找不到他近年的消息,希望他老人家依然健在,且身体健康。谨在此祝愿傅老师夫妇颐寿天年。

 下面再转载中国国家图书馆汉学家资源库里的有关傅吾康教授的介绍。有兴趣者不妨一读。

 (转载自:http://form.nlc.gov.cn/sino/show.php?id=5

 傅吾康 (Wolfgang Franke 德国, 1912 

研究领域

明清史;中国近代史;近代东南亚华人碑刻史籍

人物介绍  

傅吾康是当代德国著名的汉学家和战后汉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汉堡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名誉教授。他精通中、英、德文,一生潜心研究明清史、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东南亚华人碑刻史籍,著作丰富,是国际知名的明代史权威学者和国际著名的汉学家。

一、生平简历

  傅吾康,原名沃尔弗冈·法兰克,1912年生于德国汉堡,从小受其父德国汉学界泰斗福兰阁的影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1930年起先后在汉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汉学和日本学、历史学。1935年以《康有为和他的学派的变法维新运动》(Die staatspolitischen Reformversuche K’ang Yuweis und seiner Schule)一文取得汉堡大学博士学位。1937年傅吾康只身来华游学,先到上海、南京等地访学,不久到北京,历任中德学会”(Pekinger Deutschland Institut)秘书、主事、会长和研究员等职,1945—1946年曾任北平辅仁大学讲师,1946—1948年在成都担任国立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48—1950年应冯至先生的聘请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德文教授。期间,他还先后担任了《中德学志》、《汉学集刊》和《中国文化研究会刊》的编辑工作。在中国他同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的胡隽吟女士结婚。1950年傅吾康回德国,接受汉堡大学的聘请,出任中国语言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直至退休。傅吾康在50—70年代还先后担任了美国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吉隆坡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和檀香山夏威夷大学的客座教授,德国东亚协会主席等职。德中建交,任外交部访华团顾问。著名的德国东亚学术杂志《远东学报》(Oriens Extremus)和汉堡亚洲研究所也是他倡导创办的。

二、汉学研究

  傅吾康在汉学方面的研究重点是明清史、近代史和近代东南亚华人碑刻史籍。其代表作《明代史籍汇考》(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Important Chinese Literary Sources for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1368—1644)搜集了大量的中文文献和西方资料,是西方公认的一部比较全面介绍明人史籍的史料学著作。他撰写和出版的有关明清史的重要论著还有《明代中国的土地税》、《有关明代初叶的中文新著作》和《中国科举制度革废考》等。
  傅吾康十分关心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于1957年在慕尼黑发表了《中国的文化革命:五四运动》(Chinas kulturelle Revolution—Die Bewegung vom 4.Mai 1919)论著,1958年又在慕尼黑发行了《18511949年间的中国百年革命》(Das Jahrhundert der chinesischen Revolution 1851—1949)初版本,把太平天国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事变看成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在西方学术界颇获好评,因而该书于1980年又出版了增订本。
  傅吾康的另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著作是1962年在德国格廷根出版的《中国与西方》(China und das Abendland),该书对近代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行径持批判态度。他还利用自己的优势,于1974年在杜塞尔多夫出版了介绍现代中国的《中国手册》(China—Handbuch)
  傅吾康在60年代曾受聘到马来西亚大学创办中文系,在那儿他产生了对东南亚华人史迹的研究兴趣。1977年,他退休后再次受聘到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期间集中精力研究南洋华人的历史,在星马各地搜集了大量的金石碑刻,1978年他与陈悌凡(Chen Tieh Fan)合著并出版了《马来西亚的华人碑文》(Chinese Epigraphy in Malaysia)
  几十年来,傅吾康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书评,1989年在新加坡出版了《傅吾康学术论文选集》,这本大型选集汇编了其关于明史、清史、东南亚华人史和海外中文教育以及日耳曼学的研究论文,大体反映了傅吾康一生治学的历程。
  上述著作中值得展开的是傅吾康1980年出版的《18511949年间的中国百年革命》增订本。傅吾康在书中叙述了1851—1949年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把百年革命的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视中国革命的过程为一个不断发展、上升和深化的过程。傅吾康强调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来观察中国近代史,不是机械地把近代和传统割裂开来,而是从革命概念入手,从《易经》里的革命说起,谈到五行学说、汉代纬书、以及孟子的君轻民贵的思想,证明了在中国的国家观念中,革命是作为一种合理的手段而存在的。傅吾康在书中批评西方革命党人的理想化和政治幼稚以及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看法,进而指出,国民党从政治上背离革命走向反动和衰败,社会变革任务最终由共产党人完成。书中,傅吾康如实地记录了国共两党的不同形象: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到了惊人的地步,共产党人清贫而廉洁,充满着理想主义精神。共产党的军队装备很差,但是指挥有方,战斗情绪高涨。一切表明进行社会革命的时机成熟了。
  傅吾康认为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百年革命的最后阶段社会革命的完成。但是,傅吾康的进步历史观遭到了西方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的批评,指责他借用了共产党人的观点对中国革命过程进行解释。然而,德国当代汉学家斯泰格(Brunhild Staiger)和艾伯斯坦(Bernd Eberstein)等对其人其作的评价为:傅吾康继承并发展了福兰阁对中国历史的研究。福兰阁研究的是19世纪以前中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东亚文化圈内的发展;而傅吾康研究的是19世纪以后中国通过种种决裂和危机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三、汉学教学

