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风光 中国危险-zt

新一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和“胡润百富榜”先后于8日和10日推出,使大陆舆论比往年更喧嚣,因为房地产商继续成为两张富豪榜的共同主角。
  
  在两榜前10名中,专营或主要业务之一是房地产者共计14人,远胜往年。尤其是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不仅让房地产商垄断了前四名,更惊人地制造了一位年仅26岁的女首富杨惠妍(个人资产高达160亿美元)。
  
  即便考虑到中国社会信息仍不充分透明(《福布斯》今年5月就因慈善信息数据来源困难而叫停了“中国慈善榜”),刨去编制榜单中可能的偏差,中国房地产商敛聚财富的超常力还是让人瞠目。
  
  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财富的集聚总会出现,而富豪榜也从来不是罪恶榜。但房地产商扎堆于这些榜单,还是容易激怒早已不再盲目“仇富”的中国老百姓──因为支撑前者风光的,正是后者的血泪。
  
  中南海1998年把房地产业定位“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借以释放“笼中虎”──高企的居民储蓄,改变亚洲金融风暴后经济疲软困境。而十年间,经济复苏之余,房地产业却迅速跨越它在产业链中应有的位置,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异数”,伴生了一个官商勾结、哄抬房价的暴利市场,乃至有房地产商感言“利润高得我们都不好意思说了”。
  
  挤满房产商名字的中国富豪榜,不过是由“地主”而“富豪”的新“合家欢”。它可能是一个行业的集体盛宴,但无论如何不是民众福音。因房地产连续数年蝉联中国最大暴利行业,中国主要城市的楼价10年间涨幅高达三到五倍,世界罕见,导致“买一套房消灭一个百万富人”,住房成了中国社会“新三座大山”之一。
  
  中国统计局10日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比2002年增长了52.7%的城镇居民,同期人均居住支出却增长了44.9%。换言之,民众创造的新财富几乎全被房地产商剥夺──这无疑是在强硬挤压了其它产业。
  
  房地产业在中国的超常规坐大,并非是市场经济的自然产物。尤其是,房地产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短平快”兴奋剂,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房地产商和地方官员在台前幕后握起了手,组成了一个个违反市场规则的“利益共同体”。由此,各地政府才态度暧昧难测,国税局的税收政策才迟迟无法推进,央行的重拳才如履薄冰。而中央调控政策持续发力,换来的却是由房产商富豪俱乐部不断增员增值。甚至当美国今年因住房泡沫破灭,而遭受次贷危机蹂躏之际,中国房地产商还在继续庆祝并推动房价和房产股价到达壮观的高度。
  
  权威被动摇,会令中央面上无光,但最可怕的是,如此无技术含量的财富放纵,正损害中国社会公正,正在剥夺中国改革三十年的成果,正在动摇中国宏观经济根基。
  
  持续房地产高烧,使得这一产业成为“吸金”的洼地,逐利的资本大量流入,带动与其相关的数十个产业异常膨胀,吞噬了牺牲环境、一线工人合理工资收益和合理税收等途径积攒起来的中国成本竞争优势。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就显示,2006年中国的竞争力比上一年再后延6位,已落后亚洲近邻印度11个位次。
  
  必然的结果是,更需要资金的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便面临资金饥渴。中国的经济结构出现扭曲,投资出现误导,中国本就不均衡的市场购买力更趋萎缩,无奈加重依赖国际市场。如2005年,中国经济出口依赖度就已接近70%。而考虑到眼下世界各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中国经济遭遇不测的可能性大增,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其处境也许并不为过。
  
  有日本房价由盛转衰的前鉴,中国想幸运逃过经济规律的惩罚,并不现实。更堪忧者,危机还在加大的过程之中。因为在未来20年内,中国的“城市化运动”还将继续。这意味着,房地产业仍将长期是财富最集中之处。
  
  高举“民生”旗帜的中共第四代领导人,反复提出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应拿出更有效手段,鼓励出更多靠拥有尖端技术致富者,让中国诞生更多的“比尔‧盖茨”或“松下幸之助”,使制造业、高科技产业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使得中国经济建立在坚实的地基上而非泡沫上。否则,被房地产“绑架”的中国经济,会有崩盘之险。无数或因被迫背负巨额贷款而沦为“房奴”者,或无奈向房地产商交出自己大半生心血者,对“新地主”们升级的怨恨,会有酿成社会动荡之虞。届时,当非中国民众之福,当非中国之福,也非世界之福。

登录后才可评论.