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佳人公孙氏

读书影视,诗书画,生活见闻杂感随笔,胡言乱语之类吧。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今年对书法有了兴趣。先从喜欢看开始, 觉得好看, 象看美人那样, 有姿态,有风韵, 一点一划, 如举手投足, 都妙不可言。“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 这是用来说美人的话, 用来说书法, 也适合。

于是就开始临帖。小时候也写过几天大楷, 从来没有正经临过帖。现在知道, 书法大家都临帖。举世闻名的王羲之的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 真迹早就没了, 传世的都是临出来的。北京的中山公园有“兰亭八柱” 一景, 就是八位书法家分别刻在八根石柱上临摹的兰亭序。这八位除了虞士南, 褚遂良等太宗时人, 可能见过王氏的真迹, 后来的人只是对着人家临下来的墨迹或碑刻再临。因为据说唐太宗实在太喜欢王羲之写的兰亭序了, 死的时候拿它殉了葬。所以, 后来临兰亭的人, 只是“矮人看戏何曾见, 只是随人说短长”了。即便是对着真迹临摹的人, 如褚遂良, 后来的米芾也说他“虽临王帖, 全是褚法。”虽然这样, 临兰亭的风气依然不绝如缕。 网上看到美女徐静蕾临的, 还不错,字如其人。 在美女来说, 殊为难得。

临帖其实是一种写真。看一笔, 写一笔, 或者看几笔写几笔。这里有三个步骤: 读, 记, 写。每一步都可能失真。但是, 认真去做, 总有几分相似。特别是你看着好看的地方,有心得, 会努力去表现,难免得其三昧之点滴。我临的是一本王羲之的《圣教序》, 随意挑字儿临。不要以为临帖是依样画葫芦, 枯燥乏味。正相反, 临帖时充满新鲜感。不临帖不知道这个字可以这么样写, 写出来这样好看。比如万的繁体字,草字头可以左右各歪一点, 下面屁股也可以偏一点, 唯中间一小竖要笔直坚挺,到底向右一勾,如铁笔金钩, 整个字稳如泰山又不呆板。又如“途”字, 一撇近乎垂直,一捺近乎水平,最后走字底不是横向走刀,而是短短的, 象小手指向上轻轻托起,显得特别轻灵。忽然觉得每个字都要重新认识,要记住字形, 不是印刷的字形, 而是王羲之老祖宗的写法。我试过, 不临帖写一个, 临帖再写一个,一对比,不临帖写的就自惭形秽。这些体会内行看来也许不算什么见识, 在我, 愚者之一得, 也足以欢欣鼓舞, 游目骋怀。

行书不象楷书那样正襟危坐, 是字的悠闲状态, 比较能体现个性。 从学书的角度说, 恐怕要先求平正,打好笔划的基础。我临帖的自我感觉也是构架较好而笔力不足。所幸俺也不打算卖字谋生, 就由它去了。王氏的行书有美女的窈窕, 书生的潇洒, 武士的威武。 难怪唐代书法草圣张旭看了公孙大娘跳舞而书法大进。记得我从前有位老师字写得很好,看他的板书是一种享受。后来毕业时有同学请他写字, 他写的就是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当时我不以为然,现在回想, 老师有深意焉。

写字离不了文房四宝,于是自己买,别人送的笔砚总动员。宣纸也有一些, 但是俺不用, 用的是DIGI-KEY的样本。这东西一本几千页, 一季度送一本, 还有MOUSERS也是。新闻纸, 吸水还行。取之不尽,用之不绝,随翻随写,不亦乐乎。

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杜甫六岁时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 五十年后遇见公孙的弟子吴十二娘。 写来印象深刻的还是五十年前的那个真迹。吴十二娘已是一个临摹了。而小孩时的记忆有时也不可思议的神奇啊。

群思 发表评论于
临的字呢?可贴上来看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