  傅吾康不仅在汉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汉堡大学从事汉学教学27年还为德国培养了一批批汉学学科带头人,曾指导22人获得汉学博士学位。
  他认为,中国人远比西方人微妙,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西方人应该向中国人学习。他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把它列入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中,以普及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还认为,汉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德国所有的大学都应设立汉学研究和教学机构。他曾担任德国东亚学会主席,亚洲学会副主席,创建了以研究中国和东亚为重点的德国汉堡亚洲研究所,他还主张在著名的德国科研机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设立东亚历史研究所,研究商周以来的中国历史。退休后,傅吾康在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任教。
 
主要学术成果-傅吾康教授出版著作目录
 
 1933
  (论文)康有为旅游记中的德国
 1935
  (报告)第二届国际语言学会议的报告
  (论文)中国文字改革的途径
  (论文)日本文字改革的途径
  (书评)中国经典中的圣人(Gerhard Rosenkranz著)
  (专著)康有为和他的学派的变法维新运动
  (译文)儒家的来源以及孔子及老子的关系(胡适著)
 1936
  (书评)中国与世界-19121935年的中国革命(Jean Marquès-Rivière著)
 1937
  (书评)一个德国的中国贸易商(J. Jaspersen 著)
  (书评)中国是否已经穷途末路(Grover Clark 著)
  (报刊论文)中国在建设中
  (报刊论文)中国华北的情势
  (报刊论文)中国与苏联
  (报刊论文)被占领后的华北
  (报刊论文)中国的海关
 1938
  (论文)1930年以来的中国考古发掘报告
  (论文)由于中日冲突而引起的中国大学性质的改变
  (书评)十一世纪的一位中国学者周敦颐(Werner Eichhorn著)
  (书评)新中国的旧遗产(P. Bertram Schuler 著)
 1939
  (书评)中国传统的史学(Charles S. Gardner 著)
  主编(19391944)研究与进步学报
  (1940年起此学报改为中德学志)
 1940
  (论文)德国青年汉学家
 1942
  (论文)清代的告封
  (书评)袖珍华德辞典新编(中文)(Otto J?rgens编)
  (书评)德国通史(Ⅰ-Ⅲ)(中文)(Johannes B?hler著)
  (编著)德籍汉译存目(同张绍典合编)
 1943
  (论文)明各朝实录的纂修及现存抄本考
  (提要)中德学志所载中国汉学著作
  (评论)近百年来外交政策的中国文献
  (编纂)汉学集刊(19431945
  (演讲稿)中国国家的过去及现在
  (演讲稿)中国国家思想
 1944
  (论文)阮元[17641849]
  (论文)再论明实录编纂及流传
  (提要)一九四四年中德学志中所载中国汉学著作
  (书评)康熙皇舆全览图研究(中文)(福克司著)
  (书评)左宗堂(陈其田著)
 1945
  (论文)永乐北征
  (论文)明实录编纂及流传补遗
  (提要)一九四五年中德学志所载中国汉学著作
  (编著)德华常用小字汇(同孙用震合编)
 1946
  (论文)19371945年战时自由中国的汉学研究工作
  (论文)作为政治家及兵部尚书的于谦
 1947
  (论文)明史要目解题初稿
  (论文)成都附近庙宇中的明代壁画
  (论文)审判于谦的一个文件
  与闻宥合编出版STUDIA SERICA学报
 1950
  (论文)四川公元二世纪时的崖墓
  (论文)明史要目解题初稿补遗
 1951
  (书评)中国通史(Wolfram Eberhard著)
  (论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2
  (论文)德国的中国问题研究者
  (论文)十五世纪初期中国对蒙古的征讨
  (论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汉学研究情况
  (书评)早期的中国钱币(王毓铨著)
  (书评)白虎通英文译本(曾珠森著)
  (书评)扫云塔(德文译本)(Franz Kuhn著)
  (书评)资治通鉴卷6978(三国)英文译本(方志彤著)
  (书评)叛将崔力的碑文中的溢各(Erich Haenisch著)
  (书评)北京日记(Derk Bodde著)
  (书评)现代中国的家庭革命(Marion J. Levy, Jr著)
  (书评)华西汉墓中的艺术品:第一二世纪的浮雕(Richard C. Rudolph等著)
  (编修)出版及修订O.F中国通史的第五卷
  (演讲稿)最近五十年来的中国学研究
 1953
  (论文)中国革命与反儒家斗争
  (论文)中国家庭的转变
  (演讲稿)明代中国的土地税
 1954
  (论文)中国的反帝运动
  (论文)明初撒里畏兀儿四卫安定阿端曲先罕东考
  (论文)中国革命的阶段
  (论文)汉堡大学在东亚学术研究方面的结构
  (书评)中国天主教开教史(利玛窦著)
  (书评)有关明代初叶的中文新著作
  (书评)明末农民起义史料
  (介绍)两种研究中国历史新刊物:
 1.历史研究 2.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集刊
  (书评)征服者与统治者(Wolfram Eberhard著)
  (书评)中国共产主义实录(Conrad Brandt著)
  (书评)中国共产主义与毛之崛起(Benjamin I. Schwartz著)
  (书评)毛泽东统治下的中国:19421944年的共产党改革文件(Boyd Compton著)
  (编订)出版并修订福兰阁新著-东西两个世界的回忆录
  共同担任1954年创刊之远东学术杂志编辑
 1955
  (书评)中国和西方开始建立正式关系的新看法(费正清著)
  (书评)历史研究评论
  (书评)中日两国1368154O年间的官方关系(王伊同著)
  (书评)鲁迅的生平及著作(KrebsovaBerta著)
  (书评)毛泽束统治下的东北(OEdmund Clubb著)
  (书评)中国的革命(Charles Patrick Fitz Gerald著)
 1956
  (论文)德国地理教科书中的中国部分
  (论文)目前对十五、十六世纪中国史的研究状况
  (书评)日本对现代中国的研究——十九廿世纪历史社会科学研究书目(费正清等著)
  (书评)亚洲人眼中的西方殖民主义(Kavalam Madhava Panikkar著)
  (书评)日本在东亚的新秩序(FCJones 著)
  (书评)十三、十四世纪蒙古统治者在中国的驿站制度(Peter Olbricht著)
  (书评)隋书刑法志法文译本(Etienne Balazs著)
  (书评)中国的绅士(张仲立著)
  (书评)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著)
  (书评)历史研究评论
  (书评)闽帝国(SchaferEdward H.著)
  (书评)宋代早期的文官制度(E.A. KrackeJr.著)
  (抒情文)悼念 Erich Schmitt
  (演讲稿)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18511948
 1957
  (序言)赛金花(Maria Wilhelm 所译)
  (书评)19241929之间的现代中国军事史(刘馥著)
  (书评)中国自己的道路(L.L. Matthias著)
  (书评)今日的共产中国(唐盛镐著)
  (书评)中国经济社会史概要(E. Stuart Kirby 著)
  (书评)18951912年兴起的中国军阀(Ralph L. Powell著)
  (书评)伞园(燕云著)
  (书评)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文化史:山居新话(Herbert Franke著)
  (书评)棠荫比事(高罗佩著〕
  (书评)历史研究评论
  (书评)哈佛大学远东研究中心的中国经济与政治著作
  (书评)四川汉代画象选集(闻宥著)
  (书评)未皈依的傅教士(Geoffrey T. Bull著)
  (书评)中国转变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地理和政治上的解剖(Theodore Shabad著)
  (书评)共产主义文件:19181927年间的中国国家战与苏联顾问(C.Martin Wilbur等著)
  (短评)1955年版汉学研究书目
  (专著)中国的文化革命:五四运动
  (抒情文)怀念颜复礼教授
 1958
  (书评)中国/同治中兴(Mary C. Wright著)
  (书评)中国的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与思想(李约瑟)
  (书评)历史研究评论
  (书评)明史食货志译注(和田清编)
  (书评)明永乐时代明朝与女真关系(Serruys, Henry著)
  (书评)中国史学要素(Han Yu-Shan著)
  (书评)现代中国家庭法的保守主义(Valk, M.H. van der著)
  (专著)18511949年间的中国百年革命
 1959
  (论文)中美关系
  (论文)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及实践
  (论文)德国对中国研究的近况及问题
  (论文)日本廿世纪初期高等教育纳入中国考试制度探讨
  (论文)1905年中国科学制度的废除
  (书评)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中国及其现代的命运(Joseph R. Levernson著)
  (书评)康有为的大同书(G. Thompson著)
  (书评)有关中国的西文书目(袁同礼著)
  (书评)1956年版汉学研究书目短评
 1960
  (书评)19241947年间史大林在中国的失败(Conrad Brandt著)
  (书评)十九世纪的德中关系(Helmuth Stoecker著)
  (书评)东亚史研究(蒙古篇)(和田清著)
 1961
  (论文)明实录(13681644
  (论文)中国史概况(第一部分)
  (论文)中国的革命
  (论文)与利玛窦同时代的中国人眼中的利玛窦
  (书评)现代中国简史(David Nelson Rowe著)
  (书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19211937)资料(薛君度著)
  (书评)苏联在中国(蒋介石著)
  (评论)宋代以来有关中国的著作
  (演讲稿)中国走向共产主义的原因
  (演讲稿)西方文化的冲击及中国社会的转变
  (演讲稿)传统在今日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1962
  (论文)元朝灭亡后的蒙古人
  (书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部:数学及天文地理科学(李约瑟著)
  (书评)明代的中国传统政府(Charles O. Hucker著)
  (书评)使命(Ernst Wickert著)
  (书评)中国通史德文译本第一册(范文澜著)
  (短评)1957年版汉学研究书目
  (专著)中国与西方
  (抒情文)悼念Eduard Horst V. Tscharner
 1963
  (论文)马来亚大学的中文系
  (论文)现代中国传统的地位
  (书评)十九世纪的意大利与中国的关系(Giorgio Borsa著)
  (专著)中国科举制度革废考
 1964
  (论文)明代史籍汇考序论
  (书评)古代中国的性生活(高罗佩著)
  (短评)1958年版汉学研究书目
 1965
  (论文)华人马来西亚化的问题
  (论文)星马华文教育的问题
  (书评)毛与中国革命(陈志让著)
  (书评)十九世纪帝王统治下的中国农村(萧公权著)
  (书评)诗人高启(13361374)(牟復礼著)
  (书评)岩波中国语辞典(仓石武四郎著)
  (短评)1959年版汉学研究书目
  (抒情文)悼念Etienne Balazs
 1966
  (论文)砂朥越和沙巴的华文教育
  (书评)儒家人物Arthur F. Wright & Denis Twitchett编)
  (评论)对新版明实录的意见
  (评论)对新版华德辞典的若干看法
  (报论)儒家正统思想的再生
  (演讲稿)谈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念及理想
 1967
  (论文)康有为与科学制度改革
  (书评)华德辞典(Werner Rudenberg等编)
  (书评)东南亚处于民族主义及共产主义之间(Justus M.van der Kroef著)
  (书评)清代行政机构术语评注(孙任以都著)
  (书评)司马光的三国编年史-资治通鉴卷6978(方志彤译)
  (书评)中国(Emil Schulthess著)
  (书评)清代地方制度(瞿同祖著)
  (书评)中华帝国(Michael Loewe著)
  (书评)中国-中美关系(费正清著)
  (书评)1858年至1861年间的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坂野正高著)
  (短评)1960年版汉学研究书目
 1968
  (论文)德文版古代中国的序论
  (论文)中西文化的沟通人物:利玛窦
  (论文)中国与第三世界
  (论文)以星马为例谈东南亚的华校和华文教育
  (书评)今日中国文化与经济现况(Eduard J. Solich著)
  (短评)1961年版汉学研究书目
  (专书)明代史籍汇考
  (抒情文)悼念东西文化沟通者袁同礼
  (演讲稿)十九至廿世纪初期中国教育制度在适应时代方面所遇到的问题
 1969
  (论文)对明代史料中的东南亚的一些意见
  (书评)章学城的生平及思想(David S. Nivison著)
  (书评)明代的御史监察制度(Charles O. Hucker著)
  (短评)1962年版汉学研究书目
  (演讲稿)中国国家与社会形成的特别形式
 1970
  (传记)吴虞传
  (报论)利玛窦:东西文化的媒介人物(中文)
  (论文)黑格尔与中国史
  (评论)明实录中有关东南亚的史料
  (书评)马来亚民族主义起源(William Roff著)
 1971
  (论文)对柬埔寨华校的若干印象
  (论文)13681780年的中国
  (论文)中国革命
  (短评)1963年汉学著作书目录
 1972
  (论文)西马及邻近地区的中国碑文
  (论文)星马的三一教(一)新加坡
  (论文)中国对现代东南亚的影响
  (论文)对有关东南亚的中国史料的一些看法
  (抒情文)悼念Jef Last
  (演讲稿)中国的革命
 1973
  (论文)最近在汶莱发现的一个公元1264年的中国碑文
  (论文)明史目录学
  (论文)1949年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论文)东南亚的华文特刊
  (论文)中国简史
  (论文)朱元璋
  (论文)林照恩(15171598
  (论文)德中关系的回顾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书评)中国历史上的政府组织研讨(John L. Bishhop)
  (短评)1964年版汉学研究书目
  (编纂)中国:社会、政治、政府及经济概况
 1974
  (特写)第二次鸦片战争 欧美人想象中的中国 亚洲政策 广东十三行制度 鸦片战争 戊戌变法 1949年后的中国 历史撰著 与胡雋吟合撰 中国妇女 娱乐
  (论文)利玛窦
  (论文)印尼的华文碑文
  (论文)对寮国和泰国的华文教育的一些意见
  (书评)无声的入侵(Garth Alexander著)
  (书评)文化革命的前奏:批毛运动(Rainer Hoffmann著)
  (书评)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及社会的参考书目(Rainer Hoffman著)
  (论文)对作为地方史资料的别集的一些意见
  (书评)明朝的中国政府(Charles O. Hucker著)
  (书评)中国人心目中的世界秩序(费正清编)
  (编著)中国手册
 1975
  (论文)西方大学中的东亚人教授
  (书评)中国印象记(19321939)(李德著)
  (书评)海峡华人的风俗习惯(J.D. Vaugham著)
  (评论)有关中国问题的探讨
  (介绍)德中关系的新著作
  (书评)对中国的四种看法(Robert A. Kapp著)
  (抒情文)悼念Heinz Friese
  (报论)婆罗洲访古记(中文)
 1976
  (传记)朱祁玉、徐有贞、利玛窦、石亨、王振、于谦
  (传记)田汝成
  (论文)宋代寇准与明代于谦
  (书评)明代思想里的个人与社会(Wm. Theodore de Bary编)
  (演讲稿)泰国的华文碑文
  (演讲稿)在汶莱发现的中国古碑
  (书评)中国史(Endymion Wilkinson著)
 1977
  (论文)金石木铭简述及马来西亚华文金石木铭的搜集及研究纪略(中文)
 1978
  (序言)德国汉堡名图书馆所藏东南亚华文非卖品书目
  (演讲稿)新加坡研究东南亚问题之学会研讨会导言
  (书评)庆祝霍福民六十五诞辰论文集
  (书评)十六世纪中国税制与政府财政(黄著)
  (书评)东南亚少数民族的华人(MARY SOMERS-HEIDHUES著)
 1979
  (论文)一九七七年游华杂考:译释明代几座碑文
  (论文)谈海瑞在东南亚
  (论文)东南亚几座现代日文碑文
  (序言)马来西亚西部与新加坡华人各邦派的地方主义
  (书评)黄乃裳与新福州(中文)(刘自成著)
 1980
  (专著)百年中国革命18511949(增修本)
  (论文)星马的三一教(二)马来西亚
  (论文)东南亚几座现代日文碑文增补
  (抒情文)悼念福克司先生
  (论文)西安与泉州中国古伊斯兰教堂
  印刷、出版中
  (专著)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同陈铁凡合编)
  (论文)中国伊斯兰古教堂考
  (论文)德国有关中国教学与研究
  (论文)明代史学
  (论文)从华文铭刻文看印尼苏北华人的定居
  (乔若虚编译)
  (资料来源:寿傅吾康教授伉俪七十双庆祝贺册 / 沈慕羽等著. --
  不详 : 不详. -- 149 : 照片 ; 26cm
参考文献 1.国外汉学史 [专著] / 何寅,许光华编著. ——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 675 ; 20cm. —— 7—81046—879—0 : CNY32.30
2.德国的汉学研究 [敦煌资料] / 张国刚.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4. —— 233 ; 20cm
3.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
http://www.lib.nus.edu.sg/chz/chineseoverseas/oc_fwk.htm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